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匠星 | 世家传承三十年 推陈创新无止境——记“上海工匠”周景纬

刚迈入不惑之年的周景纬稳重沉着,说话行事皆诚恳,专注投入工作时眼神清朗,少年感依旧。多年来,周景纬往返景德镇和上海两地,在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负责陶瓷工艺的推进,并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伟领衔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设与运营工作。直到去年才正式搬来上海,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担任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兼手工艺术研究中心负责人。疫情封控期间,他在学校值班,自学理发为众多师生服务,因手艺精湛而被大家亲切地唤作“工美Tony周老师”。

周景纬出身制陶世家,幼年随祖父、景德镇瓷业名家周日辉先生承习陶瓷成型技艺,并且在杜浩生先生的熏陶下学习陶瓷绘画,少年时跟随父亲、景德镇传统原材料配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周晓华先生学习传统泥釉料配制。从七岁开始第一次触摸泥、把第一件用手做出来的东西烧成瓷器,到今天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出陶瓷装饰绘画特色工艺“釉下错金银彩”、拥有多项国家实用型专利和国家发明型专利、获评“上海工匠”,陶瓷已然是周景纬生命的华彩部分。反之,周景纬的生命亦因陶瓷而完整、饱满,充满动感和美感。

祖父周日辉先生是1963年工业系统特等劳模,参与了建国瓷的制作,还是高白泥技术攻关主持人员。作为家中的独生子,传承家业对于周景纬是顺理成章、责无旁贷的事。然而,从最开始的不得不接受这造化弄人,到现在发自内心的热爱、在世家传承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他用了整整三十年。

由于祖父和父亲在传统陶瓷很多技艺上做得优秀,便很自然地希望他们的孩子在陶瓷这件事情上续接下去。但那时的周景纬要走自己的路,对这些打小看到大的东西觉得没啥意思。那时的他,想去自由的天空飞翔,要走自己的路。

在外面走了一圈再回来时想法已然不同,祖父、父亲这一代代的精神和技艺未来要靠谁去继续讲下去、承接延续下去成为他的责任。他辞去工作回到景德镇,但内心仍不愿意在他们原来的路上走,不愿意原封不动地往下做,他要找一个前人、父辈们做不到、完不成的事情。在这个阶段,他花很多时间广泛涉猎各种工艺,利胚、泥料都去做。最终,他的注意力被黄金和陶瓷的结合吸引。由于黄金贵重,且容易掉落,不像粉彩、青花能长时间完好无缺地留存下来。当时在博物馆里,几乎很难看到一件完整器。若这个问题能被解决,能经由他实现,那该是多么巨大的成就感和存在感。他决心去做。

在中国,以黄金装饰陶瓷的工艺出现得很早,一千多年前就有了。最初是用金箔和大蒜汁粘上去的,不烧。明代开始用低温颜色做筑融,把黄金烧上去。虽是烧上去了,但还是会脱落。黄金是一种稳定的金属,很难和釉面融合。

受青铜器错金银工艺的启示,能否将黄金、白银嵌在两层釉之间使之不和空气接触,不发生氧化;金、银熔点不同,那层保护釉如何能不遮盖住金银的美妙光泽;在景德镇传统技艺中,有没有可供借鉴、参考的信息和做法。从起初的一个想法,到开始做一些实验、作一些假想,以失败告终的占百分之九十九。如此反反复复好多年,周景纬的研究和实践过程漫长且艰辛。从2004年他开始投入对陶瓷金彩装饰工艺的研究,直到2010年11月6日,釉下金彩的研究终于突破了最后一个关键点取得了成功,并且在金银过渡以及釉下银方面也取得了成功。

釉下错金银彩这项新工艺的完成和实现,既保留了宋代用金的古拙质朴感,和白银混合后产生过渡,形成画面,又通过一种新的方式把黄金、白银封到釉下,在金银表面形成一层高温釉的保护层,如此一来黄金既不会跟空气接触也不会有直接的摩擦,损耗少到可以忽略不计,成功解决了金银彩易脱落、易氧化、难以传世的业内难题,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陶瓷装饰语言和绘画表现形式。这项工艺很快申请获得了国家发明型专利,六七年的潜心研究啊,景纬做到了。

陶瓷釉下错金银彩技艺的成功,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其中就有德国的赫赫尔格伦茨豪森市。这是一座有着800年制瓷历史的世界非遗城市,那里几乎每个人都是看着制陶长大的。赫赫尔格伦茨豪森市热忱邀请周景纬去当地建立工作室,将釉下错金银彩工艺与赫赫尔传统的盐烧陶瓷结合起来。跨国的合作与文化的交融,必将打开一扇新的窗。中国非遗传承人的技艺不仅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宝藏和财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下,周景纬和他的团队正积极尝试一种超越种族和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界限的合作,探索和实践一条世界范围内的非遗传承技艺合作与发展之路,让各自的陶瓷技艺完成合作互融并形成新的制陶技艺和陶瓷品种。

