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大银幕上再见到他们,意义就已大过一切

期待《七人乐队》可以有很多理由。

最重要的理由是,这部电影集结了七位香港重量级的导演:洪金宝,许鞍华,谭家明,袁和平,杜琪峰,林岭东,徐克。

每位导演都是令影迷如数家珍的存在,都承载了一段独特的香港记忆,而在影片里,他们恰好一个人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也寓意着有七位独具特色的创作者,犹如七位出色的乐手,一起合奏出美妙的乐章。

但这部电影是七人乐队的首次表演,也注定是最后一次。

因为林岭东导演已于2018年去世,片中的《迷路》一章,正是林导的遗作。

导演林岭东

另一位导演谭家明,上一部作品距今也有十六年之久。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谭导自90年代后就专心执教,极少有作品问世。千禧年后,他唯一的电影是2006年的《父子》。

能在大银幕上再见到这些人,其意义就已大过一切。

导演谭家明

同样对于港片迷来说,观影过程中另一个颇为神奇的体验在于,大部分故事都是片尾才出字幕,但根本不必看到个人署名,就能很清楚地知道每个故事的作者是谁。

因为每位导演都有着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比如《练功》的片头,“七小福”一出场,你就会明白,这一定是只属于洪金宝导演的童年回忆。

讲述八十年代爱情故事的《别夜》,开场几个独具新浪潮先锋感的特写镜头,就打上了谭家明的烙印。

许鞍华导演的《校长》,会让人联想到她早年的一部半自传体影片《客途秋恨》,看似细腻温情的镜头下,总是隐藏着淡淡的乡愁。

而《遍地黄金》里,三个小市民坐在茶餐厅里大谈投资发财白日梦,仿佛杜琪峰《夺命金》番外篇。

最后出现的铁三角站位镜头,更是一个经典的银河映像彩蛋,让人只想大喊“杜sir回来了”。

看似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其实每位导演都没有变,仍然保留了自己最本真的魅力。

这些鲜明的个人标签,是从前我们会爱上他们的理由,也是现在我们会爱上《七人乐队》的理由。

《七人乐队》的第一个故事由洪金宝开启。

可能在大多数人眼中,洪金宝导演都是一名动作巨星,是香港影坛的大老哥。

但其实他还是一位成功的动作喜剧导演,他早年的《败家仔》《鬼打鬼》等作,都是当年既叫好又叫座、甚至开辟了一代动作电影新风的作品。

《败家仔》

与此同时,他也是众多武打明星里,表演维度跨度最大、最能驾驭文戏的演员之一。在罗启锐导演的《七小福》中,他就曾扮演过自己的恩师于占元,并且贡献出了非常细腻、动人的表演。

《七小福》

而这一次在《练功》里,扮演师父一角的则变成了他的儿子洪天明。

《练功》会给人一种返璞归真之感。

看似故事是以孩童的视角,讲述童年时练功、偷懒、受罚的经历,但却并没有着意夸大其中的艰辛和汗水,反而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种八十年代功夫喜剧式的明快和轻盈。

天台的视野极好,少年们站在蔚蓝的天空下,即使大汗淋漓,也仍然满脸朝气蓬勃。因为他们还正当年轻,还有光明的、无限可能的未来。

洪金宝讲述的是一个最简单的故事,而他试图追忆的,也是那段最心无旁骛的,与师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光。

另一位武学巨擘,袁和平导演的《回归》恰好与其相反,主角是一名垂垂老矣的香港老人。

元华扮演一名痴迷黄飞鸿的爷爷,老伴逝世,儿子举家移民,只有他一个人独守香港。

乍一看,整体的基调要显得更为写实和沉郁:它会让我们想起英雄老去、时代落入夕阳,香港电影亦辉煌不再的孤独和落寞。

好在袁导演仍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温情脉脉的故事:孙女因学业寄居在爷爷家,两人的相处过程虽然不乏文化差异,但更多还是文化和代际之间的沟通与理解,爷爷教孙女学功夫,孙女则教会爷爷学英语。

两位功夫导演,一个拍童年,一个拍老年,落点恰好都在“情”之一字——师徒情,爷孙情,归根结底,都是传承。

有传承,就有希望,或许这也是他们对于香港的寄语。

许鞍华导演的《校长》,以真实自然的细节展开,娓娓道来了一段简单平实的师生之情。

老师对学生润物无声的关怀,是在小孩子尿裤子的时候,刻意将花瓶里的水弄洒了,帮他留一份体面。

而学生对老师质朴的尊敬,是当老师穿着旗袍坐在街边喝糖水时,搬一块木板过来,替她挡住过路人的目光。

生活就是生活,生活在镜头里不动声色地流淌,如同午后的光线,照拂在回忆里女老师的侧脸上。

直到故事最后,一场喜气洋洋的谢师宴上,一群中年人絮絮叨叨地讲述出女老师悲惨的晚景,看似波澜不惊的口吻,才如一根针,扎进观众心里。

导演刻意地回避了本该有的戏剧冲突,以一种最为平淡的方式,揭露出故事真正的高潮。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许鞍华:她用最琐碎、最世俗的细节,塑造人生中的悲喜和生死。用最轻的口吻,讲述最重的生活。

