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别样精彩:致敬两个战场上的河南“她”力量

今年的“三八”国际妇女节既是抗击疫情中的一个节日,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一周年。本报今日推出“两个战场上的‘她力量’”连版特刊报道,意在关注我省抗疫一线和脱贫攻坚一线持续奋斗的女性,讲述她们战“疫”战贫的生动故事,展现河南女性坚韧不拔、迎难而上、团结大爱的精神和担当。

张丽芳:“披上‘白衣战袍’就得勇往直前”

3月7日14时,郑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护师张丽芳从武汉市青山区方舱医院下班,进行消杀后,她回到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所住宾馆。

“老公,让我看看咱们的女儿。”张丽芳回到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在郑州的丈夫视频。看着10个多月的女儿出现在视频中,张丽芳笑得很开心。

2月9日,张丽芳跟随第五批医疗队来到武汉抗疫第一线。“我来武汉的时候,女儿刚刚9个多月,还处于哺乳期。儿子三岁半,两个孩子由我老公和我妈照顾。”张丽芳告诉记者。

“因没有断奶,刚来的时候,胀奶带来的疼痛很厉害。为了缓解疼痛,我就把奶水挤到玻璃杯里,然后倒掉,奶水倒掉的瞬间,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张丽芳说着,眼泪流了出来。

“过了近一周时间,胀奶情况才得到缓解。想起这事儿,我感觉挺对不住女儿的,等女儿长大后,我会给她讲这段故事,相信她会理解的。”张丽芳说。在方舱医院,张丽芳身穿三层防护服一次要忙碌6个小时,照料患者的饮食起居,领取发放药物,疏导患者的焦虑情绪。“我进方舱医院10次了,令我感动的是,一些患者看到我都会说感谢的话。”张丽芳说,“患者的话,给我注入了强大工作动力,我一定帮助他们早日战胜疫魔。”

“现在进方舱医院的患者明显少了,出舱的治愈患者每天都在增加!”张丽芳自信地说,“披上‘白衣战袍’,就得勇往直前,这是医务人员的责任和担当。”(记者 李凤虎 杨晓东 刘晓波)

刘尚娥:社区战“疫”一线的“守门员”

“刘大姐,家里的垃圾该集中收了”“刘大姐,能帮忙取个快递不”……3月6日一大早,刘尚娥的手机铃声就响个不停,《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豫剧名段就在疫情防控卡点上空飘荡。

今年59岁的刘尚娥是南阳市宛城区汉冶街道北关社区的工作人员。“社区居委会有14名工作人员,11名是女同志。”刘尚娥说,这段时间,她们一直坚守在社区设置的多个卡点上。

抗击疫情,巾帼不让须眉。早在1月底,刘尚娥就不顾手腕骨折还没好利索,主动向社区请缨。一次被拒,两次被拒……最终,刘尚娥和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一起站在了社区战“疫”的最前沿。

北关社区是村改居社区,人员密度大,防控任务重。作为居民小组组长,刘尚娥每天坚守卡点长达12个小时,认真做好人员出入登记、社区卫生消毒、解决群众生活物资等各项工作。

“刘大姐一心扑在工作上,身边的人都不知道她家庭负担非常重。”汉冶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士范说。原来,刘尚娥的丈夫患有脑动脉血管堵塞,行动不便,儿子又在外地打工,照顾生病的丈夫、年迈的婆婆等重担全部压在她的肩上。疫情防控期间,刘尚娥天不亮就帮家人准备好早餐、整理好家务,挤出时间坚守“疫”线。

2月19日,经北关社区党支部推荐,报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刘尚娥面向党旗,庄严宣誓,火线入党。

“一年前,我就是入党积极分子,总希望能早一点加入中国共产党。能在战‘疫’一线以这种方式入党让我备受鼓舞。”刘尚娥说,只要能发一点光,为群众做一点事,她就会义不容辞为疫情防控和社区工作献计出力。(记者 刘一宁)

郭宏杰:期待风雨过后见彩虹

“感染了新冠肺炎,让我对病患们更加感同身受。我一定会早日康复,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为守护生命而努力,风雨过后见彩虹。”3月5日,在南阳医专一附院的医护工作微信群里,在抗疫一线感染病毒的郭宏杰向同事们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1月30日,南阳医专一附院作为市级定点医院,开始收治当地首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我是呼吸科副主任,让我带头上吧。”此前早已写下请战书的郭宏杰,担任该院治疗一组组长,带领5名同事进入隔离病区与病魔贴身搏斗。

