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聊吧 | “极简生活”就是过苦行僧的生活?

图源:视觉中国

什么是“极简生活”?在来信者马俊的眼里,是“一间木屋、一片湖水、一地月光,即可成为生活的全部”,然而这样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却猛然发现自己“像失了水的植物一样”“心根本就没安定下来”。心理专家表示,生活中有些人对“极简主义”和“断舍离”这些理念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就是扔东西而已。要真正做到“极简主义”,首先就要从善待自己的需求开始。

倾诉:我的“伪极简生活”

有段时间,我非常向往“极简生活”。就像梭罗一样,隐居瓦尔登湖期间,一间木屋、一片湖水、一地月光,即可成为生活的全部。正好我有一个月的假期,于是背上电脑回到老家,想过一过曾经的“极简生活”。

我给自己安排了简单的任务:读书,写作。除此之外,闲看庭前花开花谢,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老家的小院里,有母亲打理的一个小菜园,里面生长着各种应时蔬菜。我有计划地安排一日三餐:能够在小菜园里就地取材的,绝不花钱买;食物以纯天然绿色蔬菜为主,享受返璞归真的味道,体验人生有味是清欢的滋味。

除此之外,我把自己的电脑桌收拾得干干净净。一桌、一椅、一笔、一本、一电脑、一手机而已,让人想到“六一先生”欧阳修。我还记得美国作家斯蒂芬·金有个“小桌子理论”,算是极简生活的典范。他写作的时候,一张简单的小桌子就能文思泉涌,换了胡桃木材质的大桌子反而思路枯竭。我的桌子也要简单朴素,千万不能有华丽的装饰,否则写作的时候容易分神。以前我的电脑桌上经常用清水养着一枝鲜花,笔筒也是我精挑细选的造型美观、富有观赏性的。摒弃装饰,只需一个“断舍离”,其实舍弃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在城里生活的时候,我每天早晨要化个淡妆,这样以比较好的气色面对新的一天。回到乡下,见不到几个人,不如让自己回到最朴素的状态。我不再化妆,有时连护肤品也不用,素面朝天,为的是让脸上的每一个毛孔都呼吸到新鲜空气。

母亲见我如此这般,抱怨说:“这也不让买,那也不让买,回家来难道是要过这样的日子吗?”极简生活,一碗清粥,一杯清水,足够了。太多的物质换来的是奢靡生活,心灵的必需品无需购买。那段时间,“奢靡”这个词儿是我竖起的靶子,动不动就要打击一番。母亲说我过生日想准备一桌饭菜,我说太奢靡了。父亲说给我换个新椅子,我说太奢靡了。极简生活,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物质简单,心灵丰盈——我几乎怀疑自己有古人的境界了。

开始的几天,我在小菜园摘菜,颇有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可是,粗茶淡饭吃了几天后,我渐渐觉得味道寡淡,难以下咽。我在电脑前写作的时候,时间长了感觉木椅太不舒服。尤其是有一天,我在母亲屋里的穿衣镜前经过,忽然发现镜子中的自己。我惊呆了,这是我吗?脸色苍白,头发干枯,眼神黯淡,灰头土脸,像失了水的植物一样。我仔细端详对自己的状态,心中懊恼极了。再翻检一下这段时间的收获,书没看几本,字没写几个。我太形式主义了,其实心根本就没安定下来。我的极简生活,其实是“伪极简生活”。

我丢盔弃甲,匆匆逃到了城里,又过回原来的生活。看来极简生活,真的不是谁都可以享受的。境界不够,恐怕只是形式上的极简,未必能做到心灵的丰盈。我安慰自己说,极简与精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适当追求精致生活并不妨碍对极简生活的向往。于是,我换上新的窗帘和台布,又买了一束鲜花摆在电脑前,还用心化了个淡妆。感觉好像精致才是对生活的善待和尊重。

马俊

解析:极简生活从善待需求开始

极简主义似乎已经成为很多人向往的生活。人们都有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生活、工作、人际、现实与梦想的差距……极简,意味着去繁化简、去芜存菁。来信者非常向往“极简生活”,她想“像梭罗一样,隐居瓦尔登湖期间,一间木屋、一片湖水、一地月光,即可成为生活的全部。”她开始过极简生活的实践是“给自己安排了简单的任务:读书,写作”;“能够在小菜园里就地取材的,绝不花钱买”;“桌子也要简单朴素,千万不能有华丽的装饰”;“不再化妆”。

极简主义和断舍离都是指导生活的理念,极简主义的目的是让人们扩展生命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舍弃任何阻碍我们得到它们的东西。断舍离是舍弃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的物品,从而提高人的选择力和决断力。两种理念的最终目的是让我们更幸福更轻松地生活。但是有些人对这些理念存在一些误解,认为极简和断舍离就是扔东西,例如来信者说:“以前我的电脑桌上经常用清水养着一枝鲜花,笔筒也是我精挑细选的造型美观、富有观赏性的。”从来信者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她很享受鲜花和笔筒,可是她又认为“摒弃装饰,只需一个‘断舍离’,其实舍弃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这看起来就是为了断舍离而断舍离,没有考虑自己的真正需求,本末倒置。所以“粗茶淡饭吃了几天后,我渐渐觉得味道寡淡,难以下咽”;“我在电脑前写作的时候,时间长了感觉木椅太不舒服”;“发现镜子中的自己……脸色苍白,头发干枯,眼神黯淡,灰头土脸”;“书没看几本,字没写几个”。来信者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就如幸福观不同一样,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何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么,才能获得我们心中真正渴望的生活。能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并不容易,我们总是试着走上不同的道路,这个过程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会经历很多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会不断地自我反驳、分裂到再度统一,最终实现人生的螺旋式前进,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路。来信者在实践之后清楚认识自己“太形式主义了”。她还说“看来极简生活,真的不是谁都可以享受的。境界不够,恐怕只是形式上的极简,未必能做到心灵的丰盈。”她还有点遗憾自己“境界”不够,她显然把“境界”与“心灵”这样的精神世界看得比物质世界更高尚,其实这并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顺应本心才是最重要的。

来信者还得出“极简与精致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适当追求精致生活并不妨碍对极简生活的向往”,没错,极简生活并不是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忠于自己的本性和需要,目的是享受幸福生活。她“换上新的窗帘和台布,又买了一束鲜花摆在电脑前,还用心化了个淡妆。”窗帘、台布、一束鲜花与淡妆,给人一种少而精的美好感觉。她说:“感觉好像精致才是对生活的善待和尊重。”是的,了解自己的需求,善待自己的需求,到后来,她回归后的生活反而比之前的幸福感更强。

姜冰(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扬子晚报记者 王睿)

编辑:秦小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