当然,对我个人而言,真正的回忆杀,还是出现在谭家明的段落里。

谭家明导演身为昔日香港新浪潮主力军,活跃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巧合的是,他所拍摄的《别夜》,亦是一段发生在八十年代的故事。

看似《别恋》讲述的是一对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但熟悉谭家明的人都明白,他的故事最出彩的从来都不是剧本。

鲜明的撞色,逼仄的大特写,跳跃的剪辑,晦涩而充满哲思的台词,充满舞台形式感的表演……

或许你会忘记情节,但绝不会忘记这种强烈的影像风格。

谭家明代表作《名剑》

很神奇,多年以后再看谭家明,他依然还是他。他曾扮演过八十年代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现在也仍在探索着同一条作者电影的道路。

这种实验性,这种坚持,是谭家明身上最独特的地方,也是时至今日,我们仍对这位入行五十多年,却只拍过八部电影的导演念念不忘的理由。

林岭东导演的遗作《迷路》,可能会是许多人最翘首以待的作品。

《监狱风云》《学校风云》等代表作,至今仍让我们十分震撼。出乎意料的是,林导这一次呈现在大银幕上的风格,跳出了他一贯的暴力美学,而是用非常温柔的笔触,表达了自己对香港这座城市的爱。

在这个故事里,多年不曾回港的丈夫,拿着旧照片在香港街头游走,想要与妻儿团聚,却彻底迷失了方向。

影片的前半部分,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最直观地呈现出香港多年来的新旧变化。

而任达华所扮演的丈夫,则将双眼化作一台摄影机。他的身份看似是游客,其实却是陌生的归乡人。面对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他只能感受到物是人非的隔阂与哀伤。

而故事看似突然、却又带着淡淡哀伤的收尾,似乎也与影片外导演的猝然离世遥相呼应。

片场花絮里,几位演员提到林导,都表示他整个人非常有活力、精力很旺盛。这也是他首次与儿子林宇轩合作拍戏。

可能彼时没有人想到,林导会如此突然地离开我们。

好在,电影仍将他最温柔的一面留了下来。

个人私心觉得最惊喜的,还是杜琪峰和徐克两位导演所带来的故事。

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舞台剧式的结构,借由封闭空间,精妙的对话和不断推进的人物关系,来制造出剧情的火花。

杜琪峰的《遍地黄金》是一出小市民的金融白日梦。

三个年轻人,三段对话,每场戏都发生在同一家茶餐厅里。

看似题材很写实,是当代年轻人炒股的一出大戏,实则却是在借香港的股市变迁,来暗喻千禧年后的时代巨变。

尽管故事的场景非常局限,却完全展现了杜琪峰在场面调度方面,大师级的水准:

茶餐厅的装潢、电视机里的新闻、收银台老板娘不经意间插入对话、乃至于服务生的态度变化……一切看似微小的环境变化,都对人物造成了挤压和影响,亦隐喻了时代下被扭曲的人性。

而与此同时,股市的涨与跌,本身就是一场无法预测的豪赌。

这个故事无需任何枪战、仇杀、刑侦元素,几个人只是坐在茶餐厅里盯着自己的手机,命运就已随着屏幕上的数字而几度反转,在天堂和地狱之间辗转。

小小卡座,方寸之间,不动声色地精准命中了当今时代的痛点:金融,疫情,被碾压的人性。

《遍地黄金》符合我们对一个好的短故事的想象:它结构工整,技法圆熟,切口小,格局大,又在细节处充满留白。

而徐克导演的《深度对话》,则就完全出人意料,却又非常之徐克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他不仅回归本土,还再度携手老搭档,香港名编剧司徒慧焯。

此前两人合作的《地狱无门》《花月佳期》《上海之夜》等片,都以荒诞不经的形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著称。

《花月佳期》

而《深度对话》看似设定上平平无奇,没什么发挥空间,却在文本上显得更加精妙,完全通过台词和表演,来制造了剧情和人物关系的几重反转。

表面上这只是一段精神病院内,医生和病人的对话。实则开放的文本背后,处处都是隐喻。

这可能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荒诞喜剧,可能是一个面向当代,寻求身份认同的困局,也有可能是一种回归电影本体的尝试。

它对于凝视和被凝视作出了某种自嘲式的解读,对演员、导演和观众的关系作出了颇具深意的暗喻。

无论如何,各种维度上,《深度对话》都是《七人乐队》最恰如其分的收尾。

它是一次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深度对话”。它对此前的六个故事,都进行了某种戏谑的总结。前人的作品回顾了香港的过去和现在,而《深度对话》所代表的未来,却仍充满被解读的开放性。

当然,以上聊到的,也只是我们对这部电影的看法。

如果你喜欢香港电影,或是内心h还有一分港片情怀,《七人乐队》都是绝不应错过的。

写到这里也很好奇,七个故事里,哪一部是你的个人最心水?七位导演里,谁是你最珍重的港片回忆?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