“当年SARS,医护人员筑起了最后的防线,今天我们也要挺身而出。”郭宏杰是治疗组组长,也是同事们的大姐。她鼓励大家向战斗在一线的共产党员学习,并写下入党申请书表达自己的决心和信心。

南阳医专一附院最多时曾收治20多名确诊患者。作为带头人,郭宏杰每天要查房、制定每位病人当天治疗方案,并和省市专家组会诊、上报病情进展。在抢救一名怀孕30周的新冠肺炎病人时,郭宏杰两天两夜没有合眼,最终顶住压力为患者成功实施了剖腹产手术。

手术成功了,两条生命保住了,郭宏杰很欣慰,但她因过度劳累导致抵抗力下降,不幸被病毒感染。2月11日,在连续工作10多天后,郭宏杰出现感染症状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

“我们一定会赢,我们要共享春暖花开。”虽然正在隔离病房接受治疗,仍不免病痛和分离,但郭宏杰的内心已经迎来了“春天”。(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司马连竹)

李娟:“医护人员吃好,是我最大心愿”

3月7日凌晨4点30分,武汉市夜色还很浓。河南省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地的酒店里,一片安静。李娟来到餐厅,和其他5名厨师开始忙活早餐。6点,红枣大米粥熬好,第一批油条、香菇包、玫瑰花糕点也已经做好。

6点15分,一些上夜班的医护人员开始来餐厅盛饭,李娟一直忙到了9点早餐时间结束。“我们厨师每天要忙十几个小时,工作节奏特别快。”李娟说。

2月26日上午,郑州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组织的由6名厨师组成的餐饮团队,来到武汉抗疫一线。

45岁的李娟是阿五黄河大鲤鱼饭店的厨师,也是餐饮团队里唯一的女厨师。“医疗队女医护人员比较多,我擅长做面点,主要做一些女性爱吃的面点和糕点。”李娟告诉记者。

“河南厨师来了以后,医护人员对家乡菜特别喜欢,每次吃饭的人都排长队。胡辣汤、烩面、红烧黄河大鲤鱼,都特别抢手。”李娟说。

不少医护人员向餐饮团队反映,想吃大肉粉条包子。“我们从早上6点开始准备包子馅,到傍晚6点,300多个包子全部蒸好,医护人员都说吃到了家乡味儿。”李娟说,看医护人员吃得开心,再累也值得!

来武汉的消息,李娟一直瞒着家里人。3月6日晚上,实在瞒不下去了,李娟只好在电话中如实告诉家人。“老公、儿子都支持我的做法,现在我没有心理包袱了。河南医护人员想吃啥咱就做啥,而且一定要做好。”李娟告诉记者。(记者 李凤虎 杨晓东 刘晓波)

宋丽萍:城市中火红的“风景”

3月5日上午9点,濮阳市华龙区滨南小区已有不少居民排队等待理发,宋丽萍负责帮助居民登记信息,维持大家间隔2米的安全距离。

短短4个小时,宋丽萍和志愿者们已帮助130名居民理发。“这段时间,大家出门都不方便,我们就组织了这场志愿服务活动,免费为居民理发。”宋丽萍说。

从1月25日至今,宋丽萍和志愿服务队的150名志愿者一直奔波在抗疫一线。除了坚守在自己负责的小区外,他们还轮流值守5个“三无小区”(无物业、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

“叔,今天的菜给您送来了。”忙碌了一上午的宋丽萍转眼又当起了“外卖小哥”,给社区的老人送货。在中原油田宋丽萍爱心志愿服务队中,还有35名志愿者和她一样,主动承担起为社区居家隔离人员、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代购生活用品的工作。

在濮阳,宋丽萍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她还代表许许多多的爱心志愿者。她对志愿服务队150名志愿者的带动是无声的号召,只要听说哪里需要志愿者,他们便分头行动,到最需要的地方。

得知医用口罩短缺,宋丽萍的丈夫李玉金自费买了1000个口罩交给她。志愿服务队的吉庆华和石彦兵也捐了1000多个口罩。拿到口罩的第一时间,宋丽萍就免费发放给了有需要的群众。

疫情期间,城市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而中原油田宋丽萍爱心志愿服务队的红马甲,成了城市中火红的“风景”。(记者 石可欣)

