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我总是为别人着想,却没有人关心过我

我们生活中经常能遇到这样一个人。在公司里,他不会拒绝别人的请求,也不跟别人发生矛盾,今天帮人写个文案,明天帮人做个PPT,他总是力所能及地满足别人的要求,即使有时候会牺牲自己的利益,让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在社交中,他从来都不发脾气,总是很顾忌别人的感受,对别人很好,即使别人伤害到了自己,也会把这份委屈憋在心里,微笑着说一声“没关系”。

这就是迎合性人格障碍,也叫讨好型人格。

所谓讨好型人格,指的是一种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而导致在社交关系中忍让他人,并让自己深受痛苦的人格障碍

他们的心思敏锐,会“贴心”地去猜测对方的想法,他们担心被别人讨厌,所以不会和别人起冲突,不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他们做着违背自己本意的事情,明明自己很愤怒,但是因为顾忌别人的感受,而隐藏起了这份怒火,生活中经常称他们为“老好人”。

人类感情成长的三个阶段

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作者提到,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感情的奴隶、面目可憎和感情的主人

第一阶段——“感情的奴隶”。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在最初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的,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心慌不安,觉得自己错了,有责任承担别人的这份损失。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人格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讨好”的情绪。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以儒学为道德根基,我们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那么“以和为贵”自然少不了与人为善的讨好。然而人类终究是自私的动物,一味的讨好毫无意义。你越是讨好别人,别人越是得寸进尺,一旦别人习惯了你的这种“老好人”人设,你之后只要稍有拒绝的意味,就会遭来更多的冷嘲热讽。

“如果被这种因子过度覆盖的话,我的每一刻,我的身和心,都是为了他人而存在的话,那么,人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当人开始抱有这种怀疑的态度,就来到了第二阶段——“面目可憎”,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牺牲自己迎合他人的代价实在太大了。我们的生活不再有安放自己的角落,慢慢地失去了自我。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此时,如果遭遇他人的痛苦,我们可能就会无动于衷:“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和我有什么关系?!”

我们在经历了人情冷暖之后,发现人都是自私的,我为他人的快乐负责,却没有人为我的快乐负责。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变得麻木,对所有事情漠不关心,极度冷漠,与第一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部分人一辈子的感情状态往往止步于此。

第三阶段则是“感情的主人”。经历了两个极端之后,我们的感情开始往平衡发展。我们发现,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惭愧,那是自由而快乐的行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的过失负责。此刻,我们才真正明白“乐于助人”的真正含义。

人生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只不过有的人早早成熟,而有的人放慢脚步。

从发现自己的迎合型人格,到突然变成迎合型的反面——强硬、冷漠、情绪化,最后逐渐摆脱迎合型人格的影响,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的。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自己,接纳包括高敏感、迎合型等等在内的自己所排斥的一切人格特质。

真正完美的人格,不会事事都评价自己是否做得很完美,而是一门心思地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那么他连手中的事情也做不好。真正完美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最关键的是,他的情绪为自己而动,不会被外界所干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