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文化】中国汽车工业铿锵起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记忆(下)

-- 编 者 按 --

车记录着岁月变迁,见证着时代革新。由古至今,从车马之行的中国审美,到手握方向盘的自由情怀,从汽车设计制造之中凝聚的智慧匠心,亦或是汽车承载的时尚艺术与自我表达……,无论是从国家、社会还是到个人,汽车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汽车文化已经真正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时间是无声的历史记录者,步入汽车社会,从汽车发明、设计、生产、使用等方方面面,回眸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一个个历史节点见证了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一同回溯历史,探寻汽车文化印记。

本期汽车文化,我们回到中国汽车工业铿锵起步的原点,回顾第一汽车制造厂建设的那段峥嵘岁月。

1953年7月15日,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奠基,拉开了“三年建设一汽”的序幕。在这片充满创造激情的热土上,在全国人民的支援和苏联的帮助下,掀起了建设高潮。他们是如何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奇迹?

边干边学,摘掉“白帽子”

当时,来自全国的建设者中,除少数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之外,大部分是领导干部、战士、青年学生。除了个别从国外回来的技术专家以外,大多数人员都没有大工业生产技术、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大规模汽车生产没有概念。面对这种情况,一汽厂长饶斌首先抓住关键问题,上万名建设大军必须掌握建设本领。他提出“一面建设,一面学习,摘掉‘白帽子’,变外行为内行”。

一汽职工大学


1952年初,一汽建立了长春汽车技术学校。1953年,又先后组建了领导进修班、业余文化学校、中技夜校、技术学校、司机学校等职工教育系统。整个一汽就好像一所大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厂里聘请苏联教育专家制定教学计划并授课,还抽调几十名清华、上海交大等大学的毕业生担任教员。广大建设者克服不懂汽车、不会造车的短板,白天在工地发奋工作,夜晚努力学习补课,当时的教育大楼每晚灯火通明。在工会、共青团的组织下,青年工人还同高级技工结对,订立师徒合同,按规划目标包教包学。

建厂初期编制的专业技术小手册

全厂各部门、各层次、各专业,从厂长到工人,从职工到家属都投入到学习运动中来,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全员培训”。据1956年统计,“当年职工人数为18719人,而参加各种短期技术、业务培训的职工共有32219人次;参加新工人培训班、技工晋级学习班、初级理论学习班、各种生产技术专题学习班的职工24180人次;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共有4300人,还不包括到委托外地工厂、学校培训的人员”。

学习培训场景

广大干部和职工怀着建设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的满腔热忱,如饥似渴地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这种全员学习的热潮,对于工厂顺利投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完成了“出汽车、出人才、出经验”的使命。

1955年一汽在职人员进修毕业证明书


苏联援建一汽总专家希格乔夫在建设现场


1953年至1957年,一汽派往苏联9批共519名实习生,图为最后一批实习生的党总支书记兼领队李岚清参观莫斯科汽车展

全国支援,掀起建设高潮

一汽建设得到全国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组织部从华东、东北等地20多个省市,调集了大批干部支援一汽。建筑施工以部队转业的建工部直属建筑五师和上海市华东建筑公司、东北工业部机械局建筑公司为主力,还有大批从黑龙江、吉林调来的青年农民。安装力量主要有中南安装公司、一机部第一机电安装公司和华东、沈阳等地的安装公司。


全国支援一汽建设


在统一的建厂总进度下,按工号、车间制定土建、设备安装进度,按零件制定生产准备和调试、试生产日期。为完成三年建成投产任务,采取土建、设备安装、生产准备同时进行,交叉作业,辅助工场先于生产车间建设等措施。第一年度土建试运作,集中力量完成木工场外壳、锻工场基础,并开始辅助工场、装配工场的吊装。第二年度,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土建工程大量展开,铸造、锻造、底盘、发动机、车身等十大厂房和几十项附属建筑工程全部投入施工,辅助、底盘等少数工场开始设备安装,摸索与土建作业交叉进行的经验。第三年度,以土建服从安装、安装服从生产为原则,土建、安装全面交叉,生产准备与辅助生产同时进行,摸索组织生产的经验。第四年上半年,进入全面开工准备。


