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曾经辍学摆摊的穷小子,是中国造出火箭的关键人物

就在上周(6月5日),中国发生了一件令人振奋的大事——长征11号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完成“一箭七星”海上发射技术试验。



可能有人会说,印度还有一箭30星呢。

不!其重大意义不在卫星数量上,重点在——海上!

这意味着中国将可以在全球范围的公海上通过海上发射平台快速发射火箭,既能往天上打卫星,又能送“快递”,其中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而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一个人的奉献和牺牲!

没有他,中国可能不会那么快就造出火箭,不会那么快就让第一颗卫星上天!



他就是姚桐斌 ,世界顶级的冶金学家,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62年前,在国外有很高社会地位的姚桐斌义无反顾选择回国,当时新中国航天技术就是一张白纸,他只有一个目标,为新中国发展最先进的航天材料,否则,一切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空谈、空想!

他开展的500多个研究课题,80%都应用在了如今的火箭发射、卫星上天的事业上。几乎每一个课题,都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诗人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姚桐斌的一生,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无私奉献”,虽然他已经逝世51年了,但他的功勋至今影响中国!


从辍学摆摊的穷小子

到扬名西方的青年学者

1922年,姚桐斌出生在江苏无锡黄土塘镇一个贫苦家庭,家里三男五女,姚桐斌在男孩中排行老二。

全家十口人,全靠父亲艰难劳作勉强度日。尽管穷苦,姚桐斌的父亲觉得孩子需要接受教育,便将姚桐斌送进了学校。

他勤奋好学,天资聪颖,在班里始终保持第一名。



读完小学后,由于家境实在困难,父亲不想让儿子继续读书。

校长不肯放弃这位难得一见的天才学生,数次来到姚家劝说,父亲才终于同意他继续上学。



1934年,姚桐斌考进无锡一中,时间不长,家里就实在拿不出学费,他最终还是辍学了。

辍学后的姚桐斌为了能继续读书,就在镇上摆个小摊儿,叫卖着香烟、火柴、袜子。

当了两年的小商小贩,他才终于攒够了学费,孤身一人去了上海读高中。



▲上中学的姚桐斌 前排中


1937年,上海和无锡先后沦陷,一心要读书的姚桐斌瞒着父亲,跟四个同学一起越过日军的封锁线。

1939年,他才终于到了江西吉安县,考进了国立十三中的高中部。

姚桐斌极为珍惜读书的机会,学习非常刻苦,毕业时,在江西全省会考中,他取得总分第一名。报考五所大学竟然全部发通知录取他,由于对矿冶专业的浓厚兴趣,他选择了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矿冶系(现在的西南交通大学)。



那时的大学生活是很艰苦的,特别是姚桐斌这样的穷学生。

冬天,他只有一件薄薄的土布棉被。为补生活费用之不足,他打扫实验室、分发邮件、为中学生补习功课。

尽管还要挣钱养活自己,姚桐斌始终都是学习最刻苦的,每晚,姚桐斌的油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但第二天大家起床时,他又第一个在窗外朗读英语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5年,姚桐斌以全班总评第一的成绩毕业,并被分配到经济部重庆北暗矿冶研究所。



1946年,一心想要继续深造的姚桐斌,赶上公费留学考试的机会。考生云集,角逐激烈,姚桐斌又以优异成绩取胜,他选择了工业革命的故乡——英国。

这个曾经连饭都吃不饱、连中学都上不起的穷孩子,硬是靠着自己的拼搏,一步一步走出国门,走进世界上最好的大学!



他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用了三年时间,取得博士学位,一年后又获得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之后,他开始在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和讲学工作。



▲英国伦敦大学

留英的年月,在姚桐斌心中,最最迫切实现的是让积贫积弱的祖国,尽快强大起来!



姚桐斌日夜关注国内局势,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姚桐斌和在英国的留学生们都激动万分!

