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省科学技术奖】冯伟民:科普让冰冷化石有“温度”

恐龙生于距今2.5亿年至6650万年的中生代,这一陆上霸主备受青少年喜爱。“有关恐龙的书籍特别丰富,但一直以来,缺少一本系统介绍该时期爬行动物的科普图书。于是,我们就撰写了这本科普读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冯伟民研究员说。

在前不久举行的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冯伟民、许汉奎研究员等编著的大型科普读物《远古的霸主--恐龙、翼龙、鱼龙》获2018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科普类)。

▲研究中的冯伟民 刘成贺/摄

揭秘远古故事

中生代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一系列重要的生物进化事件发生在这一时期。冯伟民告诉记者,如陆上霸主恐龙的起源与演化、海上霸主鱼龙等海生爬行类的盛衰,还有天空霸主翼龙的盛极一时,这一时期的研究,对整个地球生命进化史都有重要意义。

很多小朋友喜欢恐龙,对恐龙很好奇,而本书依据大量最新科研成果,向读者介绍一系列新知识点。他举例说,“比如,辽西早白垩世带羽毛恐龙和古鸟化石的发现,使鸟起源于恐龙成为举世瞩目的科学热点;贵州关岭三叠纪鱼龙化石提供了这类恐龙的旁系亲戚如何从陆地转向海洋的素材……”

本书展示了一幅中生代特有爬行动物场景,为公众解开中生代爬行动物的谜题。“中生代早期恐龙的诞生及快速演化,是当时大陆生物界的主要事件。几乎同时,鱼龙类重返海洋,演绎了脊椎动物由海登陆,又返回海洋的惊人过程,当恐龙在大陆上横行霸道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群翱翔天空的翼龙。”

冯伟民表示,恐龙也在演变过程中,从小型兽脚类的带毛恐龙中产生了鸟类。随着环境的恶化,大量恐龙蛋难以孵化,最终形成了恐龙蛋化石,成为揭开恐龙灭绝奥秘又一研究载体。

演化史带来启示

中生代,来自“海陆空”的恐龙们长什么样,又是怎样生活的呢?在这本书里,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其实,恐龙除了身躯庞大,凶神恶煞般的类型,也有娇小玲珑、可爱多彩的类型;恐龙家族中,也有相当多成员带羽毛。冯伟民提到,不少人会认为,很多动物起源于海洋,逐渐演化在陆地生活,而鱼龙是从陆上爬行类反向演化成海洋动物,是生物进化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案例。“类似由陆向海演化的案例,在后来出现的哺乳类家族中的鲸鱼身上再次上演。鱼龙胚胎化石的研究,解开了鱼龙特殊的生殖方式,也揭示了鱼龙与陆上爬行类的关联。”翼龙化石展示了翼龙奇异的装饰、飞翔、捕食等特性,这些都显示了与现代鸟类完全不同的面貌。

冯伟民强调,这本书不仅向读者传递最新科研成果,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灾变的困局下,通过解读中生代爬行动物多样性面貌和它们的演化史,给予人类重要的历史启示。

科普让化石有“温度”

在冯伟民看来,“科学研究与科普都很重要,仅仅发现恐龙化石是不够的,要用科普使这些冰冷的化石有‘温度’。”冯伟民告诉记者,这本书以我国古生物材料为主,突出我国古生物学研究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这与其他引用国外资料的科普图书有很大不同。

“本书表明,中国恐龙化石种类世界第一,中国恐龙蛋数量世界最多,中国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广泛。”冯伟民指出,特别是白垩纪热河生物群和侏罗纪燕辽生物群发现了大量带羽毛恐龙,产生了许多非常有意义的前沿性科学问题,如恐龙并非都是冷血动物,恐龙体表是有色彩的,恐龙是如何学会起飞的等。中国翼龙有世界上最珍贵的胚胎翼龙化石,中国翼龙介于欧洲翼龙与美洲翼龙之间,显示了中国翼龙在全球分布和演化中的特殊地位。

书里还特别介绍世界级海生爬行动物化石宝库:贵州兴义和关岭生物群,表明中国鱼龙等海生爬行类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世界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的化石宝库,还揭示了鱼龙很多生物学奥秘,表明中国西南地区那时还是一个典型的海洋环境。(作者:陶韬 编辑:谢长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