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一“夏”宋韵之美丨东平窑与惠州文脉薪火相传

 


东平窑,宋代广东三大民窑之一,在鼎盛时期具有相当庞大的生产规模,所产瓷器风格典雅、淳厚、古拙,用浮雕手法刻出的莲花炉更是宋代粤瓷中的佳品。东平窑为何可以脱颖而出?又是如何传承创新的?

《南方》杂志记者一行走进幽静山谷中的惠州市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一探究竟。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影子 陈春霖

视频制作丨陈冰青 刘家业

对话

余小伦

《南方》:近日,您获得第五届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请和我们分享一下获奖的感受?

余小伦:首先感谢政府对我们工匠的肯定和认可,我很荣幸得到这个殊荣,也备受鼓舞,感觉肩上的责任更重了。我今后会花更多时间精力去做好非遗文化和传统的陶瓷工艺在应对减排环保方面的课题研究,把传统的陶瓷工艺工业化,使惠州的陶瓷工业形成一个工业集群,让更多人去了解它。只有把非遗技艺变成产品,符合现在市场审美和需求,才有生命力,才能更好地传承。

《南方》:现在惠州已经出土了20多处古窑的遗址,东平窑的遗址规模最大,是广东三大名窑之一,东平窑为什么能够从这么多民窑里脱颖而出呢?


余小伦:在宋代立国之后,当时就把海外贸易的管理机构市舶司(相当于现在的海关)设在广州。因此,民窑的一些技术传到岭南,随之陶瓷的民窑相应产生。


东平窑在整个东江流域是古陶瓷界的一个最璀璨的明珠。当时在北宋,它的产量是相当大的,一年都有150万件,是我们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很重要的贡献者。

整个东平窑以惠城区东平窑头村为中心,当时勘测有42万平方米,整个区域相当于一个古代的陶瓷产业园。东平窑初步发掘时,整个文化层有8米多厚出土的器物。它们的釉色也很丰富,有黑釉、酱黄釉、青釉,还有青白釉。器具种类也很丰富,有碟、碗、罐、香炉,还有一些生产的用具,例如渔网的网坠等。它们的工艺十分精美。

《南方》:身为土生土长的惠州人,您对东平窑一定有特别的感情,在东平窑传承和创新方面,有哪些做法呢?


余小伦:传统技艺要传承,但是更需要创新。因为创新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创新才能符合当今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得到市场的认可、有了销路,从业者才能生存下去。所以我们不断改进烧制条件,让产业绿色环保,不断创新让技艺健康地发展。


传承就是接力棒,需要一代一代人接续奋斗。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开展校企合作已经十年了,跟惠州学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等多个学校开展合作,每年都有新生加入,我们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去发掘传承人。校企合作是发掘人才最好的平台,现在年轻的从业者都是我带过的学生。

本文责编丨蒋玉


  栏目统筹:

  曹建民 蒋玉 刘树强

  支持单位:

  中共惠州市委宣传部

  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惠州市惠城区委宣传部

  惠州市惠城区桥东街道   

  惠州市东平窑陶瓷艺术研究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