李爽:群众安全了我才安心

一身警服、一只口罩、一副护目镜,这是开封市公安局顺河分局工业派出所副所长李爽疫情期间工作的标配。

作为辖区民警,李爽分管的片区有居民8000余人,到社区卡点巡逻、走访群众生活情况、检查小区防疫工作,成了她疫情期间每天的必备功课。

“李爽,我是社区居委会的,有居民不配合隔离观察。”“李所长,买不到口罩怎么办?”……从返岗的那天起,李爽的电话就响个不停,最多的时候每天接到160多个电话。在同事和群众的心里,这个30岁出头的年轻妈妈是那么认真、可靠。

1月24日,大年三十,李爽在辖区一家酒店排查时,得知一个湖北孝感女孩小李因来汴探亲被困。随即,李爽与小李取得联系,询问情况,安抚情绪。

“放心,不会让你流落街头,不会让湖北人民寒心。”李爽一句保证,让这个远离家乡、无依无靠的女孩眼圈发红。

李爽立即联络当地政府和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为小李作了健康检查,并与酒店老板协商,为小李继续提供住宿服务。在李爽和周围人的关心支持下,小李顺利度过隔离期。“爽姐姐每天都给我发微信,和我谈心,问我缺不缺生活用品,还做饭菜送给我。”小李一提起李爽和帮助过自己的开封人就十分感激,“河南人太好了!”

目前,帮助辖区内复工复产的企业解决问题成了李爽新的工作重点。“现在我们每天要统计工厂返岗人员名单,指导督促企业做好消防和防疫措施,为他们解决困难。”李爽说,“只有辖区群众安全了,我才能安心。”(记者 龚砚庆 张笑闻)

肖晓景:最愿意看到贫困群众的日子在变好

“每次到贫困户的家中,最愿意看到他们的日子又有了新变化,变得更好了。”3月6日,开封市扶贫办常务副主任肖晓景对记者说。

见到肖晓景时,她刚参加完一场会议,正好“接上茬”。“先带你们了解一下我们的扶贫历程。”肖晓景说,人直爽利落。

办公楼走廊里,挂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倒计时牌,显示正好300天。转弯开阔处,展板上简明扼要介绍了这几年开封市脱贫攻坚的成果:

2014年,脱贫12074户、45239人,贫困村退出73个。

2015年,脱贫18666户、66315人,贫困村退出74个。

……

2019年,脱贫18869户、44581人,贫困村退出44个。

“开封贫困人口基数大,共80838户、260887人,扶贫任务很重。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目前还剩下1.3万人未脱贫,大多是因病、因残或丧失劳动能力致贫的群众,扶贫工作的压力仍非常大。”肖晓景说。肖晓景大年初二就返回工作岗位,至今没有休息过一天。她说这是扶贫人工作的常态。“顾不上家,天天一早到单位,都不知道几点才能回家,连生病都得‘选’个假期。”肖晓景笑着说,但话里透着心酸。她连着病了16天,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到医院输完液,针头一拔就赶回了单位。

“大家都是这样工作。”她告诉记者,到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全市所有扶贫人都铆足了劲,要坚决打一场漂亮仗。(记者 龚砚庆 张笑闻)

李爽:绝不让一个脱贫户返贫

“李书记,你放心,我已经来牧原公司报到了!”3月6日,邓州市孟楼镇党委书记李爽接到了南孔村村民田永卫的“报喜”电话。“你安心工作!有啥困难再给我打电话。”

放下电话,李爽松了口气。春节过后,孟楼镇组织帮扶责任人对全镇1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调查摸底。李爽走进贫困户田永卫家,发现他在父亲去世后意志消沉。一次次上门、打电话,讲道理、摆事实。终于,田永卫心里的疙瘩解开了。李爽趁热打铁,推荐他到牧原公司上班。

孟楼镇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先行者。2016年9月,到孟楼镇工作不久的李爽雷厉风行,带领全镇干群进行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流转耕地5.7万多亩。农民既可以在种植大户的土地上务工,也可以外出打工,脱贫步伐格外有力。

河南孟楼与湖北孟楼犬牙交错,群众往来密切,疫情防控形势可想而知。“不仅要严守疫情防控主战场,还不能让一个脱贫户在这个关键时刻返贫!”李爽说。

南阳建强农业公司在孟楼镇流转土地3000亩种植花椒,为贫困户提供工作岗位。由于疫情影响,农业机械进不来,技术人员不能上岗,公司负责人左建强心急如焚。李爽得知后,当即联系镇派出所、卫生院等单位负责人研究解决方案,为种植大户开辟绿色通道,持有健康证明的技术人员不强制隔离、大型机械设备消毒后即可入场。种植大户放了心,在此务工的贫困户心里也踏实了。

