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2019】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传销套路翻新

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传销。。。。人们见的多了,似乎有些麻木。特别是主业搞传媒的,确实有些不耐烦——它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新闻的概念。新闻是最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它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时新性。如果天天看类似的新闻,也就会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了。但诈骗新闻还时不时地让人关注。原因在于套路翻新、涉案数额巨大,社会危害极其深刻。

比如,潜藏境外,假冒“公检法机关”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精心编写诈骗“剧本”,层层分工公司化运作,每天拨打电话近千个……在公安部部署指挥下,湖北公安机关成功打掉4个在马来西亚以假冒“公检法”、假冒电子商务平台客服等手段实施诈骗的团伙,从境外抓获74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额7000余万元。值得一提的是,这起案件中,诈骗分子 跨30余地诈骗500余起。

诈骗分子多么猖狂?看看涉案人数就知道了。浙江省海宁市法院8月30日一审公开宣判一起特大电信诈骗案,并以诈骗罪判处115名被告人相应刑罚,最高者被判刑十二年六个月。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愈演愈烈,严重侵害群众财产安全。近日,公安部披露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犯罪专项行动的相关情况。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案件11.9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8万余名。公安部刑侦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大跨度流动趋势明显。目前已发现,台湾电信诈骗犯罪集团在东南亚、欧洲、非洲、大洋洲等40多个国家设立诈骗窝点,疯狂实施诈骗。2016年以来,公安部先后赴20余个国家开展执法合作,捣毁窝点7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600余人。

形形色色、林林总总,对诈骗见的多了,无意间想起了鲁迅先生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套用一下,其实世界上本没有骗,骗的人多了,也便成了套路。对于防骗,也可以套用这句话。其实世上防骗并没有路,防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对于骗子,无论用什么方式,防骗是第一课,防范是根本出路。

又到高校迎新时,热烈迎接新生的除了同学、老师们,骗子们也闻风而动,使尽一切手段,将“魔爪”伸向涉世不深的大学新生。电信诈骗,推销打折卡、购物卡,介绍兼职、推荐补习班……这些“套路”屡见不鲜,不少大学新生纷纷跌入“陷阱”。日前,安徽贫困大学新生小雪接到自称当地财政局的电话后,对方以发放扶贫款的名义,骗走了卡里的四万多元。眼看着就要开学报到了,一家人几乎情绪崩溃。

大学生又被诈骗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当然,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是贫困救助不到位,还存在空隙;是警方查处违法行为还有空白地带;是不法人员还没有吸取教训,还不能敬畏法律;是电信部门的垃圾信息、诈骗信息拦截系统作用发挥还不够好。

学霸们轻而易举中招,虽有一些大学生缺乏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意识淡薄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部门以及高校管理和防范方面的工作未做完善——小雪的个人信息早已被泄露,才会被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近来来,随着移动信息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也让骗子的犯罪手段层出不穷。 比如,从直接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转变为先冒充客服、快递工作人员等容易让受害人相信的身份,骗取信任后再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大大增加了诈骗行为的迷惑性。

毫无疑问,新技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骗术也日新月异。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并出台立法严惩诈骗现象,还社会一片净土。此外,学校作为教育先锋应当高度重视大学生防骗教育,把防骗教育纳入大学入学第一课,向学生、家长介绍诈骗手段和防范、识别的方法,提醒他们谨防上当受骗,增强大学新生安全防范意识。除了电信部门从源头防范、治安管理层面加大打击力度之外,广大民众也应该不断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防骗等级。

当然,期待大学新生扛住骗子的攻势,不能全指望社会和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得多上上心。大学生应该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要增强防骗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凡是涉及金钱交易,就要多长个心眼,不要贪小便宜。同时,如果发现对方疑点或已受骗时,应当及时报警,尽量减少损失。 如何识破骗局?一些反诈中心整理了“六个一律”防骗技巧——只要谈到银行卡,一律挂掉;只要谈到中奖了,一律挂掉;只要谈到电话转接公检法,一律挂掉;所有短信,让你点击链接的,一律删掉;微信不认识的人发来的链接,一律不点;提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害人之心不可有, 防人之心不可无。教育部门不妨从幼儿园就开始开设防骗课堂。邀请专家、警察、法官、律师,到课堂上以案说法,让学生们知道社会上的骗局。学校也应该多收集涉及骗局的案例,让老师进行讲解,把我们的孩子从童话世界里拯救出来,既让他们有纯美的心,也让他们知道社会的险恶,知道如何识别骗局、远离骗局,从而有效保护自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