孩子被欺负,教他“打回去”和“没关系”都是没用的?

1.

伊能静曾经在自己的微博发布过关于童年伤害的内容:

请你一定要成为孩子内心可以依靠的父母,当孩子被欺负霸凌伤害时愿意跟你倾诉,你才不会养出一个因为压抑而伤害他人的孩子。

在这条看上去再正常不过的微博下面,近千名网友分享自己小时候被欺负时向父母倾诉时的实际情形,好笑却令人心酸:

1)我妈只有两句话:为什么不打别人就打你;别人打你,你就忍,我们家没关系的;

2)小时候被人欺负了,告诉爸爸妈妈,他们总是说:“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你为什么不想一下”。从此以后有什么委屈都是往肚子咽;

3)初中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而且很有一小段时间,实在忍不住告诉爸妈,他们不仅没帮我还胳膊往外拐说都是我的问题,从那以后吧,性格大变,什么事自己烂在肚子;

……

其实,最让人难过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曾经的那些委屈,只能被当做笑话一样讲出来。

2.

最近几年,学界对儿童间相互欺凌的行为做了不少研究,主要发现三个趋势:依托网络社交媒体的欺凌行为越来越多冷暴力欺凌行为越来越多,以及低龄化现象严重,两岁的孩子就可能学会可以而持续地欺凌他人

也许家长还带着“小孩儿打架而已”的态度来看待三四岁孩子之间的冲突,但这种冲突必须予以及时、妥善的处理,不然,被欺负的孩子很可能一直被欺负下去,而欺负人的孩子很可能发展成为行为不端的小霸王。

可是许多家长总是对此类的事感到棘手,以至于很多人都经历过“他打你了你就打回去”和“没关系,我们忍一下就好了”。但是,真的“打回去”或者“忍一下”就好了吗?

我们先看看如果“打回去”可能造成什么后果:

☞ 被打的孩子遭到更严重殴打;

☞ 打人的方式被孩子视为解决冲突的方式; 

☞ 两个孩子都受到严重的身体伤害。 

但让孩子默默忍受,更加错误。

"逆来顺受"是我们传统思想中的"毒药",如果孩子从小受欺负不敢反抗,或者觉得自己不应该反抗,他会越来越自卑,越来越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在他成长过程中会遭到越来越多的欺侮。

3.

那么,孩子在外面被欺负了,为了孩子的人身与心灵安全,到底怎么做才是有效之举呢?有什么办法既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又能帮助孩子以后更好地应对呢?心理育儿专家叶壮老师在他的新书《21招,让孩子独立》中提出三条原则和四条建议,他将用丰富的咨询经验告诉你:当孩子受欺负了,从哪些方面下手解决才最有效?

三条原则

首先,家长要具备这样一种良好的能力:能够区分有意的欺负和孩子间的矛盾。 

欺凌是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有意伤害与羞辱,所以总是发生在“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场合。瘦小、个子矮甚至戴眼镜都可能成为被欺负的原因。两个孩子因为抢玩具而打起来这不叫欺负,这种时候我们应该致力于帮孩子解决产生矛盾的原因;老师对学生错误行为的批评管教也不叫欺负,我们应该支持真正有道理的一方。但如果我们的孩子因为一些非他过错的事与特征而被人欺负或羞辱,那这时家长一定要站出身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其次,孩子与孩子之间的道歉是一定要有的。

孩子被欺负了,有时对方家长会来道歉,有时对方只是带着“不就是小孩子打架吗?屁大点儿事儿”的无所谓态度,但我们一定要帮孩子争取到来自欺负他的那个具体个人的道歉。倘若不是这样,孩子心中就会留下一个心结,而且问题也远远没有真正解决。

最后,要始终保留孩子跟家长表达自己“被欺负了”的通道。

孩子被欺负后最大的悲哀,就是不敢跟老师说,也不敢跟家长说。我们有必要始终维系与孩子的互信关系,成为孩子的避风港。如果孩子被欺负了却不敢跟爸妈提及,那才是为人父母的巨大失败。

四条建议

落实到具体的方法上,依然有很多可选项,在此叶壮老师给出以下四条建议。

第一,强势地替孩子争取到对方的道歉,并让对方承诺不再欺负人。

孩子受了委屈来找我们,我们要做的并不仅是劝慰与安抚,更应该帮他争取他应得的东西:一次来自施暴方本人的正式道歉。不用对方家长的解释,也不用来自对方的赔礼,更不要大事化小而后小事化了的和稀泥,唯有受伤的人接受道歉,同时对方承诺改正,才是最好的句号。

