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研究一块石头40年没回家,85岁的他近日官宣

为了研究一块石头40年没回家,85岁的他近日官宣:中国明年将登陆火星

对于人类来说,宇宙浩瀚又缥缈,探索宇宙是每一个天文爱好者和天文学家们的心愿。而就在几天前,我们得到了一个非常震撼的消息——2020年中国将首探火星。

在最近的2019年软件定义卫星高峰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原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宣布:中国将于2020年探测火星,通过火星卫星、火星着陆器、火星车天地联合探测火星生命信息。

他曾连续7年担任“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成功将嫦娥一号、二号、三号送入遥远的太空;他连续9年坚持科普报告,从2008年到2016年做了474场演讲。从学地质到从事地下核爆炸实验再到主持月球探测工程,85年的生命历程,他用尽一生心,奔走天地间,只为让中国飞得更高。

尽管自己年事已高,但是欧阳自远依旧将推动中国的火星探测当成他的重要使命。对他而言,除了期待中国人自己的载人登月工程,将中国的探测器甚至是航天员送上火星也是他的梦想。


欧阳自远

1个梦想和2个不相干的专业

1935年初秋的一天,江西吉安一户人家要添新丁了。母亲难产,痛了一天一夜。孩子的啼哭响起时,舅父正在读《论语》中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舅父说,这个孩子出生这么艰难,肯定是来自遥远的地方,就叫他“自远”吧。偶然得来的名字,仿佛预示了欧阳自远这一生。

不知欧阳自远的名字和他以后所走的路是巧合,还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他后来研究的宇宙尘、月球的岩石,也都来自遥远的太空。

欧阳自远的祖父、父亲、叔叔都以经营药房为生,欧阳自远却对医药没有兴趣,他最钟情的是天文学,小时候就常常迷恋天空中的各种现象。

太阳为何能长久不熄地照射大地寂寥的夏夜?月明星稀,突然有流星划过天空,它会掉到哪里呢?那个时候的欧阳自远很想长大后探寻一下这个秘密,探寻一下究竟月球是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时代的欧阳自远

随着年龄和学识一起长大,欧阳自远慢慢知道月球是一个非常严酷的、死寂的世界。但这更引起了他的兴趣。因为他就是要研究这些东西,探求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因,探求它为什么不能像我们地球这样生机勃勃、这样繁茂、这样地发展。

年轻的欧阳自远像许许多多的同龄青年一样,满腔热血,想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出自己的力量。1952年他高中毕业时,正值国家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需要大批地质工作者去探明地下的宝藏,国家提倡和鼓励学生报考地质专业。


1952年至1956年,欧阳自远就读于北京地质学院

也许是历史的使命感使他违背了的父母希望他学医的愿望,也与他少年意欲“上天”的遐想相悖,毅然以第一志愿报考北京地质学院,并豪迈地发表宣言“我要把地下的宝藏唤醒,为建设国家服务”。那一年,欧阳自远17岁。

也就是这一年,他从偏僻的山区江西永新来到了北京,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矿产地质勘探专业。在学习期间,因为学习刻苦,他还当选为全国的“三好学生”,接受郭沫若的嘉奖。

为了做好课题,更希望能为祖国的建设有所帮助,他每天跑野外、进坑道,天刚亮就下到矿井坑道里,一壶水,两个馒头,背着大大的地质袋,在地底下观察。矿井坑道里很湿,坑道壁、顶板都滴水,但是那个时候的他仍认真地记录、素描、采样。坑道有地质探矿留下的旧坑道,也有正在施工的新坑道,一般有几百米深和几百米长。有时正在采样,听到有人敲铁管子,就赶快跑到安全地方,因为这意味着采掘工作面马上要放炮。

每当他背着一大堆石头从天井爬出来时,身上湿透了,脏透了,一看天也黑透了。“有危险,但不怕,如果能有新的发现,一天我都会特别兴奋。回北京的时候,我足足运了十几箱石头。”

半克月球岩石和14篇论文

大学毕业后,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几年后,一件“天大”的事,使欧阳自远又“兜”近了自己少年时代的梦想。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世界轰动了。

“当时我想,人类的‘空间时代’到来了。”一个灵感涌上欧阳自远的心头:何不“跳”出地球研究地球,去搞“天上”的地质学?次年,他将关注点转向了“天外来客”——陨石。“当时中国还没有人系统研究陨石,我是第一个。”欧阳自远说。

1962年,我国学者特别是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研究人员就开始了对“月球号”、“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和“阿波罗”等月球系列探测器进行跟踪性与综合性研究。

那个时候的欧阳自远感到很苦闷。“我们只能收集和研究别人公开的资料,而一些核心数据却根本拿不到。”但他同时感到很庆幸,“在跟踪研究中,我们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日本开发了不同程度的合作性研究,由此形成了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基础研究队伍,现在我们的探月研究基础都是那时积累下来的。”

