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全兴:部队里的“小郎中”,监狱里的“摆渡人”

苏全兴的父亲是一位中医师,一直希望苏全兴“子承父业”,从小就培养他,传授“十八畏、十九反”“方剂汤头歌诀”等医学基础知识,苏全兴也不负众望,学得有模有样。

部队里的“小郎中”

1986年10月,苏全兴参军入伍,成了广州军区野战部队的一名战士。新兵训练时,有些战友不小心扭伤,经他推拿按摩,疼痛立即得到缓解。战友们戏称他为“小郎中”。由于训练刻苦,军事素质过硬,又懂医学基础知识,新兵下队时,领导安排苏全兴到卫生队工作,并担任卫生队的班长。

接到分配通知时,苏全兴心里有点茫然和失落:自己当兵是想保家卫国,怎么成了卫生员。卫生队指导员看出了他的疑惑,与其谈心:革命分工不同,都是为国家做贡献,殊途同归。苏全兴如醍醐灌顶,决心当好卫生员。

由于表现优异,成绩突出,经部队推荐和自己的努力学习,苏全兴考上了广州军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他回到卫生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医生。

在抗洪一线干起了“副业”

1998年,长江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苏全兴所在部队接到上级命令紧急出动,奔赴湖北一线进行抗洪救灾。

据苏全兴回忆,当时部队一到达救援现场,官兵们就开始下水固堤坝,在联圩边争分夺秒挖沟渠,肩扛100余斤的沙石袋,来回奔跑在200多米长的泥泞大堤上,与时间赛跑,发出“洪水不退,我不离堤”的铮铮誓言。

抗洪的50余天里,白天,战士们在炎炎夏日下与“洪魔”抗争,晚上,睡在大堤上,不仅要时刻保持警惕,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平均一周才能洗一次澡。就在如此艰苦、紧张的日子里,苏全兴还干起了“副业”。

有一位战士因为训练造成了“手臂习惯性脱臼”,在搬运沙袋过程中,病情反复。之前他多次医院到就诊,都没有解决。苏全兴看到“手臂脱臼”给战友带来的痛苦,他感同身受,一直在想办法帮他解决。经过多次请教上级医院的医师,他尝试用骨科“中草药方”并指导康复训练,成功帮助战友治好了“习惯性脱臼”的顽疾。

医者仁心,医人也医心

2003年,苏全兴35岁。他脱下军装穿上警服走进高墙,来到深圳监狱,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监狱人民警察和“全科医生"。虽然身份和工作对象以及工作内容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苏全兴那颗为患者解除病痛的仁心却始终如一。

由于监狱医院环境和收治病犯的特殊性,苏全兴发现部分病人常出现焦虑、烦躁、失眠、惊恐等状况,更有甚者出现抑郁和精神分裂。当心理问题与身体器质性病变合并,病犯的身心不适会双向"放大"。

为了更好治疗服刑人员的"病痛",确保治疗效果。苏全兴大量阅读心理学书籍,自学心理学课程,坚持对服刑人员进行规范的疾病救治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有些年轻的警察医生,觉得监狱工作很枯燥,没有意义。苏全兴作为住院部主任经常主动谈心,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他常说:“我们选择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医生,就要甘于奉献,要耐得住寂寞。我们的工作需要通过细心、耐心和专业的医疗技术为他们治病,减轻疾病带来的痛苦,让他们感受党和国家的关心、关爱,引导他们安心改造,确保监管安全。这是监狱警察医者仁心,是大爱无疆。”苏全兴如是说,亦如是行。

纪检战线的新兵

2020年2月,根据组织安排,苏全兴转任医院监区纪检监察委员。作为纪检战线的新兵,他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和纪检业务学习;坚持用制度管人,用纪律法规约束行为。根据监狱医院的特点,他紧盯减刑假释、保外就医鉴定、药品器械耗材采购等重点业务,积极发挥纪检监察监督作用。大力开展廉政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警示教育。主动加强八小时以外生活圈的检查督导,加强干警、职工的管理。结合监狱疫情防控要求,主动加强监督管理,督促日常工作和防疫制度的落实,确保了防疫和队伍“双安全”。

在封闭执勤工作中,苏全兴吃苦耐劳,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带领团队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危重病情,坚持指导在第一线,工作在第一线,检查督促在第一线,主动配合监区领导工作,讲大局、讲团结,期间承担了多批次带队封闭执勤任务,积极参与领导值班和管理工作,赢得了大家的肯定和好评。

文/图:司新宣、深圳监狱

通讯员:吴绍佳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