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上千年的历史,在亚兹德慢慢体味宁静

DSC_4310_副本.jpg

▲亚兹德风塔守望波斯人的过往

深处伊朗腹地、地域辽阔的亚兹德省是这个国家最干旱的地区之一,43.8毫米的平均年降雨量,造就了占该省60%面积的卡维尔盐漠。省会亚兹德,没有设拉子昔日波斯帝国的辉煌,没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誉,有的只是朴素的古老和宁静。

亚兹德市内的历史风貌区“亚兹德老城”于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站在老城民居的屋顶,近观高耸的风塔,遥望拜火教的神坛,仰望闪耀的星空,耳边好似传来沙漠的驼铃声。

从地图上看,亚兹德老城就像一只凤凰,栖息在城市的中心。城中巷子蜿蜒交错,集中了亚兹德市内几乎所有的历史景点。面积不算太大的老城,竟然保留了2000处以上恺迦王朝时期的大小建筑。灰黄的砖块和泥土筑成的建筑群,部分已有长达7000年的居住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老城中遍布的土房子貌不惊人,内部却常常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装饰,无声地、却又急迫地讲述着昔日主人们的生活:梁柱上,图案繁复的罗马雕饰层层叠叠;木枢间,阳光透过五彩玻璃照亮厅堂;庭院中,一池清水滋润着环抱的玫瑰花园。

在13世纪前后的百年间,以“繁华、热闹”的景象出现在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亚兹德曾是中东地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在萨法维王朝时期,和其他许多城市一样,亚兹德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迁。直至20世纪中叶,一条铁路将亚兹德和首都德黑兰连在一起,为古老而遥远的沙漠城市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

如今,老城中大大小小的老宅子有了新的归宿:一些华丽精巧的被旅游部门接管,作为民居的代表对外展示;一些开设成家庭旅馆或纪念品商店,销售具有地方特色的老物件和手工地毯;一些朴素无华的则保留了民宅的本质,有些甚至仍在使用一个世纪以前的木门。

不用特别仔细,也会发现老房子的木门其实并不对称。左侧装有条形门环,供男性敲击,声音低沉回转;右侧则饰以圆形门环,供女性使用,声音短促清亮。在古老的年代,房内的主人通过这一方式判断访客性别,以恰当的装束前来迎接。

IMG_0860_副本.jpg

▲亚兹德老城外景

老城的建筑主体大都采用同样的修筑方式,以砖块砌墙,并在表面附着混杂草屑的泥土。得益于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砖块在塑形后放在烈日下暴晒而成。据说土房比砖房有着更好的隔热效果。砖块使建筑更加坚固,附着稀泥的做法则是为了避暑,“砖糊泥”的建筑方法巧妙地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但亚兹德人的智慧远不止于此。老房子顶部几乎都有类似烟囱的设施,便是亚兹德地区的标志——风塔。

与烟囱喷云吐雾不同,风塔是气吞八方。多棱柱形的风塔在各个方向留有风口,无论风向如何,空气都可以通过构造巧妙的内部通道到达屋内。通道下方是盛有清水的池子,风直接吹向水池,冷却之后扩散到房屋的各个角落。风塔不仅仅应用于住房,当地大量存在的地下冰窖也得益于此,让食物在气温高达四五十摄氏度的炎热夏季得以较长时间保存。

这一由波斯人始创的建筑瑰宝还是伊朗现代建筑普遍使用的“水空调”的原型。遗憾的是,兼具节能环保和体感舒适两大优点的“风塔”却并不适用于上海这样潮湿的沿海地区。

当唱经声响起,喧嚣在落日的余晖中消散,古城恢复了宁静,仿佛从来没有被惊扰过。所以,在亚兹德,一定要放缓行程,放慢脚步。在庭院里或坐在池边,或卧身榻上。置身于上千年的历史中,叩响沉重的门环,变幻了时空。

宁静,是亚兹德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这里没有太多的高楼,每当夜幕降临,街道也随着周围的群山荒漠趋于沉寂。多年以前,纯朴的居民穿越整个市区为游客指路。多年以后,迅猛发展的旅游业冲击着这个城市数千年来的平静,当地人也在人性与利益之间经历悄然的转变。

亚兹德老城曾在风沙中守望波斯民族的过往,也正在见证整座城市微妙的变化。新城自然无法古老,却并非无法保留曾经的淳朴与宁静。

作者:孙华

编辑:孙华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