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之间——人类的未来

文/何涛

人类文明兴起于地球。

从食物采集者开始,人类繁衍生息,开拓未知之地,一步步发展壮大。直至如今,我们人类已经在这颗蓝色星球上生活了数十万年,公元1961年,人类才首次进入太空。

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发射场起航,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环绕地球飞行一周。从这一天起,人类开启了航天时代。

很多宇航员在飞上太空,回望地球时,都会感动落泪。阿波罗15号宇航员詹姆斯·欧文就曾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那颗美丽、温暖的星球宛如生物,看上去是如此脆弱,如此精致,仿佛用手指轻轻一碰,她就会分崩离析。”

詹姆斯的话不无道理。

地球很脆弱,地球生命更为脆弱。从古至今,地球生物已经经历了五次大灭绝事件。

在地球发展史上,生命从无到有,到多样化,再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物圈,经历了长达数亿年的时间。这漫长的岁月不仅是动植物生死轮回的过程,也是无数物种由诞生到灭绝的过程。根据化石考证,地球至少发生过五次生物大灭绝和若干次小型的生物灭绝事件。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千万年前的奥陶纪末期,由于当时地球气候变冷和海平面下降,生活在水体的各种不同的无脊椎动物便荡然无存,约85%的物种灭亡。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公元前约3.65亿年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这一次,海洋生物遭受了灭顶之灾。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二叠纪大灭绝,发生在距今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又称三叠纪大灭绝。公元前1.95亿年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的物种灭绝,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又称白垩纪大灭绝或恐龙大灭绝。约75%-80%的物种消亡。在五次生物大灭绝中,这次大灭绝事件最为著名,因为,长达一亿六千三百万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以上提到的仅是生物大灭绝,此外还有很多次级灭绝事件,如上新世-更新世边界海洋生物灭绝;侏罗纪末生物灭绝;第四纪生物灭绝;等等。这些次级灭绝事件影响较小,但同样造成了许多物种的消亡。

经过统计,科学家们得出了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地球上曾经存在过的生物99.9都已惨遭灭绝。正如我要向大家推荐的《人类的未来》一书中所讲:灭绝才是常态。

《人类的未来》这本书中说道:“这些灾难曾经在过去反复出现,在未来它们也将会不可避免。地球已经经受了5次大型灭绝过程,只要太阳还会升起,更多的灾难就将会出现。”

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现代战争、热核武器、生物病毒、地球资源的过度消耗、地壳变动、火山喷发、以及来自太空中的小行星……林林总总,而这些都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

就在笔者动笔之前,位于印度尼西亚旅游胜地巴厘岛上的阿贡火山喷发了,火山烟尘高达2500米以上,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随后,当地机场被迫关闭,成千上万的游客不得不滞留于机场内。

而这不过是一次规模很小的火山喷发,与距今七万多年前的多巴火山爆发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人类的未来》这本书中讲述了多巴火山爆发的场景:火山喷出的物质总量超过2800立方千米,火山灰遮挡了阳光,气温急剧下降,使地球进入了持续6年之久的冰河时期。就是这一次,几乎使全部人类灭绝殆尽。

更大更恐怖的火山位于美国,就在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还好,它目前正处于休眠期。科幻电影《2012》描绘了黄石超级火山爆发的后果,整个美洲被撕裂,海水淹没地球,全人类陷入了灭顶之灾。

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全人类头顶。那么,我们人类还能存在多久呢?会有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吗?人类的未来又在哪里?

美国科学家加来道雄博士给出了答案:人类的未来在星海之间。

知名物理学家 加来道雄

加来道雄博士拥有诸多头衔:世界顶级物理学家、超弦理论创始人之一、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物理学博士、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的理论物理学教授。同时,他还是一名畅销书作家。

《人类的未来》一书就是加来道雄博士对于我们人类未来“要往何处去”的宏大畅想。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

将近一百年前,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就说出了这句话,但直至如今,人类还未能走出地球。

我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写过这么一段文字:如果说宇宙是浩瀚无边的海洋,那么地球就是汪洋大海中的一个小岛,人类无数次望洋兴叹,但最远也只不过是绕着小岛游了个泳,然后就回到岛上,哆嗦着说:那海太深。

人类文明兴起于地球,但不能终老于地球,人类应该飞向太空,在茫茫宇宙中开枝散叶。

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类就对头顶上方深邃浩渺的太空充满幻想。如圣经中创世的上帝、中国传说中造人的女娲、射日的后羿,他们全部来自于上天。中国神话中的玉皇大帝居住于天界,统领天、地、人、三界生灵。古印度神话中的大神因陀罗是众神之王,也被称为天帝。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等,都有类似的神话传说。

传说虽然是传说,但也寄托了古人们的美好愿望。可以说,对于太空的向往,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我们的基因。

已故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也曾经说过:“地球灾难难以避免。核能、人工智能和基因改造病毒等科技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便利,但也很可能见证人类面临的更大危险。太空是人类的希望。”

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人类首次踏足月球,迈出了通往太空的第一步。此后的几十年间,人类发射了数以千计的人造卫星,并建造了运载火箭、航天飞机和环地空间站。

不久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要在2024年重返月球。这一次,重返月球不再是太空军备竞赛,而是要把月球改造成登陆火星的跳板。

殖民火星已经不再是科学幻想,而是有待实现的科学事实。并且,飞往火星只是为飞往星海做准备,未来,人类不仅要登陆火星,还要飞出太阳系,在群星之中恣意畅游。加来道雄博士大胆预测:我们的命运是成为一个多星球物种,居住在星际之间。

生命珍贵

正如书中所言,“生命太珍贵了,不能都放在同一个星球上。”

我们的未来,在星海之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