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关于老丛水仙岩茶的评价,一个比一个离谱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旗下岩茶课堂原创

丨首发于人民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和朋友聊天,话题是聊老丛。

“慧苑老丛总体的香气、滋味特征,你觉得是什么?”

闻言,麻花脱口而出,左不过花香丛和木质丛。

慧苑,当地人也称慧宛,是个大山场。

坑大,小山场多。

不同小山场之间,做出来的成品风格略有不同。

比如,鹰嘴岩、竹窠、古井、枫树窠、瑞泉岩、大竹湾、卢岫……

各家分到的小山场不同,制茶心得不一。

笼统概括去谈论,慧苑老丛是何风味,话题实在太宽泛。

但以试茶体验看,慧苑老丛目前有两大主流风格。

花香丛,汤感醇厚,兰花香占了主导,木质丛香随后出场,负责压轴。

木质丛,汤感也很醇(毕竟都是老丛),木质丛香为主,花香为辅。

试茶时,武夷山于和伟说过,他更喜欢花香丛。

因为老丛做出丛香,不过是基本功。

而花香丛的风味,更像袅袅深林里,幽幽浮起清凉花香,就像慢电影,画面在一帧一帧播放,十分有记忆点。

然而,据市场观察,木质丛似乎更受市场偏爱。

原因不难猜,因为市面上要想买到货真价实的老丛并不容易。

很多茶客买老丛时,一旦被坑怕了后,选茶时更偏好单刀直入,挑木质丛香浑厚的买。

顾及不了花香丛与木质丛的细腻差别。

《2》

遇到一泡难得的老丛,喝茶时必然要有仪式感。

珍之重之,慢慢冲泡。

甚至于,认真起来时,还要将品鉴感受写满整整三张纸。

这天午后,麻花就看到有茶圈博主在晒图。

专门分享自己在喝某泡老丛时的心得体会。

论态度、论敬业精神,值得点赞。

但点开图片,将手写品鉴的文字内容放大。

短短十余秒之间,找到了不少槽点。

真如品鉴感受所言,那这泡老丛水仙未免太奇异、太另类。

下文且随意摘录一二,开一开吐槽大会。

《3》

“老丛水仙外形条索粗壮,闻干茶就会有明显丛味。”

水仙茶树,叶片本身就偏大。

至少在看青叶时,水仙的“标准青”,叶片比肉桂、黄观音、雀舌等大得多。

更何况是老丛?

随着水仙树龄的慢慢积累,老丛水仙的叶脉会更显粗壮。

为此在制茶加工,揉捻成条索状后,单从干茶外形看,老丛水仙的条索普遍更粗壮。

但要谈及从干茶上就能闻到明显丛味,对这点,麻花是不信的。

在这其中,必然有夸大之嫌。

因为岩茶加工时经过了焙火,闻干茶时,普遍是焦糖香等焙火气息占据了主流。

因为从干茶香身上,更多会反映焙火气息、以及仓储陈化过程形成的香气。

因为岩茶的香气是由内到外,由表及里慢慢释放的,不会在一开场,就在干茶上将丛香暴露出来。

除非是经过沸水冲击后,盖香、落水香、挂杯香等,丛香显现才会更明显。

《4》

“茶汤滋味甘甜,类似甘草的甜味。”

从出现时机看,岩茶分入口即甜与回味甘甜(回甘)。

从甜味浓度看,比起甜到发腻,清甜、甘甜、尾水甘润微甜,才更可贵。

从甜味持久程度看,回甘滋味清甜持续时间越长,品质会更好。

但是,在喝老丛水仙时,很难让人代入到甘草甜。

甘草的甜,是在一阵中药气息之后,浮现出来的甜味。

夏天煮凉茶时,不论煮蒲公英,还是煮野菊花,加点甘草进去“压压味”总没错。

麻花印象里,甘草的甜味很特殊。

一是它的气场很强大,一锅药汤里但凡加了两三片甘草进去,味道立刻就不同。

一是当甘草用量过多时,反而适得其反。

出现的不是甜味倍增的效果,相反是有些偏冲的苦意。

喝老丛水仙时,提到甘草的甜味有些让人出戏。

因为岩茶的茶汤滋味,和甘草泡水煮汤的味道,差别很大。

不论如何,也不应该随便混为一谈。

《5》

“茶味甘鲜融合,类似熬透的鸡汤味。”

浓缩概括下,试问大家在喝岩茶时,有没有从中喝过鸡汤味?

个人一直觉得,用鸡汤味去比喻茶汤的鲜,不大合适。

且不说,鸡汤味是个广义词。

土鸡汤、虫草花鸡汤、竹荪炖鸡、口蘑炖小鸡、当归党参鸡汤……

光是从菜名上就能知道,虽说同为鸡汤,但味道却天差地别。

再说,植物的鲜和动物的鲜,差距很大。

植物的鲜,如春笋、春茶、蘑菇等,清鲜动人,有一种鲜活感。

动物的鲜,如鸡汤、鱼汤、海鲜汤等,鲜味来得更厚重。

这背后的直接原因,在于鲜味提供者的不同。

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茶氨酸……

虽说它们都是鲜味来源,但表现却各不相同。

再者说,岩茶已经焙了火。

比起绿茶、比起新白茶,岩茶即便有鲜味保留,也难以呈现出鲜锐明媚的特征。

喝岩茶,用鸡汤味来概括老丛水仙的茶味,并没有代表性。

与其说,茶汤里有鸡汤般的鲜味。

倒不如说,老丛水仙因为树龄老,内质丰沛、含氮类物质含量充足,以至于泡出来的茶汤极尽醇厚绵柔。

喝茶时,遇到醇醇滑滑的茶汤。

茶水入喉,仿佛在喝胶质丰盈的老母鸡汤,舌感美妙极了!

《6》

曾有人说过,“老丛水仙要焙足3道火,茶味才会醇。”

听完这番话,麻花只是将信将疑。

后来又转念想了想,更是觉得不对劲。

虽说,像老丛水仙这样金贵的茶,必须要慢工出细活。

文火慢炖,才能出精品。

每到焙火之间,都要等茶叶完全吐了火,再焙下一轮。

若没有吐干净,贸然着急焙茶。

新的火焙不进去,白瞎了这道焙火的成本。

岩茶的焙火,说来很复杂。

要想焙足火,不是非三道火不可,主要看焙茶时长和温度。

在武夷山,一、两道火焙足的情形,也并不稀奇。

但不论怎么看,岩茶焙火能为茶叶成品风味定型。

至于汤感醇不醇,厚不厚,得看内质积累。

先天根基不稳,山场不正的水仙,哪怕换着花样去焙茶,茶味依旧不会醇!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