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太空有颗百科全书星

欢迎来这里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135编辑器

某日翻书,无意中撞入平素颇觉高大上的天文学领地。但见那无垠宇宙中,众多天体,各有大名,而这其中,竟然有颗小行星,它的名字就叫百科全书。

作为编了近40年百科全书的老出版,当时的惊喜、兴奋,可想而知。赶紧打开《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第二版,想看看百科全书星的相关介绍,可是,没有找到。

这挑动了我的好奇心,便开始留意相关资料的搜集,向天文学家请教。这个学习过程,恶补些小行星知识,了解点科学史实,梳理下天体与百科全书特定情境中的关联,自己感觉收获不小,乐趣多多。

绚丽多彩的小行星

《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定义,小行星是沿椭圆轨道环太阳运行,大小从几厘米到1000千米以上的固态小天体。它们绝大多数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中间的小行星主带中,属太阳系小天体。

小行星主带

小行星们虽然个头不大,但堪称“小而美”,个中奥妙,甚为神奇。如形状的多样性(球状体、三轴体、长条体等);自转的等时性;多变的视亮度;有的还拥有自己的卫星,等等。而在天文学家看来最有价值的是,小行星由于个体质量小,诞生以来从未发生过结构性质变过程,因而保存了太阳系形成的初早期物态,能提供大量太阳系起源和演化的信息,这对于宇宙探索和研究,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由发现者命名并得到世界公认的天体。同时,它的命名法也是所有天体命名中最绚丽多彩、最富人文性和最具幽默感的。

1801年,意大利天文学家G.皮亚齐在用望远镜目视巡天时观测到了第一颗小行星。不久,西方天文学家开始为小行星命名。命名延续大行星以古代神话中的神灵为名的传统,但选择女性神灵之名,如谷神星(1号小行星,20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谷神星重新定义为矮行星)、智神星(2号小行星)、婚神星(3号小行星)等。同时规定命名权归发现者(天文学家或天文台站)。

折射式天文望远镜前的爱因斯坦及其他科学家们

19世纪下半叶,天文照相方法兴起,小行星观测效率大增。19世纪80年代,新发现的小行星总数超过300个,神话人物名称所剩日减而不敷选用。为此,天文学家们协商,将命名的范围从天上神灵扩大到世间的人和物,但名字必须是女性化的规定不变,以尊重女性、平等自由、彰显人性。

然而,这一规定产生了有趣的戏剧性后果。在女性化的统一要求下,小行星即使是男性称谓的,文字拼写都得改为阴性。结果天文学家皮克灵变成了“皮克琳季娅”,物理学家普朗克变成了“普兰季娅”。还有一个名叫“牛顿妮娅”,世人一直认为是大科学家牛顿大名的“女性化”,直到半个世纪后才得知这真是一位女士的名字,与牛顿无关。小行星命名称谓女性化的规定,从名字已很难看出这个小行星命名的由来。20世纪初,这一规定终于由法则的修订者们废止了。

命名规则还包括:命名主要授予在某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个人或者团体;同时,具有重要意义的地名、事件、机构、动植物等也可申请命名;政治家、军事人物或者政治、军事事件在逝世后或发生100年后方可命名。

199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下属的小行星中心颁布了新修订的命名管理法则。新的发现或疑似发现后,由小行星中心给予“暂定编号”,获得至少4次回归观测资料并测定精确轨道之后,再给予“永久编号”。

百科全书星

小行星命名是一项国际性、永久性崇高荣誉。而编号是1000的倍数的小行星,则一般以特别重要的人、物来命名。如编号1000的小行星,以第一颗小行星“谷神星”的发现者皮亚齐命名,编号3000-达芬奇,编号6000 -联合国,编号8000 -牛顿,编号21000 -百科全书,等等。

编号21000-L’Encyclopedie(百科全书)小行星,1987年1月26日由比利时天文学家E.W.埃尔斯特在智利的拉西拉天文台发现。主带轨道类型,环绕太阳运动,成份主要是岩石、金属及其两者的混合物。

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

命名百科全书星,用以纪念“百科全书派”和他们编写的《法国百科全书》(全称《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1772年初版,1782年再版)。“百科全书派”是欧洲18世纪由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以及卢梭、孔迪亚克、马布利、霍尔巴赫、伏尔泰、孟德斯鸠、爱尔维修、魁奈等一批学识渊博而又志同道合的启蒙主义者组成的知识分子团体,他们编写的《法国百科全书》,在框架设计中首次采用了培根科学的知识分类,是现代百科全书的奠基之作。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改变人们思想方法的辞典”,它以启蒙主义即解放思想为目的,冲破上千年封建主义和经院哲学的禁区,高举自由、平等、科学、民主的旗帜,点燃了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火炬。漫漫长夜之后,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百科全书作为启蒙时代的主要著作,成为人类文化史上不朽的里程碑,一如黑暗中灿亮的星辰,指引人类前行的方向。

