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打破经济封锁曾开展熬硝盐运动

中青在线于都6月12日电(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陈卓琼)1934年9月底的一天上午,苏区于都县岭背区(今于都县岭背镇)的硝盐生产合作社里,一派繁忙的景象。挑着箩筐送老壁土的群众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在竹片和茅草搭起的简易工棚里,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在熬硝盐。

“啊——毛主席来了!”毛泽东的突然到访,令于都岭背硝盐合作社的工人们惊喜不已,大家不约而同地停下手中的活计,循声瞩目,只见毛泽东及其随行人员风尘仆仆地来到硝盐合作社的工棚前,亲切地向在场的工人和群众招手致意。6月12日,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群工部主任肖婷婷向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苏区时期由于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中央革命根据地食盐供应非常困难,严重影响了军民生活。为破解该难题,党和政府决定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向非苏区购买食盐,同时发动群众,大力开展熬硝盐运动。

于都的群众担起了熬硝盐重任。1931年,于都成立岭背熬硝盐厂。当时的岭背区是苏区熬硝盐最先进的区,《红色中华》报就曾经报道,称赞其为熬硝盐的模范区。

肖婷婷说,走进工棚,毛泽东首先来到碎料工段,看到几位工人们正在一堆老壁土旁,用力挥动着木槌,大汗淋淋地碎老土砖。与在场的工人打招呼后,毛泽东也兴致勃勃地卷起衣袖,认真地干了起来。边干边与身旁的工人热情地交谈,“老壁土中盐份的含量怎样,合作社硝盐的日产量情况如何?”

听到有合作社的人员到各村收集老壁土,许多农民群众都主动把自己家旧房子内的壁土铲下来。送到合作社时,毛泽东一脸严肃地告诉合作社负责人老谢,“群众的觉悟高,这是好事!但我们工作中也要考虑到群众的利益,不能让群众遭受损失。对于铲过壁土的墙,我们要及时帮他们重新糊补好才是。”

老谢听了立即向毛泽东报告:“主席,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毛泽东听了很高兴。他随后又到壁土泡浸工段,在一个大池子旁,拿了根木棍一边用力搅拌、一边解释,“这道工序很重要,一定要用劲搅拌,那盐份才能充分溶解出来。不然,就会影响硝盐的产量,浪费原料。”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