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逗,神出鬼没的儿化音!

 来源 | 新华夜归人

小编前几天回家探亲,和亲友聊天时总是被说带上了南方口音,普通话里的儿化音也讲得不准确了。作为北方人的小编,“痛定思痛”,决定为大家整理一下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儿化音。

“儿”字为什么不能随便加?

其实,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儿”字一直是一个正儿八经的构词成分。它有语义、语法的作用,所以它的位置有一定的规律性,不能随便乱放。

早在东汉的时候,人们就会把儿加在人名后面,用来叫年纪较小的人,或者晚辈,比如“小儿”。

这是因为儿 = 孺子 = 童子、后生,因此加了“儿”以后的词语一般会有小、可爱,或者地位卑下的色彩。

此外,“儿”在被虚化之后,不仅仅能指代某个人,还可以加到动词、形容词、名词之后,表示某一类人。

比如:偷儿(动词+儿)、健儿(形容词+儿)、雏儿(名词+儿)。

从此之后,“儿”就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表示小、卑下、可爱的方向。这个方向到后来,不仅仅是人名之后可以加“儿”,各种名词后面都能加“儿”。而且感情色彩也不那么绝对了。

另一个是改变词性的语法方向。加“儿”字不只可以变成某类人,还可以让动词、量词、形容词等等都变成名词。

讨厌的“儿”到底该怎么加?

对于很多南方朋友来说,讨厌的“儿”总是不知道什么时候加,什么时候不加,加的时候又应该加在哪里。

比方说同样的一个“条”字,在“面条儿”里带“儿化音”,而在“油条”中就不带。

当然,像这种没有实义的儿化音,就比较有随意性了。念不念都不影响说话的意思,要么干脆不念,要么就得一个一个记。但是,儿化音仍然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的。

首先,如果是区别语义的儿化音,就不能在口语中随意加减。

比如:下载—下载儿(下崽儿)

小菜—小菜儿。“小菜”多指平时吃的开胃小菜,而“小菜儿”在口语中多有“小菜一碟”的意思,意为简单的事情。

再比如:头—头儿。前者指脑袋,头部,而后者通常在口语里指团队的领导。

还有就是,改变词性的时候也不能随意加减。

比如:盖—盖儿。前者通常是动词,但是在加上儿化音之后,就变成了名词“盖儿”,意为盖子。北方人经常说“盖上盖儿”,在书写的时候,也千万不能把儿化音丢掉。

最后,儿化音不仅能用来表示细小、喜爱、亲昵的正面语义色彩,有时也带有轻蔑、鄙视的感情色彩。

姚姐—姚姐儿(窑姐儿)。前者是对于比自己年长的女性的尊称,而带上儿化音,可就变成了另一种轻蔑的意思了。

所以,有时候儿化音要加,而有时候加了儿化音反而会弄巧成拙。那么什么时候不能加儿化音呢?

通常,对于尊敬的、严肃的词语,儿化音是没有必要的。

无论北京人再怎么喜欢说儿化音,也没人会把北京的大城门或皇家园林带上儿化音。比如“前门”“朝阳门”“圆明园”“颐和园”等地方,读的时候就不能加儿化音。

但是平时生活中的门或公园,就可以加上儿化音。

举个例子,在公交车上,司机师傅说:“前门到了,请从前门儿上车。”加了儿化音的“前门儿”通常指某个具体建筑或物体的门。

总的来说,儿化音的规律就是以上这样。

但是词汇这个东西,不全是规律,毕竟语言的形成,有一定的随机性。就好像学英语的时候,知道了构词法,懂得了规律,你记单词会更快,但你还是得一个一个背单词,这个过程是省略不了的。儿化音也是如此。

所以珍惜你身边的北方朋友,他们就是你的单词表。

当然也要珍惜你的南方朋友,他们神出鬼没的儿化音,会给你带来无限惊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