近年来,又有一颗小行星命名与百科全书有关,即小行星274301-Wikipedia(维基百科)。2008年8月由乌克兰安德鲁绍夫卡天文台发现,2013年1月27日获名。维基百科是基于维基技术、自由、开放、由编者合作编辑的多语言网络百科全书,创建于2001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参考工具书和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之一。命名的消息于2013年1月30日公布,当日恰是乌克兰语维基百科第一篇文章发表9周年。

截至2019年5月底,人类共发现小行星并暂定编号1422584颗。命名21922颗。名字内容包罗万象,有科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舞蹈家、历史名人、神话和传奇人物、团体、机构、历史事件、国名、城名、港湾和江河湖海、园林和名山峻岭、动物植物、出版物、缩称和笔名等。

这些命名,使小行星具有了科学、人文的色彩,具有了生命、浪漫的意味,因而更加光耀夺目、动人心魄。而那些其名被命名为小行星的人,生命虽然有限,但他们的名字,以及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已获得最高礼赞,镌刻于星球,化为永恒,照亮着后人的前行之路。

小行星,如恒河沙数。人类文明的流变演化、火花、坐标、高峰、瑰丽华章,都写在这浩瀚的星辰上。

《中国大百科全书》群星璀璨

中国自五四运动首倡科学与民主,征程坎坷。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配套思想文化的一步好棋,就是批准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以科学文化知识启蒙民智。《全书》1993年完成第一版,2009年完成第二版,为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为国际交流作出了独特的历史贡献,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全书》是内容丰富、视界宏博的知识宝库。世间万物、人类文明进程的点点滴滴,都记载其中。那些其名被命名为小行星的人物、思想、事件……绝大部分也都囊括其中。宇宙一颗星名,书中一个条目,天上人间,交相辉映。

我继而查阅了以现代中国科学家命名的小行星名单,发现他们还大都参加了《全书》的编纂。如:

“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张钰哲

1928年中国发现的第一颗小行星、国际编号1125号“中华”小行星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张钰哲,国际小行星中心1978年将第2051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张”(Chang),他也是中国现代第一位其名被命名为小行星的科学家,张钰哲院士担任了1980年出版的《全书》首卷本《天文学》编委会主任。

国际永久编号3462小行星1996年命名为“周光召星”,周光召院士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元勋,他担任了《全书》第二版总编辑委员会主任。18550号小行星2006年命名为“茅以升星”,茅以升院士是中国现代桥梁科学奠基人,他担任了《全书》第一版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7683号小行星2010年命名为“吴文俊星”,吴文俊院士是中国人工智能研究开拓先驱,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他担任了《全书》第二版数学学科编委会主任。

9221号小行星2016年命名为“吴良镛星”,吴良镛院士是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他担任了《全书》第三版人居环境学科编委会主任。8919号小行星2014年命名为“欧阳自远星”。欧阳自远院士是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他担任了《全书》第三版总编委会委员,以及《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编委会主任。25240号小行星1998年命名为“钱三强星”,钱三强院士是中国原子能科学技术创始人,两弹一星元勋;

8117号小行星1999年命名为“袁隆平星”,袁隆平院士是世界杂交水稻之父,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3542号小行星1999年命名为“谈家桢星”,谈家桢院士是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3763号小行星2001年命名为“钱学森星”,钱学森院士是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他们分别为《全书》贡献了诸如“科学”、“杂交水稻”、“遗传学”、“导弹”等精典条目。6741小行星1998年命名为“李元星”,李元是天文学家,著名科普工作者,他担任了《全书》天文学卷以及航空航天卷特约图片编辑。

屠呦呦星的轨道模拟图

《全书》是一大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学者呕心沥血的奉献。它集中了各学科、各领域、各时代的优秀成果,成为衡量时代、衡量国家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如今,第三版网络版的编纂正在日夜兼程,信息化时代新一代百科全书呼之欲出。

前几日,我收到了百科社少儿分社新版的《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翻开分册《太阳系掠影》“小行星”主题页,精美的册页上,似乎展开了一张巨型唱片,金灿的太阳、环绕的群星、行云流水般滑过的轨迹,奏响了一曲神奇曼妙的天籁之音。

《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太阳系掠影》中的“小行星”主题页

我不由举头,望向太空。心想,有朝一日,在那闪闪烁烁的星辰中,会不会有一颗命名为Chinapedia的“中国百科星”呢?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把时间交给阅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