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可能是宇宙中第一代、甚至唯一的智慧生命

"

宇宙大爆炸至今已经有138亿年的历史,宇宙可观测到的直径更是有 930亿光年;预估计完全直径可能为1600亿光年 。宇宙的年龄如此之悠久,范围如此之广袤。宇宙中恒星的数量更是比地球上的沙子还有多得多。那么宇宙中应该存在着许多具有生命的星球,存在着许多的智慧生物。可惜遗憾的是,至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还未发现任何智慧生物留下的蛛丝马迹,地球依旧是唯一的存在生命及智慧生命的星球。

人类目前对于宇宙的探索也就刚刚进入到太阳系范围内,对于智慧生物蛛丝马迹的探索最直接的手段也就是被动的收听宇宙中是否存在智慧生物所制造的无线电波。也许是人类的科技不够发达,无法发现其他星系中的智慧生物。也可能是因为人类的进化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宇宙中的高等智慧生物,对人类所在的太阳系采取了屏蔽措施。种种的猜测,都存在着可能,却又无法进行验证。所以,这也就并不妨碍我们从宇宙的演化发展去分析生命在宇宙中的产生是偶然、还是必然,尤其是智慧生命的产生。

宇宙虽然已经有着138亿年的年历,但是我们都知道宇宙在从奇点爆炸产生的那一刻开始,宇宙中只有“氢”这一种元素,而生命产生的条件至少需要以碳元素为基础以上的重元素进行不断的组合演化才能够产生。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当第一代恒星形成的时候,这些恒星是孤独的,它们的周围除了彼此,再没有其他行星的存在,更不要说固态行星。在这些第一代、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恒星死亡后。基于这些恒星的“尸体”,才会有其他的元素出现。尤其是人类这种智慧生命的出现,需要有足够的重元素。那么在宇宙爆炸后几十亿年的时间里是不可能满足生命产生的条件,更不要说有生命产生。

初代恒星的超新星爆发,使得宇宙中产生各种重元素。但打造生命所需的物质基础还并不足够,这些物质基础还得聚集在一起,这意味着第一代银河系都不可能有生命,因为那时候的银河系的物质过于稀疏,必须等银河系发展到第二代才有可能形成固态行星。这又得多少亿年,虽然这一步在初代恒星时就已经同时进行。但最初的行星太过于靠近银河系的中心,行星密度高,随时有可能与其他恒星系撞在一起。也许有离得远的行星,但太远又会缺少重元素,那些离得太远的恒星系就很少有固态行星。所以发展到后来的太阳系的位置刚刚好。

所有这些完成,差不多已经距离宇宙诞生过去了100亿年,而我们太阳系的诞生也才50亿年,地球也出现了差不多46亿年,在太阳系这么好的环境、位置下,地球也足足花了46亿年时间才诞生了人类。两个时间相加,刚好是宇宙诞生的时间140亿年左右。还有就是,恒星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系内及周边的小行星不能太多否则动不动就天地大冲撞,刚产生点生命就给撞没了。所以,能产生生命的行星得有保护,比如木星,月球。这一切都排除后,生命出现了也未必就能出现智慧生命,产生智慧未必就一定是生物进化的方向,恐龙统治了地球几亿年也没有进化出智慧来。而智人的产生就是几万前年,所以,人类的出现更像是一个概率极低的偶然事情。从悖论学上来讲,人类真有可能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物,至少也是第一批智慧生物。

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有一个物理学家叫恩里科·费米,他提出了一个悖论,他说:“如果在银河系中存在着外星人,那么为什么地球人看不到他们的宇宙飞船呢?”费米认为,宇宙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现在人类还找不到一个有关外星人的文明现象,这看起来似乎有点儿不太寻常。费米认为宇宙中必然是存在着一些限制,它限制了一些拥有强大智慧和先进技术的生物征服宇宙。

在最近的研究中,一些科学家们利用了数学上讲的概率分布做了一些归纳,他们把一些可能出现的场景做了一个总结。研究发现,人类在整个银河系中是唯一智慧文明的概率高达60%到99%,而在可以观察到的宇宙之中,人类孤单的概率是40%到85%,这一整套归纳结果借助的是著名的德雷克公式。

在德雷克公式中有七个变量,这七个变量分别代表了七种可能,它说明了宇宙中所有可能与智慧生命有关的因素。


人们不应该对地球之外没有其他智慧生物而感到惊讶,这是经过科学推算出来的事实。根据这个公式人们可以得知,就算是宇宙中存在着其他的智慧生物,那么他们在一个固定地点成长起来的可能性也非常小,如果有大量可能生存的地点的话,那就会产生很多可以观察到的文明。研究人员认为,他们所做的工作和研究地外文明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把研究对象转换为不确定性的实际分布的时候,科学家们就会发现宇宙中其他智慧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所以说,科学家们做了大量的工作,还不能发现和地球人类一样具有智慧的生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足以让人类惊讶。


现在科学研究,形成的这个现象已经解释了费米悖论,这样以来,科学家们也就不需要再用任何没有意义的推测来让人们明白地球之外没有外星人这个事实。在此之前,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一个叫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工作,还成立了同名的机构,现在科学家们认为搜寻地外文明计划这个组织所进行的工作并不是都没有意义,至少他们降低了很多的不确定性水平。

"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