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心理学说:“量子叠加”如何成就当下的“我”

文/月伴仙

量子世界和我们当下的世界存在形式是有所区别的。

第一:用能量形式构成,并非肉眼可见的质量形式构成。

第二:不按大小来讨论量子的存在,是按数量来说量子。

第三:对于量子而言,只有空间,不需要时间,因为量子不会所谓的消失。

第四:量子只有“态”类似状态的一种“态”,没有具体的形状。

第五:量子活动并不受我们物质世界的空间限制。

“量子叠加”是什么?

我总结的是不同“态”叠加在一起。最常用的实验“薛定谔的猫”一只装在盒子里的猫,可以同时叠加两种“态”生存和死亡。而我们观察量子的时候,量子大部分被观察的“态”并非一个,而是多个“态”叠加在一起。

“量子叠加”对人状态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经常会碰到一种状态,想做一件事情,但是各种衡量犹豫不决?

好好的心情,忽然因为发生了一件或者几件突发事件以后,心情很糟糕甚至勃然大怒?

在一个非常有激情的团队里和大家一起工作,会莫名的调动起你的积极性?

如果你突然被选举成周围人的领袖,你会调整你的做事风格,适应这个头衔?

思考一些重要问题时,经常会想起曾经某个长辈或者对你很重要的人对你的评价?

 如果你知道,我们人体也是一个发电体,我们也有肉身和灵魂两部分组成。肉身是物质部分,灵魂是能量部分。你上面熟悉的情况,都是“量子叠加”这种能量形式捣的鬼,你是否想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一下我们这个生命?

四种“量子叠加”塑造当下的“我”

第一:环境叠加

如果把我们这个个体想象成为一个单纯的量子能量(显然不是)。这个能量没有受到任何影响的时候会有一个行动轨迹,那么当我们这个能量体,处于不同的环境中,速度和轨迹就会受这个环境的影响。好比真空状态下和空气状态下,光的传播速度一样。

在一个积极乐观的群体里,哪怕是一个悲观的人,也会对原本某一个问题的态度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而一个悲观的人,在一个更悲观的群体里,只能加剧了个体对悲观的认同,并扩大悲观的吸收能力。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感恩我们当下的自己任何一次快乐,其实都是一个团队的合作,导致你有这样的状态。

这也同时解释了“双缝实验”,环境就是所谓的观察者,我们就是那个量子,有观察者和没有观察者就是环境的不同“态”,量子也相应的改变自己的“态”。

第二:自我叠加

我上面说,假设个体是一个单纯的量子能量,后面加了一个“显然不是”。这个自我叠加就是这个显然不是的状态。每一个个体都有一整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些模式和方式如果用一种测量波能量的机器来测量,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和范围。有的是收缩,有的是放射扩张状;颜色有深浅之分。

我们包容、乐观、积极、开朗的时候,我们是扩张放射状,我们是在和周围的能量共振,和一种这个地球上更普遍存在的能量共振。可以看一下“钟摆实验”几排一样的钟摆放在一起,开始是静止的,然后人为的有的正向摆动,有的反向摆动,当一定时间过去以后,所有的钟摆摆动方向频率完全统一,这就是普遍能量的其中一种。我个人感觉这种所谓的地球上的普遍能量的集合叫做“道”,大道至简。

反之,我们敏感、多疑、悲观、固执,我们的能量是收缩的甚至是排斥的。所以我们经常会接触到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不管你怎么劝他,怎么把问题掰开揉碎的去说,他都听不进去,还是按自己固执的方法,哪怕错了,哪怕碰的头破血流牺牲了也不悔改。因为他的能量是排斥的,是低频的。

我有一个朋友打了一个比方,我感觉放在这里比较恰当。一个工资一万以上的人和工资两千的人谈梦想,两千的人感觉一万的人是胡扯,一万的人也永远无法说动两千的人有他那样的梦想,因为你们在不同的能量里,看到的世界也不一样。高度不同世界就有所不同。

第三:标签叠加

简单的标签叠加就是当一个人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这个人大部分时候就会成为标签定义的人。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成为了和标签完全相反的人格特质,这是一种叛逆行为。

还有一种形式的标签叠加是对我们所有人影响最大的,但是又被所有人所忽略的就是“被效应”。我举一个例子,当整个社会认为上学的时候谈恋爱是不好的是“早恋”那么如果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谈恋爱了,我们自己心里就会背上“早恋”的包袱。早恋这个词的背后有一系列的标签,例如:影响学习、不是好学生、恋爱要发生关系……等等。很多上学的孩子,当发现自己恋上或者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会不会影响学习?有的学习成绩就真的在这种暗示中下降了。甚至我要不要发生关系和对方,以至于现在有一种社会怪现象,就是高中或者初中毕业,大家相约某一天去付出初夜。认为这是一种应该的行为。这个时候我们是否要冷静的想一下,我们是不是被一种“被效应左右了?”。

再举一个例子:当一个时代以三妻四妾为资产,为荣耀的时候,这会成为某一个人道德评判的依据吗?当一个社会以一夫一妻制为荣耀的时候,我们会怎么看待同一个问题?先不说这是思想进步还是人性扼杀,不去道德评判这个事情。我们的思想定义,很多时候被一种叫做“被效应”的东西左右,然后被看待某一个问题,然后被做出相应的行为和思考模式。

是生一个孩子好,还是多生最光荣的,光荣母亲时代?我们在“被效应”里去分别这个世界,所以佛学里,一直说“分别心”不要有。难道不是分别心让我们的评价和观念在历史的长河里不断改变吗?孰对孰错?

如何跳出“被效应”去看待问题?

第四:累积叠加

虽然我们的生命在整个时间长河里并不算什么,但是对我们自己而言却是一个不小的概念。我们一步步的长大,虽然有很多至理名言,但是人类的特点是不管至理名言写的多么清晰,很多错误一定要用自己的脑袋撞了才知道。

从整个人类进步的角度来说,这无形中削弱了我们进步演化的速度,但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我们就是在这些切肤之痛中成长起来的。经验的累积让我们发生改变,这个改变就好比一个量子行动轨迹的改变。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详细的写过这件事情,一个人做一个陌生的事情,他会调动他之前的经验,然后在这个陌生的事情里发展出一套做事的行为模式,如果这个模式成功了,而且成功超过三次以上,那么这个累积就成为了他的一个固定模式,这种事情发生,他会习惯性的按同一个模式去做,像一个调过程序的机器。

但是我们改掉一个已经形成的模式却需要几倍的次数,甚至几倍的次数都难以改变。我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是和之前的行为模式对抗,然后建立新模式失败重来,反而强化了原来模式的过程中。自制里强的人,或者一些成功人士,就是缩短这个时间,并且提高新改变的成功概率,曾国藩就是一个典范。

科学完全揭示量子的那一天,就是找到“我是谁?”答案的一天。这个生命,受着很多定律左右,看似是我们做的这个决定,却犹如心理学意识和潜意识的那个冰山。我们意识到自己做了这件事为什么的部分只占所有原因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大于十分之九的部分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了。

有可能受了环境的影响;有可能被贴了标签;有可能是我们内在能量在作怪;更可能是“被效应”了一把;甚至我们是很多个过去的自己叠加了一个当下的“我”。一切都皆有可能!

关注我,让量子心理学让你更了解自己,让量子心理学为你点亮人生的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