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是给无知预留的容错空间

1、认识自身的无知

无知是我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原动力,也正因为无知,所以才会犯错,在不断的试错当中寻找到新的出路。犯错与进步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存在着辩证与统一的关系。

we are blind to our blindness。

——我们对自己的无知往往视而不见。

先天的无知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变为有知,但如果持续对于自身的无知而无知的话,将会成为阻挡我们进步的巨大障碍。这种障碍会让我们如井底之蛙一般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我膨胀,自我陶醉,自我麻痹,不再拥有敬畏之心,在无知中迷失。

2、敬畏之心

社会中的每个人无非是通过说话与做事这两种方式与他人产生链接,当一个人心存敬畏之时,就不会把话说满,将事情办绝。中国人历来讲究中庸之道,这正是一种用敬畏之心展现出来的做人智慧。

对他人委婉地进行批评,是以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督促他人进步,不至将其推向自己的对立面,同样是对他人的敬畏。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镜面世界。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对方就会在将来以相同的方式投射回来。最终你会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所有心怀敬畏的做法,都是在给自己的未来预留容错空间。

3、工作会上的决心

大家也许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公司领导在工作会议上布置当年的销售任务,营销团队的负责人会“认领”自己的任务,同时在现场表明决心,甚至签署“军令状”以示众人。

但奇怪的是,每当领命者激情满满、情绪爆棚地向众人表明自己“使命必达”的决心之时,好像并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这种轻易的承诺似乎变成了一种戏精般的表演,“表决心”也许只是为了应付一下当时的那种场面,并没有看到领命者对工作与任务的敬畏之心以及达成目标的规划。

而有些人,也许从不轻易承诺,但已经开始思考达成目标的分解步骤,计划着如何开拓通往目标的路径,将目标变成一种可控的程序,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头承诺的“妄念”。也许在他们看来,内心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不用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示出来。

4、谦卑的“第5级经理人”

吉姆·柯林斯在畅销书《从优秀到卓越》中提到,他曾经深入地研究了美国很多的优秀企业。他发现,在所有业绩优秀的企业当中,凡是那些带领公司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领导人,似乎很少见诸报端。即便有一些报道,媒体也大量地使用了谦逊、平和、沉默寡言、羞怯、和蔼、不爱抛头露面等词来形容他们。这些形容词似乎很难与他们为公司带来的辉煌业绩相匹配。

吉姆·柯林斯将这些人身上的特点总结为“第5级经理人”,他们都具有双重人格特点——谦卑而执著,羞涩而无畏。他们表面平和、谦逊,内心执着而无畏,就像是一台运行顺畅的电脑,对外展示着谦逊、友好的界面,内部的操作系统始终保留着无畏探索的底层代码。执着的基因让他们的方向始终朝向既定的目标,而敬畏的态度让他们在前进的路上为试错预留了缓冲空间。

吉姆·柯林斯发现,这种人格特质使得这些卓越的领导人在日常的工作中表现出了一种行为特点:获得成绩看窗外,遇见问题照镜子。当公司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们谦逊的性格会本能地将功劳归因于他人;当遇见问题的时候,他们的敬畏之心会通过“照镜子”来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

5、敬畏之心与“做正确的事”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领导者的责任就是做正确的事,管理者的责任是正确地做事。但有些领导者的悲剧常常是这样,一开始还坚持做正确的事,但是在取得一定成绩以后,就自觉不自觉地给自己贴上了一个“正确”或“成功”的标签。心思逐渐地从做正确的事转向了做正确的人,进而通过很多努力来维护自己作为领导的正确性——显然,这与初衷背道而驰。

如果领导者工作的焦点一直围绕着如何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一旦遇到问题,他处理问题的方式也许就不再是解决问题,而成了掩盖问题,公司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一种隐性的危机。

其实,做正确的事当中就暗含着心怀敬畏、遵循客观规律、绝不肆意妄为的心法。好的领导者一定是观大势、行大道,即便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差错,他们的谦卑与无畏也能够帮助他们容错和纠错。人生需要建立这种容错与纠错的机制,才能让我们不至跑偏,而这种机制的底层代码正是敬畏之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