截至目前,孟楼镇已有56名贫困人员通过绿色通道返岗复工,21人正跟原务工企业对接,50名公益岗人员全部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做志愿服务工作,复工率达到83.5%。(记者 孟向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娟)

冯锦霞:凡人大爱报乡邻

3月6日,太康县朱口镇崔胡同村的居村联养点里,创办人兼服务员冯锦霞戴着口罩,像往常一样忙着给老人们端茶送饭、修剪指甲。“疫情时期,咱照顾老人更要小心谨慎,让他们生活无忧。”她说。

“锦霞对俺们真是没得说,周到得很。”90岁的朱为顺老人说。

在这个温馨的小院里,冯锦霞是56位孤寡老人眼里的“亲闺女”;到村里、镇上一打听,她是人们交口称赞的“大好人”。

1996年2月,冯锦霞和丈夫朱志伟在村里办起一家预制板厂,由于勤劳肯干,夫妻俩日子越过越红火。但天有不测风云,3年后的一天夜里,朱志伟外出送货时遭遇车祸去世,丢下了3个年幼的孩子。

在冯锦霞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淳朴的乡亲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凑出1万元把她拉出了泥潭。“靠着这1万元,我把预制板厂继续办了下来。”冯锦霞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走出困境的冯锦霞不遗余力地回报乡亲。村民朱子良因两个孩子的学费问题愁眉不展,她主动送去1万元;贫困村民刘义结婚盖房缺材料,她知道后第二天就拉来了沙子、水泥;十多年来,她坚持为90岁以上老人送高龄补助。

2018年,为破解农村特困老人脱贫和养老难题,太康县探索实施包括居村联养在内的“五养”模式,鼓励社会爱心企业和人士参与脱贫攻坚。在朱口镇政府的支持下,冯锦霞主动拿出100多万元,把村里的一处废弃宅院改建成居村联养点,照顾起56位特困老人的生活起居。

因热心公益、乐于助人,2019年9月,冯锦霞荣登中国好人榜。(记者 归欣)

朱瑞霞:红颜不输男儿郎

“一手疫情防控,一手脱贫攻坚,忙得没个闲空,连我闺女都抱怨自己是个‘留守儿童’。”3月6日,平舆县副县长朱瑞霞对记者说。

朱瑞霞笑着告诉记者,疫情防控到了关键阶段,脱贫攻坚决战更是到了最后关头,每时每刻的坚守,都关系到能不能取得两场硬仗的最后胜利。

至2017年年底,平舆县还有贫困群众33686人,其中因病因残致贫超50%。作为分管卫生健康工作的副县长,朱瑞霞深知,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是一块硬骨头。为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她多次到基层调研,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多次外出学习先进经验。

朱瑞霞与县卫健体委的同志经过多方考察、研讨,积极为领导决策建言献策。平舆县创新了“互联网+健康扶贫”模式,构建起“一纵一横四个数据库”健康扶贫体系,让健康扶贫更加智慧、便捷、精准。这一工作2019年10月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

2019年4月,朱瑞霞到省扶贫办挂职锻炼,负责12317扶贫领域信访问题的研判、交办和办理,以及受理基层群众咨询等工作。离家更远,工作更加繁重,陪伴家人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作为一名“军嫂”,今年春节假期,本是朱瑞霞难得与家人团聚的日子。然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令她再次“爽约”。接到命令,她立即取消春节休假,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

“再咬咬牙,再加把劲,我们一定能取得最终胜利。”朱瑞霞坚定地说。(记者 杨晓东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周由 通讯员 严驰)

李佩阳:扎根基层砺初心

3月4日,上蔡县邵店镇高李村北边的鹅场里,上千只大白鹅扑棱着翅膀追逐嬉戏,养殖户李刚岭多日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多亏李书记帮着协调了饲料,要不然今年我可就栽了!”

