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下半场,明星带货不妨悠着点

“接错了一份工作,疏忽又愚蠢,我满心后悔!”7月26日,以带货主播身份参与某预制菜项目的艺人傅首尔、贾乃亮先后在社交平台道歉。据多家媒体报道,该项目发起人疑似为曾经针对没有偿还能力的学生创办校园贷平台“趣分期”。

据《2020年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截至2020年末,我国参与直播主播人数已达1.3亿人,且每天以4.3万人数增加。除了商家、达人外,演艺明星也是最常见的带货主播类型之一。然而,近年来明星带货的“翻车”事件也不少,让人警醒。

演艺明星到底应不应该带货?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争论不少。

有人说,由于无法保证品控,明星直播带货的雷区之一是选品。主播提供的低价优势和情感共鸣往往能唤起顾客的买货冲动,但大多数明星并没有建立专业团队,依靠外包公司完成选品、测品的工作,失去了对于产品品质的把关。可以看到,明星带货以来,出现了不少选品相关的投诉。“物不美”,“价廉”自然无意义。此外,有的演艺明星直播前不好好做功课了解产品;有的演艺明星带货销量不行就花钱刷数据,种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让他们很难得到认可。

对商家来说,演艺明星带货也有雷区。某喜剧明星直播卖白酒,下单20多单,第二天退货16单;一位女歌手直播卖茶具,在线观看人数近90万,只卖出不到2000元;还有商家称,花了80万元请一位中年女星卖大衣,最终销量却是0……一方面是演艺明星一波波地涌入直播带货赛道,另一方面是很多人的实际转化率并不高,甚至卖不到“网红”的零头。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反差局面?也许,虽然都是在镜头前,但从输出精神产品的演艺明星到为牙膏牙刷、衣服家电吆喝的带货主播,被受众选择、喜爱的底层逻辑其实已经所剩无几。

那么明星为什么要纷纷涉足这个领域呢?

一位童星出身的年轻演员说得很直白:“直播带货真的很赚钱,比拍戏挣得多。”他10分钟卖出2万单洗发水获得200万元营业额,其中属于他个人的是20万元。能抽取15%甚至更高份额的明星大有人在。

一方面,跟疫情、行业规范等造成的剧组开机数量变化有关,另一方面如此扎堆也是演艺明星怕落伍心态的折射。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谁都不想被新赛道抛下。陷入带货风波时,潘长江就曾这么回应:“摊上这么大年纪,赶上这么一个好时代,我不想要被时代给落下,我想玩点年轻人玩的东西。”

站在这样的认知上,我们重新来看演艺明星应不应该、可以不可以带货。

首先,直播带货作为新的经济业态,起到了扩内需、促消费的作用,同时也让很多偏远地区的特色产品逐渐被人知晓。演艺明星有选择自己做什么工作的自由,特别是一些由于工作量不够的演艺人士,选择电商直播作为第二职业或者二次创业的抓手,在遵循规范的前提下,也可算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演艺明星的主业还是艺术创作。设想一下,如果为了赚快钱,人人都扎堆跑去搞直播带货了,人心浮躁之下还有多少人能静下来好好琢磨艺术?而当那些本该用来看书充电,用来沉淀、积累的时间,全部被“一二三上链接”的浮躁和喧嚣霸占,长此以往,艺术又将何去何从?

实力、作品是演艺明星的“立足之本”。但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些无作品、有流量的艺人在短期内爆红获得名气、金钱的负面案例,从某种程度上刺激和纵容了艺人的膨胀心理,甚至有经纪团队“三观不正”,将话题度、曝光率、粉丝活跃度视为艺人的KPI进行炒作。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陈道明就曾在会议上痛批流量艺人为“被包装、炒作出来的塑料演员”,认为他们对中国电影电视行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

戒掉浮躁顽疾,才能脚踏实地创作。令人欣喜的是,随着我国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工作的持续开展,行业风气和行业生态已为之一新。而直播带货进入下半场以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趋于理性,为明星冲动消费的不理智行为越来越少;大多数演艺明星也吸取一次次“翻车”事件的教训,逐渐摆正自己的心态。但是,仍然要警惕演艺明星扎堆直播带货可能带来的异化作用,伤及两个行业。

从郭晶晶“不带货,不接广告”的社交媒体签名,到岳云鹏进直播遵师嘱关闭打赏功能,再到刘畊宏在直播间成功为健身的美好生活带货……人生本来就是由一道道选择题构成,如何取舍是智慧,更是格局。归根结底,不论身处哪个行业,都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在本需要演技的片场表演空洞,而到了以真诚打底的直播间又狂飙“演技”,这样的演艺界人士,我们无法看到他们的未来。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