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进步,都使姚桐斌激动不已。他在英国各地奔走,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宣传,他吃最差的食物,住最差的地方,他省下每一个便士,去更多的地方宣传新中国。




姚桐斌高调的爱国活动,迅速成为被“关照”的对象!

一天,他突然接到了伦敦警察的通知,要“请”他去谈话,谈话的内容是:要他在限期内离开英国,但是,不准回中国。

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听闻此事后,邀请姚桐斌去德国,在他的领导下做研究工作。

1953年秋天,姚桐斌远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仅仅三个月,他就以惊人的天赋,熟练掌握了德语。



在联邦德国的四年中,他专心致志研究金属液体理论,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西方学术界的重视。

在此期间,姚桐斌思想上也有一个飞跃,由一名爱国者变成一名共产主义战士。1956年,他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7年,姚桐斌决定放弃德国优越的科研环境,放弃优渥的待遇和生活回国。

一切从零开始

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


1957年底,姚桐斌一回国,北京钢铁学院、清华大学和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都希望桐斌能去他们那儿工作。

后来,聂荣臻元帅通过国务院专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导弹研究院(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筹建一个研究所。

1962年,703所成立,是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现在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材料工艺研究所)姚桐斌被任命为所长。




当时的研究室条件非常简陋,除了桌椅板凳和一台显微镜,什么都没有。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工业材料发极其落后。当时别说研发航天材料了,连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

姚桐斌面对的,是一穷二白,更是一切从零开始。

可他心里非常清楚,如果没有航天材料,一切关于尖端武器的构想,都是空谈、空想!而这些,都是新中国最迫切需要的。




中国航天事业要起步,钎焊合金是最需要的一个重要材料,在没有任何资料可借鉴的情况下,姚桐斌带领703所的同志,经过反复分析试验,他们竟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高温钎焊合金。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把这个问题列入研究课题。




当所有人都质疑研究不会有结果的时候,姚桐斌坚信自己的主张,他们将新研制的材料和工艺用于新型号的火箭上,使火箭发动机的高温大为降低,同时还提高了比推力,增加了射程。

1963年,姚桐斌出国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遇到了英国、德国的冶金专家。

他们问他:为什么当初舍弃我们所提供的,那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个人待遇而回中国去,姚桐斌坦然回答说:“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就是为了现在回国。现在中国还比较落后,但将来中国一定会强盛起来。”




正是因为姚桐斌等老一代航空人奠定的坚实基础,才有嫦娥、神州飞船上天!才使得今天的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一直保持国际先进水平!



他的名字和他的丰功伟绩

应被每个中国人铭记

1978年3月18日,在我国科学史上的空前盛会——全国科学大会开幕的那天,七机部为姚桐斌在北京八宝山烈士公墓举行追悼会。

1983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姚桐斌颁发京烈第080040号《革命烈士证明书》。




1999年9月的一天,姚桐斌的妻子彭洁清突然接到一封信,信封里是一份来自中央办公厅的请柬,邀请她参加“两弹一星”元勋颁奖大会!



几天后的9月18日,彭洁清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在那里,她见证了中央领导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全过程!

这一天,彭洁清非常激动,因为,她的丈夫姚桐斌也是在这一天被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那一刻,距离姚桐斌去世,已经过去31年了,若是能在天上看到这样的盛景,他一定会感到欣慰吧!




这枚沉甸甸的金质奖章,这是国家给予姚桐斌的至高荣誉!

几个月后,彭洁清把这枚直径8厘米,用99.8%纯金铸造,重515克的两弹一星勋章,捐献给了中国国家博物馆!



鲁迅先生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今天,当中华民族越来越挺直了腰杆,越来越有底气不畏强权的时候,我们更应该铭记和感谢姚桐斌,以及为中华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国之脊梁!

正是因为他们超乎寻常的奉献和牺牲,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才昂首挺胸地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以上文章来源于:北洋之家,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冒犯,请联系删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