孩子会受的委屈有很多种:抢玩具抢不过,被老师批评,中午没吃到喜欢的菜……这时候我们可以安慰,可以讲道理,可以给他再做一顿好吃的补上缺憾。但如果委屈的原因是没来由的欺凌,就一定要让对方有一次面对孩子的正式道歉。凭什么要用“下一次你打回去”的话来把解决方案推到“下一次”?凭什么还要有“下一次”?这一次的问题就应该妥善解决,而解决的形式,就是真诚的道歉。

第二,帮助孩子区分朋友与欺负他的人。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发展心理学家亚纳·尤沃宁教授的研究发现,在很多家庭里,如果家长不和孩子深聊,甚至都不知道孩子在幼儿园和学校遭遇了欺凌。大人或许都明白霸凌的行为以及被欺负是一种什么体验,但很多孩子其实并不会区分朋友间的互动以及被他人欺负,所以孩子的委屈其实并没有机会告诉家长,而我们更应该跟孩子多聊聊,让他认识到真正的友谊是什么样子的,而以下这些问题,都是尤沃宁建议家长可以尝试在家中与孩子谈谈的:

“今天在某地,你玩得怎么样?”

“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什么事了?哪些是让你高兴的?哪些是让你不高兴的?”

“今天在幼儿园,发生了什么让大家都高兴的事吗?”“那今天发生了什么让大家都不高兴的事吗?”

问了这些问题,我们可能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但这些答案总会给我们提供一些孩子和他人交互的线索,来让我们帮助孩子更好地投入社交。

第三,身为家长,我们还应该告诉孩子他拥有什么资源,以及我们时刻准备好了帮助他。

当孩子被欺负了,很多家长会强调“下次你就打回去”,这其实就是一种对孩子已有资源的强调:“你也有力气,有拳头,你可以打回去。”但这种对资源的强调如果泛化一些,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了。除了拳头硬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他拥有的其他很多可以保护自己的资源,从而不至于白白被欺负。比如“随时支持他的爸爸妈妈”“能够及时帮助他的老师”,甚至“有一个当警察的叔叔”其实也挺能帮助孩子唬住同龄人的。

但是也要注意,如果跟孩子过多地强调资源,就可能带来另一个风险:孩子是不受欺负了,但因为有恃无恐,他开始欺负别人了。而提升共情能力,才能够让孩子不至于去欺负他人。现在大量的研究证明,孩子的同理心差,是导致他们欺负别人的最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还有必要帮孩子去领会那些弱势人群的感受与想法,才能让孩子在社交中保持平衡。 

第四,“三十六计走为上”,最后的手段便是“惹不起,躲得起”。

个人与家庭的力量毕竟有限,倘若外界的压力太大,我们又该怎么办?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纪录片《千禧婴孩档案》中讲了这么一个孩子,他从小就遭受长期欺凌,家长在学校通过观察,发现自己的孩子没有做任何错事就蒙受欺负,于是赶紧给孩子转了学,没二话。

当然,方法也应该综合应用,才能起到好的作用。别的小朋友故意打了自家孩子,究竟该怎么办?所有心理上的处理都应该让位给生理安全:先强行终止冲突、包扎止血,如果需要去医院,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或者带着对方家长一起去。如果孩子不在我们身边,又受了伤、见了血,那我们要第一时间亲自或者安排家里其他大人赶到现场。这时的孩子很需要我们,不仅是需要我们帮助他处理问题,更是需要我们及时给他提供心理上的陪伴。 

然后就要搞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是争执的升级?还是故意的欺负? 我们的孩子有没有打对方?对方孩子有没有受伤?等等。如果我们的孩子没有错,那我们就要帮孩子争取到来自对方的道歉。如果我们的孩子愿意谅解对方,也要给他自己表达的机会。 

更重要的,还是一系列的善后工作。比如重新帮助孩子建立心理防线。告诉他爸爸妈妈绝对地支持与保护他,也要告诉他:“今天的事情他没有犯任何错误,但有时候就是这样,你没犯错误也有可能遭遇麻烦,只要我们妥善处理就好了。” 

此外,还要告诉孩子遇到类似的事情一定要跟家长说,不要自己藏着、憋着,这样爸爸妈妈才能尽己所能帮助他。不要埋怨,不要说任何风凉话,也不要说这是孩子之间的小事。这样只会让孩子觉得无助与无能,进而进入心理感受与错误行为的恶性循环, 最后不断压抑被欺负后的负面情绪。 

有些欺凌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行为或者情感上的,我们不能默认孩子什么都懂,倘若不深入交流或进行角色扮演,我们的那些善意建议其实很容易“跑偏”。

#今日互动#

如果孩子遭遇同样的情况,你认为最好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与湛庐君分享你的想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