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志话你知】郁南黄皮发展

盛夏七月,又是吃黄皮的时节。

据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舆地志卷之一载:果品有:黄皮、金斗子、荔枝、圆眼、山枣、石榴、青梅、甘蔗、茨菰、金橘、柑桔、橙、柚、桃、李、芦橘、香橼、芭蕉、毛锥、榛、栗、梨、柿、杨桃、猪膏子。

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对黄皮的记载  (来源: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

据清康熙六年《西宁县志》舆地志卷载:果品有:黄皮、金斗子、荔枝、圆眼、山枣、石榴、青梅、甘蔗、茨菇、金橘、柑、桔、橙、柚、桃、李、芦橘、香圆、芭蕉、金锥、榛、栗、梨、柿、杨桃、猪膏子、落花生。

康熙六年《西宁县志》对黄皮的记载  (来源:康熙六年《西宁县志》)

据《郁南县志》(1995年版)载:本县自明万历年间已有柑桔、荔枝、龙眼、芒果、柚、黄皮、桃、柿、梅、梨等品种栽种。民国时期,民间多于屋前屋后零星种植。

无核黄皮  因产于建城镇而得名。该树于民国23年间由建城“干园”主人引进植于园内。其特点为果穗大,果粒鸡心形,大而重,平均单果重8.5克,无核(平均单果核数0.30粒),果实色好,皮略厚,味甜带微酸。民国后期至解放初期均未繁殖发展。1962年用嫁接方法繁殖15株。建城果木场嫁接成功7株,有一株年产12公斤,其余6株平均产5.5公斤。1964年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专家确认属省优稀水果之一,并采枝条回省嫁接成功。1985年建城区公所向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买回第二代嫁接苗50株,转售与农户分散种植,成活47株。1986年“干园”内正宗母树生势较差,年产量从20公斤降为4公斤。同年,建城无核黄皮在省第二次优稀水果鉴评会上获得总评第一。1988年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县农委、建城镇分别与省果树所等单位合作,嫁接果苗共3370株。1988年本县有55株投产,产量为300公斤,以其稀有、优质、佳味赢得各方关注。

郁南无核黄皮(图片来源:《郁南县志》)

郁南县农业技术学校师生在实验基地进行无核黄皮保果实习(图片来源:《郁南县志》)

据 《郁南县志(1979—2000)》载:无核黄皮为郁南特有的优稀水果,两株母本树是建城人曾迺桢于民国23年(1934年)在家乡自建的 “干园”内种植。1964年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组织水果专家在全省开展水果资源调查时,“干园”这两株无核黄皮被确认为优稀水果,并从育苗、种植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上世纪80年代后,郁南县农业局、县科技局等单位,先后编印《郁南无核黄皮栽培技术》等技术书或小册子以及专题资料等,发到有关农户。各农技站技术员到生产第一线,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发现问题,现场解决。1986年郁南无核黄皮参加广东省第二届优质水果鉴评会时,获总分第一和“优质水果奖”。1987年县建无核黄皮种苗繁育场,1988年在建城、河口农场、都城等建立育苗基地。1989年起大面积种植。1989年5月18日,罗旁镇委、镇政府在白凤山脚兴办计生果场,先后种下无核黄皮6.47公顷,目的是发展纯女户福利事业,解除纯女户的后顾之忧。1991年6月2日和7月13日,中央广播电台、广东电视岭南台分别报道。

1992年全县种植面积超过66.67公顷。1992—1995年被列为省“星火”发展项目。1999年县委、县政府成立发展无核黄皮领导小组,推广种植无核黄皮,分南北两片建设无核黄皮示范基地,南片为河口、大湾、千官等镇,北片为罗旁、建城、都城、平台等镇。1999年4月27日,《郁南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用三至五年时间,全县发展无核黄皮1333.33公顷,形成规模优势,争取当年成为广东省无核黄皮基地县。同年9月1日,县委、县政府印发《关于在云苍线罗旁都城平台段两旁建立万亩无核黄皮示范基地实施方案的通知》。采取单位租赁承包、单位与农户股份合作、招引社会能人承包等多种方式经营。1999年,郁南县被国家批准为国家重点扶持优质粮生产示范县,国家立项建设郁南无核黄皮示范基地。2000年,全县无核黄皮种植面积453.33公顷,总产2575吨。2000年县内初步形成沙糖桔、无核黄皮、养蚕、养鸡四大农业经济走廊。

云苍公路郁南段两旁万亩无核黄皮基地  (图片来源:《郁南县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中)考察无核黄皮母树(图片来源:《郁南县志》)

中国无核黄皮母树(位于建城镇附城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