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黄河·对话 | 张振国:与恐龙“同期”的长江白鲟,灭绝后对生态环境影响很大

新黄河记者:江丹  

北京时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长江白鲟已经灭绝。

长江白鲟与恐龙“同期”,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1.5亿年。它在古代被称为“鲔”,《山海经》中记载它生活在孟子山碧阳水中,《诗经》中也有诗句“有鲔有鱏”。长江白鲟体型庞大,长江渔民有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其中“象”便是指长江白鲟,它被称为“中国淡水鱼王”。1994年,《鲟》邮票发行,其中便有长江白鲟,生动矫健。

当下,所有人亲身经历了这个古老物种的灭绝。这不仅是一份报告结果,还与大家的日常息息相关。山东师范大学副教授张振国一直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他在湘西进行田野调查的间隙接受了新黄河记者的采访,介绍了长江白鲟是如何被认定为灭绝的,以及它的灭绝对我们的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白鲟 图片来源见水印

曾与恐龙经历过共同的“逆境”

新黄河:相关信息显示长江白鲟已经在地球上存活了1.5亿年,请介绍一下这个古老的鱼类吧,1.5亿年对一个物种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振国:白鲟隶属于鲟形目匙吻鲟科白鲟属,主要分布于四川宜宾以下至河口的长江干流和支流以及大型通江湖泊,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长江白鲟是一种古老又珍稀的鱼类,渔民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中“象”指的就是长江白鲟,它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是我国长江流域特有的大型鱼类,曾经很常见,在古代被称为鲔。

长江白鲟成鱼体型庞大,体长可达七八米,其身体呈梭形,吻部长而尖,似象鼻。白鲟的体色比较浅,整个体态是一个长梭形,嘴部是十分尖细而又具有巨大杀伤力的牙齿,整个头部比较细窄,腹部和背部比较圆润,背部的颜色是淡淡的浅灰色,腹部是嫩嫩的白粉色,白鲟的外表在淡水鱼类中是十分具有代表性意义的,远远看去,白鲟就像是一只精灵一样,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戏着。

长江白鲟有溯河产卵洄游的习性,栖息于长江中下游,春季历尽艰难险阻,溯河到长江上游一带产卵,孵化后的幼鱼顺江而下,返回海里。

与恐龙“同期”的长江白鲟,曾与恐龙经历过共同的“逆境”,却顽强地存活下来,说明它们是自然界的“适者”。其次,它们的存在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从生物进化研究的角度来讲,白鲟灭绝是一种很大的损失。它的存在对我们研究物种进化、生命起源以及推测亿万年前环境都具有重要价值。

作为动物学专业的教师,因为长江白鲟的稀有情况,没有办法亲自进行研究,对此十分可惜。更多主要从专业人员的文章中了解。

新黄河:水生物种一般会比陆生物种在地球上的存活历史更悠久吗?

张振国:首先,最重要的是水生生物在海洋所处的环境比陆地会更稳定,人类对其生存环境的干扰相对较小,所以水生物种受环境变化影响更小;其次,陆生物种一般对氧气的依赖性极大,因此体内的氧化自由基更多,新陈代谢更快,对细胞危害更大一些。

张振国 受访者供图

灭绝结论主要基于现场调查和理论推导

新黄河:一个物种灭绝的认定机制是什么?比如长江白鲟,它有可能突然某一天又出现吗,或者说相关组织是否有可能在调查过程中漏掉了一些数量?

张振国:物种灭绝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定义。狭义上说如果一个物种在50年内都没有在野外被发现,那么就代表着它们已经灭绝了。广义上说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就标志着该物种的灭绝。这两个定义看起来非常相似,但是实际上有很大差异,首先最后一个个体是非常难确认的;其次,广义上的物种灭绝包括了野外和圈养下的物种都消失,而狭义上则是指野外灭绝。

我们举一个简单例子,华南虎是我国独有的虎种,也是现存老虎6个亚种的其中之一,它们早在20世纪以前曾经遍布我们大部分地区,但是目前野生个体已经至少有50年以上都没有发现了,所以,华南虎是灭绝的物种。

