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秘笈(一):不批评、不指责、不抱怨



高考刚结束,孔武就把书撕得粉碎,狠狠地扔向天空,好似和书有多大仇恨。

你这是又怎样啦.......屋里有传来妈妈喋喋不休的声音。

妈,我按您的要求考完试,您还想怎样......这个家就像牢房一样,我一刻都不想呆了,孔武边说边像逃命一样离开了家,留给妈妈一个不知所措的背影。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和孔武一样,家对他(她)们来说就像牢笼,亲人之间的批评、指责、抱怨就像是无形的枷锁,让人活得窜不过气来。

1

“批评是无用的,它只会激起抵触,让人急于辩白;

这是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尔基在人性的弱点一书中开篇就强调的。他在书中用了大量的案例证明,没有什么比上司、父母和亲人的批评、指责更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了,那些批评、指责简直就是无形的枷锁。

据说林肯因为批评险些丧了命,那时他还是个男孩,他不仅批评别人,还在信和诗歌中大肆讥讽,他故意把这些信放在人们的必经之路上,其中一封信令对方记恨了他一生。林肯成了一名执业律师后,他还是没改掉屡次在报纸上公开抨击对手的毛病。

有一年的秋天,林肯嘲讽共和党詹姆斯是一位自负又好斗的政客。詹姆斯心里当然不爽,他找到林肯作生死之战,在当时来看林肯必死无疑。幸运好在千钧一发之际,两人各自的支持者及时赶到,阻止了惨剧的发生。

这成了林肯一生中最惨痛的教训,从那之后,他再也没有写过侮辱人的字眼,也不再出言讥讽,几乎从未批评过任何人任何事。在参选总统时,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当选了美国第16任总统。

哪他生气时是怎样处理的呢?

坐下摊开信纸,把要骂人的话写下来,丢进垃圾桶。因为过往的经验告诉他,指责和批评徒劳无益,于事无补。

我们在想要批评、指责、抱怨时不妨也试试林肯的方法:“坐下摊开信纸,把要骂人的话写下来,丢进垃圾桶。”

著名心理学家B.F斯金纳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奖励比惩罚更有效一得到奖励的动物比受到惩罚的动物学习更快,学习效果也更加显著。

此后的研究进步证明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人类。批评带来的并不是改变,而是怨恨。

作家托马斯.哈代在英国文学史上光芒四射,却因为他人的指责而就此封笔;英国诗人托马斯.查特顿面对刻薄的批评,以自杀作为他的回答。

2

指责是危险的,它只会伤害自尊,让人产生恨意。”

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经常会这样:

在孩子上学之前骂孩子不好好洗脸,不把鞋擦干净,数落孩子把东西乱丢,对孩子大声嚷嚷。

在孩子吃饭时挑毛病——指责孩子把饭洒了、嚼得太快,把胳膊肘放在桌子上,只吃肉不吃菜....

回家时,看到孩子跪在地上和别的孩子玩,袜子磨破了,二话不说就强行把孩子拽回家,让他在小伙伴面前丢尽了脸.......。

晚上,又喋喋不休地数落孩子的成绩下降,作业做得不工整.....

这就是本文一开始就提到案例,孔武一天的生活模式。

在一天中,上述的事情无论你做了哪件,对孩子来讲,都是对孩子造成伤害,让孩子对你产生憎恨。

在生活你是否也曾想过教训或者用斥责来改变别人?我全力支持你。但只要你以激烈的批评作为武器;即使那批评合情合理,对方都可能会记恨终生。

3

不批评、不指责,哪我们应怎做呢?

心理学家汉斯.塞利曾说:“我们对责备有多恐惧,就对他人的肯定有多渴望。”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1996年,北大心理学系的老师们参加了“希望工程”的一个项目。

从来自全国22个省的22个受捐助生中,用心理测试等方法,筛选出3个孩子去美国参加当年进行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火炬接力。

在我的家乡贵州,有个8岁小男孩是受捐助生,他参加了期间一次唱歌比赛。

由于身处大山之中,小男孩没有上过音乐课,更别说懂什么乐理知识,他的歌从来都只是唱给阿妈和大山听。

每次唱完,除大山的回声外,他的阿妈都会过来包住孩子,称赞说他唱得太好听了。

这个8岁小男孩选唱的是《大中国》,可他一开唱,全场哄堂大笑,因为跑调跑得实在太离谱了。

但他把这当成是阿妈对他的笑,是他能让大家开心,于是更加用心地唱了下去。

哄笑声逐渐消失,最终转为安静地钦佩,因为他的歌声里有来自大山的穿透力和淳朴的自信。当他的歌声结束时,掌声雷动。

这就是赞美和认同的神奇力量。

如果阿妈给他的是批评“你的歌声真难听,你真差”,我想小男孩可能上台的勇气也没有,更别说能赢得掌声雷动。

4

赞美他人令你受益更多,风险更小。

此生之路,我们将走过;

走过这一次,便再也无法重来。

所以请力所能及的善行,

所有充盈于心的善意,请毫不吝惜,即刻赠予。

请不要批评、不要指责、不再抱怨、不再冷漠,

只因此生之路,再也无法重来。

我们总是用大人的标准衡量孩子,用强者的能力来要求弱者。

总是批评代替赞美,用指责控诉他人。

试想一下,在每个人的个性中都有那么多优点,只要你愿意都能在每个人心灵里找到如同黎明破晓时点亮群山的阳光,它们是那么美好,那么真诚。

孩子还那么小,怎么能对他要求得太多;弱者那么弱,我们怎能用强权.....

我们为什么不能以理解代替指责,以赞赏代替批评,设身处地去想一想对方缘何如此呢?

为什么不去了解一切呢?这比简单的批评要有益得多,也有趣得多呀,因为了解一切,就能宽恕一切。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