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三类人,对照一下,你属于哪一类?哪一类都不是,恭喜你

"

作者/芨芨草

【文图皆为原创】

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虚拟朋友圈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很多人工作之余的头件大事就是不停地刷朋友圈,有的甚至成为“朋友圈依赖症”重症患者,手机不离手,就想看朋友圈都在做什么。

当然,我也刷朋友圈,尤其是睡觉前,打开手机,看看朋友圈都在做怎样的表演。

说表演,可不是贬低朋友圈,也没有揶揄的意思,而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不信,你对照我说的三类人,看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朋友圈第一类人:自说自话,没有逻辑性,把朋友圈当成记录本或者暗示器。

在我的朋友圈中,阿莲就是这类人的代表。她发朋友圈的时间不确定,内容种类繁多,但都有一个特点:不知所云。

比如,昨晚她的朋友圈是一张街道的照片,路灯昏黄,很显然是城乡结合部或者待拆的街区。路上行人很少,有一个三轮车停在远处,好像是在卖西瓜。就在这么一张毫无信息点的照片下面,是一句更让人摸不到头脑的话: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很显然,外人很难在照片和文字之间找到某种联系,甚至是越看越迷糊。但我想,她或许是在暗示什么,或者说这句话只有一个人知道。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她完全可以选择让当事人自己看到,没必要发给全部好友吧?

这么一想,我惊出一身冷汗。莫非他是单独让我看的?我立即搜肠刮肚,把近一周所做的一些都回想了一遍,才松了口气。

首先,这个地方我不熟悉,发这么一张照片绝对与我无关;

再者,我也没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无非上班下班逛街。在大街上偷看了几眼美女,也不至于被百里之外的她讽刺吧?

想来想去,这一点否决了:她不是专门发给我看的。

想到这里的时候,我迅速关了她的页面。因为,我和她只是一般朋友关系,没必要因为一句莫名其妙的话,硬把屎盆子往自己身上扣。

更重要的,阿莲同学不是偶尔这样,而是经常性的。试看三例:

一日,阿莲发了一张刚盛开的莲花,底下一行字:半个世纪了,唉。

又一日,阿莲发了一组某个公园的照片,很明显是自拍杆拍的,下面附上一段这样的文字:藏了一只蚂蚁,好煽情。

再一日,阿莲发了一张电脑显示屏上的报表,下面半句话:生当作人杰,死?

就是这样的朋友圈内容,我还能复制很多过来。这样的自说自话,确实够了。

后来我就得出一个结论,阿莲喜欢自说自话。这些内容,可能唯一知道答案的就是她自己。她把朋友圈当成了她私人的记录本或者暗示器:任尔东南西北风,我说的只有我懂。

拜托,你整个文档记下来行不行,这样的朋友圈内容,你知道别人多烧脑子?

咦,好像自作多情了。人家愿意发啥就发啥,跟别人好像没有关系。

朋友圈第二类人,把朋友圈当成发展人脉的通道,不断从朋友圈攫取新的有价值的社交对象。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关于李嘉诚司机的故事:

给李嘉诚开车30多年的司机要退休了,李嘉诚看他兢兢业业干了这么多年,为了表示感激并让他能安度晚年,叫秘书拿了几百万的支票给他,司机竟然婉拒,说自己并不缺钱,一两千万还是拿得出来的。

李嘉诚很奇怪,一个月工资五六千块的司机,怎么挣到的一两千万?

司机解释道:“我在开车的时候,你在后面打电话时说买哪个地方的地皮,我也会跟着买一点;你说要买哪支股票的时候,我也会去买一点股票,所以现在赚了一两千万资产。”

情节合情合理,但还是看出是编的。因为即使司机真的有了一两千万,也不是拒绝几百万的理由。

不过,至少有一点是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的:人脉的重要性。

因为可以随时帮助你的人,比如亲朋好友,他们的圈子虽然和你不尽相同,但至少在一个等级上,不会有太大的反差。而你要找的“贵人”更可能出现在与你不同的圈子里。

所以,朋友圈就成了一部分人发展人脉的通道,希望某一天能从朋友圈攫取新的有价值的社交对象。

这种现象现在很普遍,也很适用,但效果如何,还是只有当事人自己最清楚。

总之,是有一部分人受益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朋友圈第三类人:每天按照剧本“假装生活”,在不断地编纂和圆谎中不能自拔。

“假装生活”这个概念不是我创造出来的,这个属于拿来主义。

这类人的主要日常就是表演。每次看到这类人,我都想在下边留言:嗨,你老获“奥斯卡金像奖”了,速去走红毯!

其实,这类人是很累的,每天生活在贫民窟里,却要表现锦衣玉食,也真难为他了。

我有一个前同事,就是典型的“朋友圈演员”。他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发上一张吃大餐的照片。为了得到源源不断地“原创照片”,他不惜辗转于各大豪华餐厅,偷拍别人的大餐照。当然,只是拍菜品不拍人。有一次,他正眯着小眼睛看哪桌上的菜够档次,被两个保安揪住脖领子带到保安室。他解释了好一通才被放行,事后据说吓出了一身冷汗。

这类人有一个特点:一旦“上路”,日常生活就变得复杂多了。因为要“证明”自己,就得按照剧本去操作。今天去哪里“证明”,明天又要去哪里“假装生活”;久而久之,他就失去了真正的生活重心,把宝贵的时间都浪费在表演上。

这类人既有虚荣的一面,也有麻痹自己、迎合别人的一面。因为他的生活太乏味了,太需要这种希望与慰藉。

​朋友圈是窥见你社交世界的万花筒,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这个舞台上从来不缺笑点和泪点。但不论是自我表演还是假装生活,都应该有一个度。

就像台词说的“你现在说的每一句话都将成为呈堂证供”,你留下的,不仅仅是“随便说说”或“随便演演”,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有朝一日你的“皇帝的新衣”被戳穿,影响的可能不仅仅是面子。

亲爱的读者朋友,你觉得除了这三种,还有第四种、第五种吗?欢迎留言讨论。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