这位“李书记”,又被群众称作“高李闺女”,是省委宣传部驻该村第一书记李佩阳。正月初四那天,她就急着从郑州回了村。“我们村摘帽时间不长,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才能让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路子更稳当。”她解释。

2017年11月,李佩阳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乡村,等着她的是一堆问题:基础设施欠账多、党员干部威信低,产业项目基本没有、村集体收入多年为零。

“有困难,就解决困难,要不然组织派咱来干啥?”白天走访调研,和乡亲们拉家常;晚上回屋写日记、理思路,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李佩阳踏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沟沟坎坎,用心绘制出一张“高李村脱贫致富规划图”。

2018年,李佩阳争取扶贫资金100万元,先期建设了7栋共40亩地的现代化蔬菜大棚,还优先吸纳30余名贫困村民务工,每人每天工资60元。高李村村民开始了“吃租金”“赚工钱”的新生活模式,这一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万元。

路通了,灯亮了,景美了,高李村在李佩阳和村“两委”带领下渐渐露出了“俏模样”:道路两旁的主题墙绘与月季、石楠相映成趣;新建的村委会办公楼即将竣工;宽敞平整的中心广场吸引了众多村民休闲、健身……由于成绩突出,2019年,李佩阳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我现在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为高李村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李佩阳说。(记者 归欣)

余志娥:谁说女子不如男?

“等县水利局把水塘修好,蓄上水,到清明节时就能插秧了。”3月6日,刚从水塘整修工地监工回来的余志娥两脚泥、满脸笑:“疫情对俺还是有影响的,最近选种育苗,都只能在网上看资料判断。”

余志娥是光山县泼陂河镇邬围孜村易染坊村民组村民,因为父亲治病,全家致贫。面对困境,她不屈不挠,在政府支持下,申请了小额扶贫贷款,注册成立了光山县同华家庭农场,流转了200多亩农田,种植优质水稻、养殖小龙虾,不但自己脱了贫,还带动周边10余户贫困户脱了贫。

“我坚持种植绿色无污染的生态稻米,深受市场欢迎,远销到上海、深圳等地。”余志娥自豪地说。

知易行难。她在水稻种植中坚持“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用绿草做肥,人工除草,高温杀虫。

每到夏天,余志娥全家上阵,孩子两个月的暑假,几乎都陪着她在田里除草。

天道酬勤。到了秋收时,十几万公斤金灿灿的稻谷堆成小山,加工后的大米送检,农药残余和重金属含量近于零,达到优级食用标准。余志娥的米在市场上大受欢迎,通过电商、展销会等途径一上市,便以10元/公斤的价格全部售罄。

自己富了不算富。村里留守妇女多,她把乡亲们找来插秧、除草、翻晒稻谷,农忙时每人每月能挣三四千元。大家都夸她为人实诚、仁义。

回想起这几年走过的路,余志娥感慨万千:“如今赶上了好政策,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能致富。谁说女子不如男?妇女更顶半边天。俺村的留守妇女都是又照顾老人孩子,又下地干活挣钱,一家人一起努力,幸福日子比蜜甜。”(记者 胡巨成 通讯员 杨晶晶)

“她”的人生AB面

乍一看咱这版面,抗击疫情战场上有位“李爽”,脱贫攻击战场上也有位“李爽”,真是个多面手、奇女子,啥都能干?仔细一瞧才发现,这其实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一个是开封照顾湖北小姑娘的派出所干警,一个是邓州孟楼镇脱贫攻坚的带头人。

许许多多的女性就是这样,有一个不太起眼的名字,淹没在茫茫人海中大概就是个“路人甲”,一旦走上了自己热爱的“战场”,尽职尽责的她们,就能闪光发热,如繁花一般,演绎出各式各样却属于自己的平凡之光。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当代“花木兰”不用易容换面,更能活出自我、情洒家国。时代更加开放多元,顾家庭还是奔事业,不再是个单选题,只要女性认真生活、努力工作,就会散发自信、迷人、勇敢的光芒,活出人生AB面。她是贤惠的妻子,但日夜奋战于防控一线,是与病毒鏖战、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她是孝顺的女儿,但来回奔波于大街小巷,是舍小家为大家、解决群众烦心事的人民公仆;她是温柔的母亲,但奋笔疾书于案牍之前,是记录时代风云、愿为苍生鼓与呼的新闻记者……

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这两个战场上,有无数的“她”刻印下美丽印记、融注入强大活力,打两场硬仗中前进的每一步、胜利的每一瞬,都可见“她力量”之贡献、“她魅力”之精彩、“她智慧”之非凡,可以说,正是因为有“她们”,今日之河南才更加出彩、绚丽。

在这里,我们致敬了不起的她,在危难时刻、紧急关头,挺身而出、勇敢担当;我们也致敬每一位女性,在平凡岁月中,在平淡日常里,坚强柔韧、温暖善良。希望每一位女性,脚下有路、心中有光,做一个了不起的自己,在与时代共进中赢得出彩人生,在与祖国同行中尽显巾帼风采。(记者 刘婵)

本文来自:http://hn.chinaso.com/zz/detail/20200309/1000200033165321583717643716508119_1.html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