白鲟灭绝的结论,主要基于现场调查和白鲟误捕记录的理论推导。2017年至2021年,农业农村部支持开展“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调查”专项工作,在全流域布置65个调查站位,20余家单位参加,在2017年至2019年的野外调查工作中未发现白鲟。理论推导,则主要基于从80多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1981年至2003年间共210尾白鲟误捕记录,反推得出灭绝可能性。

判断物种灭绝是非常严谨的,它需要科学家们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内进行多年细致地调查,而且每隔几年要进行一次摸排,最终确定该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在某一时间死亡,这样就可以宣布灭绝。

当然了,近些年一些原本宣布灭绝的物种再次出现,我们也不能说宣布物种灭绝是不严谨的,因为其中存在着诸多因素,比如物种迁徙出原本的分布区,出现在更加难以寻找的地方。

新黄河: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新闻资讯得知长江白鲟的灭绝,在资讯不发达的过去,有哪些跟长江白鲟一样的古生物也曾发生过灭绝?

张振国:例如滇池蝾螈,顾名思义就是生活在滇池的蝾螈,而滇池指的就是云南的昆明湖。滇池蝾螈与以上两个物种一样,都是我国独有的物种,而且滇池蝾螈仅分布在滇池中,其稀有性不言而喻。

滇池蝾螈是一种古老的两栖动物,它们的体长通常在15厘米左右,皮肤表面湿润光滑,喜欢栖息在滇池的浅湖水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滇池蝾螈在滇池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两栖动物。但是,仅仅是过了不到30年,滇池蝾螈就迅速绝迹了。

新黄河:对这些在地球上存活了数亿年或者几千万年的古生物,它们在今天面临的最大威胁是什么?

张振国:物种灭绝一般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然原因,一种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生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有些会适应环境而逐渐进化,有些则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以至灭绝,这是自然界选择的结果。

最重要的还是人为原因,人类的活动破坏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出于各种不同的原因猎杀其他物种,造成物种灭绝。未经充分考虑而轻率引进外界的新物种,有时也会极大威胁本地的原有物种,导致一些物种的灭绝。

在IUCN公布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威胁主要有4种,分别是鲟鱼的过度捕捞、鲟鱼迁移路线的阻断、产卵场以及鲟鱼栖息地的丧失。

生物本身具有一定的进化适应能力,但这种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人类种种突如其来地剧烈干扰,使古生物无法快速适应环境,极大地威胁着它们的生存。

《鲟》邮票 图片来源见水印

另有两种“鲟”生存形势严峻

新黄河:很多读者会为长江白鲟的灭绝感到惋惜,但可能很少会想到它与我们日常的关系。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与长江白鲟或者它的属、种有关的常见内容?

张振国:中国发行的《鲟》邮票就是以白鲟为主角,邮票上生动而又形象地刻画了白鲟矫健而又强劲的身躯。白鲟、长江鲟、中华鲟、鳇,它们分别属于鱼纲硬鳞总目的白鲟科和鲟科,均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为长江、黑龙江、珠江等流域经济价值极高的特产鱼,肉及鱼子酱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素有“黑色黄金”之称。

新黄河:从长远或者宏观的角度来看,长江白鲟的灭绝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生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振国:从长远或者宏观的角度来看,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它也是生物链之一,如果缺少它的存在不仅是生物链会被破坏,说不定人类也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都说长江白鲟是水中之王,食物链顶端的灭绝,将导致食物链可能发生破坏,确实让人心里有一丝担忧。

新黄河:当前还有哪些像长江白鲟这样的古生物鱼类面临比较严峻的生存形势?

张振国:在长江母亲河,有3种著名的“鲟”,除了白鲟,就是中华鲟和长江鲟。它们均属于硬骨鱼,也是同时代的食肉鱼类,在白垩纪晚期大约是恐龙灭绝时出现,至今“寿命”超过1亿年。它们都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且也面临严峻的生存形势。

新黄河:作为普通人,我们能为这些濒临灭绝的物种做些什么,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些什么?

张振国: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万物平等”的保护意识。作为普通人,我们理应要承担好和维护好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责任和义务。首先,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尊重自然,全民积极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学普及的活动中来。其次,要坚持绿色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我们与自然界和平共处,自然界才会给我们人类馈赠和宝藏,人类肆意捕杀生物的行为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希望悲剧不再重演。

编辑:周末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