几代人在同一个行业走过来,周景纬越来越清晰地知道传承不是死守一个东西、一个技术一成不变,创新是传承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创新精神之下,才有宋代的青白瓷、元代的青花、明代的斗彩、清代的珐琅彩和粉彩等。这些工艺和技术都是当时的创新,身为传承人不仅要传承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创新的精神也是需要去传承的。

身为传承人,自豪感过后紧跟着的便是危机感,这种危机感来自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过去几代人坚守的一个技术、一个诀窍、一个秘密,在今天看来可能就是一层窗户纸,新技术、新工具的介入使这些坚守很快失去意义和价值。如何找到技术以外的传承意义与价值变得尤其重要,而这或许就是催人创新的原动力。而创新,则永无止境。

三十载艺术的历练和人生的磨砺,悉数转化为周景纬的研究和他的作品。对于周景纬而言,陶瓷伴随成长,是流淌在血液里、铭刻在骨肉间的东西,绝不仅仅是普通人眼里的一件盛器、一个摆设。尤其在长期的材料研发和工艺研究过程中,在逐渐寻找到自己的艺术表现语言并把它转化成为作品的时候,他发现他想说的话都能通过他的作品表现出来,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呈现内心世界、传递内在思想的媒介,周景纬享受着其中的巨大乐趣。这种乐趣和满足,激发着他探究那永无止境之地。

譬如,在一件作品烧制出来之前,所有施金银处看上去是平的,没有浓淡变化,唯有长期的实验和积累相当的经验才有可能把握心中所期待的虚实关系和调子。因此呈现出来的特殊效果,在国画、油画甚至工艺美术的漆画里都是不具备,是一个相对独立于陶瓷这种火的塑造中而存在的一个东西。这让周景纬感到有意思。

譬如,2014年周景纬研究完成烧制陶瓷立体水珠技术,签约张稻陶瓷艺术腕表。2015年研究试制成功全球第一块青花陶瓷表盘,这些让他感到很有意思。

再譬如,他的陶瓷作品获奖无数,不少作品被收藏,深受人们的喜爱。其中《百年钟声》是他个人比较满意的一件新作品,作品采用陶瓷釉下错金银彩裂金工艺、以黄金独有的肌理感结合珐琅工艺绘制而成,献礼建党百年。

探索前行的道路上,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总是短暂。浸润在传统文化中的周景纬敬畏天地,敬尊先祖,对已有的成就总心怀感恩。他相信所有的灵光乍现和技术的屡次突破与其说是量变产生的质变,不如说是得到了祖父的庇佑和老天的眷顾。周景纬深知,要想成为一名大国工匠,必有一颗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心。他希望釉下金彩技艺可以如青花、粉彩般被传承下去,他还希望自己可以参与到陶瓷艺术的每一次变革与创新之中。


陶瓷釉下错金银彩工艺的实现,为周景纬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里有一个完全属于他的、美妙宽广的空间。黄金、白银明暗渐变,深深浅浅,斑驳开裂,这些做研究时发生的种种意外,在他的心目中都是极其有价值的技术点。如何让这样一些偶然和意外,通过实验总结成经验,使之成为必然,让釉下错金银彩工艺具备更加丰富的表现力,让这项历史悠久的非遗技艺具有时代气息,是他未来探索的焦点所在。同时,作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的副院长,继去年指导学生参加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上海市职业院校组金奖和最具工匠精神奖并且进入全国总决赛取得国赛银奖之后,未来他更希望在新一代的工匠里有他学生的名字和动人身影。

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敢为人先,这些问题周景纬早已了然于心。对他而言,做瓷是责任,是宿命,是一种活着的最好的方式。

【小后记】

在访谈过程中,周景纬反复提及他对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感恩之情。这两家单位无疑是一亩良田、一方净土,是他最终决定来到上海安心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原因。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关系和缘分啊!

人物简介

周景纬,男,1980年7月生,大学本科,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成员,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景德镇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出身陶瓷世家,江西省非陶瓷金彩装饰物质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019景德镇十大优秀青年,2021年景德镇市第14届政协委员,上海陶瓷科技馆特聘专职艺术家,2021年获评上海工匠,首创陶瓷釉下错金银彩工艺并获得多项国家专利,在制陶工艺和技术上有很好的传承和很深的造诣。

作者简介

吴斌荣,作家、编辑、策展人、儿童问题研究者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