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熬11年,换来了61秒生死时速!他给中国拼了个世界第一

从物理学领域到地震预警领域,这或许是王暾那年,也是他这一生中最英勇的跨界。

那一声警报

凝结了11年的汗水

2019年6月17日22时50分,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

地震发生时,成都提前61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共有110个社区实现“大喇叭” 倒计时预警。

预警通知通过手机短信,电视等途径向社区居民传达倒计时数秒,在地震第一时间震区网友立刻收到地震警报。

倒计时中插入两声“滴滴”:说明这是具有破坏性的地震,需赶紧逃跑或寻找狭小空间躲避。

只插入一声“滴”:说明这是有震感而无破坏性的地震,不要惊慌,避免摔倒。

倒计时之间无其他声音:说明这是几乎无震感的地震。

地震发生后,关于“地震预警声音”的视频在朋友圈中刷屏。许多获得安全的人不明所以,他们互相问询:为什么地震会有语音倒计时?这是什么操作?

而随着这次地震预警的“一夜爆红”,王暾也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

其实,这是王暾和他的团队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而这已经是他奋战在地震预警的第十一个年头。

在前途和国家之间,他选择了国家。

2008年的汶川地震带来的惨重伤亡,让当时还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物理学博士后的王暾萌发了要做地震预警的想法。

于是他毅然选择回国,矢志追求地震预警事业。

而他回国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拿出自己50万元全部身家作为研究经费,短短6天,他又筹得250万元资助。

带着“非进入这个领域不可的决心”,王暾开始在成都创业。

之后他去人才市场“挖”了7个人,一起研发地震预警器,并注册成立了公司,专攻地震预警。

然而,学术出身的他求援于科学,可这一次科学给了他残忍的答案:地震预测向来是世界难题。

物理学领域的王暾跨界地震预警领域,由于缺乏地质学基础知识,也被人嘲讽为“门外汉”,但他坚信人定胜天。

研发ICL地震预警系统,刷新日本在地震预警领域的记录

在查阅诸多资料后,王暾了解到,在2007年日本曾开发出一套地震预警系统,它利用电磁波传速大于地震波的原理,打一个时间差,在地震发生时向震区民众发出警报来争取避险时间。

在这套系统的介绍中,王暾牢牢记住两个数字:5和80%。而如果可以提前5秒发出预警,便可减少80%伤亡,他在心里计算着,若是这套系统用在汶川,它能从死神手中夺回多少生命?

于是在2011年王暾团队研发出了“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将地震监测仪器监测到的地震波,转为电波,并利用电波比地震波快的原理,抢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对危险区域发出警报。

而地震预警的实现,直接为受灾群众争取了更多的逃生时间。

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雅安市和成都市获得了5秒、28秒的预警时间;

2014年11月22日,四川甘孜康定县发生6.3级地震,康定县和成都市获得了7秒、53秒预警时间;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汶川县和成都市获得了54秒和71秒的预警时间。

而这次,宜宾市和成都市各获得了10秒和61秒的预警时间。成都的180所学校,110个社区都收到了预警,也正因此,大家才能在第一时间进行紧急疏散。

而王暾团队研发出的“ICL地震预警技术系统”是国内迄今唯一公开为民众和重大工程提供预警服务的预警网,也是世界第一大地震预警系统,更是刷新了日本在地震预警领域的纪录。

在中国科技自信缺失的年代,王暾团队让世界看到中国创造的力量。

总结

曾经,汶川地震失去近七万同胞,所以我们从那刻起便有了一个信念,就是不让地震夺走更多人的生命。

为了这一目标,王暾放弃在国外的发展,选择回国,从事从未涉及的地震预警技术研究领域,苦熬11年,换来了61秒生死时速!

王暾和他的团队付出了太多的努力,是他们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是他们让我们知道,中国的地震预警技术已经跻身世界前列。

而王暾的终极目标是要把中国的地震预警成果服务到全球,让世界人民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造福全人类。

王暾用科技守护生命,与地震赛跑,值得我们给他一个大大的赞!

参考整理:超级数学建模、最人物、一度一日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