老天对欧阳自远是眷顾的。1976年3月8日下午,20世纪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场陨石雨降落在中国吉林,整个散落的区域达500多平方公里。国家组织了以欧阳自远为首的全国性联合科学考察组,对吉林陨石进行综合性研究。正值北国隆冬,滴水成冰,欧阳自远带领调查组以拉网式的办法,走遍了陨石可能落下的每一条山沟,搜集到大小陨石标本138块,最大的陨石“吉林一号”重达1770公斤。

1976年考察吉林陨石雨期间,欧阳自远与天文学家卞德培讨论考察方案

研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欧阳自远提出的相关理论,成为国际陨石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经典模式。欧阳自远以此为契机,把研究领域拓展向宇宙尘、月球岩石以及太阳系各行星、小天体等,最终开创了我国的天体化学学科。在欧阳自远的记忆里,关于石头的故事太多太多。其中有一块石头,在记忆中永远不会磨灭。

1978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访问中国,带来一件非同寻常的礼物——“阿波罗”登月取回的月球岩石样品。这块仅有1克重的石头递过来时是沉甸甸的——它象征的是一个超级大国的科技实力。对当时的中国来讲,它更像是一个谜语。


1978年,欧阳自远在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实验室内打开有机玻璃包装,准备取出美国“阿波罗”月球岩石样品开展研究

“阿波罗”曾6次登月,这块岩石是哪次登月采集的?采自月球的哪个地方?美国人没有告诉我们。“我小心翼翼地取了一半作研究,把另一半送到了北京天文馆。”欧阳自远回忆。“只有半克样品,但成分、结构、形成历史和起源统统都要研究。我们组织了全国10多家单位一起做,最终确认这块石头是‘阿波罗17号’采集的,并确认了采集地点,甚至还确认了石头所在的地区是否有阳光照射等等。半克岩石,做出了14篇科学论文。最后美国人很佩服,连说‘没想到’。”

85岁高龄和探测火星规划

来自月球的半克岩石的研究,在欧阳自远的心里种下了一颗探月的种子。1992年,“神舟号”载人航天工程获得了国家立项,中国将要用10年左右时间把人送上太空。得知这个消息,欧阳自远心中那粒深埋的种子发芽了!

我们国家有经济实力了,技术上也差不多了,可以上月球了。两年后,由欧阳自远撰写的一份报告《我国开展月球探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递交到了国家“863”计划专家组。

欧阳自远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答复,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接下来的就是10年艰苦的论证。他自己都说不清写了多少报告,进行了多少答辩,最让他感到幸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结识了栾恩杰和孙家栋。栾恩杰当时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听了欧阳自远的计划方案很振奋,请来了孙家栋院士,由孙家栋主持向国家提交月球探测立项报告。


2004年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中)、总设计师孙家栋(右)与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讨论工作

2004年春节,对于欧阳自远来说非同寻常。大年初二,温家宝总理签署了报告,批准实施嫦娥一号工程。那天晚上,欧阳白远从家里拿来一瓶茅台酒,邀栾恩杰和同事在餐馆里共同庆祝。举起酒杯时,他哽咽了:“多年的努力,今天终于实现了。”

2004年启动,2005年攻关,2006年决战,2007年发射,嫦娥一号取得成功,实现了近月制动,拍摄了全月球影像图。那是世界上最完整、最清晰的影像图。“最为重要的是,它是中国人的全月图”。

十年磨一剑,可是欧阳自远从确立目标到实现用的却是几个十年。“我们跟踪调研,培养队伍,准备工作花了35年,又用10年时间进行论证,最终3年半实施。”欧阳自远深有感触地说:“35年的准备,10年的论证,这是非常艰苦和寂寞的,是很困难的,但是也要坚守这个信念,这是做好事情做好学问的根本。我觉得看准了方向一定要坚定不移,竭尽全力持之以恒去实现目标。”

打算从探月工程中渐渐抽身的欧阳自远,却保持着一贯的工作节奏,每天夜里只睡五六个小时,中午不休息,其余的时间都在工作,没有时间继续自己年轻时唱歌、拉二胡的爱好,也没有时间锻炼身体,因为“这些活都干不完”。还有哪些活?

原来,在对月球进行探测的同时,欧阳自远已经将目标对准了火星。“月球的环境对人类的生理结构而言太过极端和严苛,无法被改造成一个宜居的星球。火星与地球有几乎相同的昼夜,有几乎相同的季节变化,是最适合改造的星球。”

欧阳自远在2009年出版了著作《再造一个地球——人类移民火星之路》。从国外航天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来看,火星是深空探测任务中最重要的对象,也是行星探测的开端。目前中国火星探测计划还没有立项,欧阳自远认为中国已具备开展自主火星探测的能力,他希望自己能为此发挥作用。

欧阳自远,这位没有名片、没有手机的院士,这位每顿饭前都要服药,每天清晨和傍晚都要注射胰岛素的老人,仍然壮志凌云。他将自己的科研方向紧扣国家的需要和民族的发展,他的目标是那样明确,脚步是那样坚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