1953年孟少农撰写的《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准备工作报告》手稿

在建设的第一年,木工场、热电站等相继动工兴建。1954年进入了土建高峰,每天都有二三百节火车皮,满载着各种规格、型号的材料、设备,从各个省市和厂矿源源不断地送往一汽繁忙的工地。1955年安装工程开始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大军,为实现“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这一目标而忙碌着、奋斗着。施工大军坚持雨季施工、冬季施工、交叉施工,采取了“冒雨大战焦炭坑”“火车头取暖”等措施,不断加快施工速度。


人工破除冻土



建设者们绑扎钢筋

冬季施工采用火车头蒸汽取暖

当年流行的《工地夜歌》,生动地描绘了工地上夜以继日的景象:“钢架上燃烧着电焊的火花,工地上悬挂着万盏明灯。”规模宏大的汽车厂共有106项工程规划,建设者们把工地当作战场,争分夺秒赶进度,哪怕是在零下二三十度的冬天。第一批建设者、一汽集团原副总经济师冯云祥回忆,“很艰苦,但是没有人掉队。当时有个信念,要建设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要把汽车厂建起来,一切都为了这个。”把所有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创建新中国汽车工业这个朴实而又伟大的理想。在共同的努力下,在历史的空白处,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一汽建设场景


一汽煤气站


1955年调整生产中的底盘工场

即将完工的锻工场建筑一角

多线作战,建厂和生产准备同时进行

伴随着建设工地上土建施工、设备安装工程的快速进行,繁重而复杂的生产准备工作也在紧张有序地展开。为了控制好生产准备进度,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一汽采用了“设备安装进度表”和“生产准备情况记录表”,即当时全厂有名的“一号表”和“二号表”,保证生产准备工作有序进行。


1953年8月,饶斌与苏联援建一汽总专家希格乔夫研究工作

苏联不仅承担一汽全面设计任务,还先后派来近200名专家指导土建施工、设备安装调试等工作

当时,由苏联提供的产品图纸和技术资料5409张,工艺装备图纸16942张。当时工艺处的中央设计室主要任务是在短时间内把苏联提供的10万多张工装、非标图纸以及200多万字的技术资料转换为中文版,提供给各单位使用。描图和晒图工作一度成为生产准备的瓶颈。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图纸的复制供应,在经过短期业务技术培训后,把100多名描图员分成11个小组,开展比学赶帮的竞赛。描图员于金玲带领小组成员创造了“大流水描图作业法”,改变了一人一张图的传统描法,把描图过程分成画边框、盖图章、画细线、打箭头、直虚线、曲虚线、直实线、曲实线、写字等若干工序。这种大作业法经推广后,使描图效率提高了50%。


1954年一汽中央设计室图纸

技术人员在进行图纸转化

生产准备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程,自制汽车零件有2335种,涉及13个基本生产车间、20多个辅助生产和服务部门。外购的409种协作产品分布在全国16个城市、46个工厂,还有16种主要钢材、7种有色金属的试制和大量原材料、辅助材料选点采购和准备工作。当时的设备总数达8000余台,其中38.4%的大型复杂设备来自苏联和东欧国家。其余设备由全国39个城市的150家工厂制造。至1959年9月,基本保证了开工生产的需要。工具品种达24186种,其中50%的非标工具委托苏联制造,国内制造的非标准工具达11000种。


工人们正在装配发动机

解放牌汽车所需的零部件,特别是底盘、发动机、车身等主体件,从毛坯到成品几乎由一汽制造,轮胎、轴承、玻璃以及电器等附件由外厂供货,外协件409种,约占当时汽车成本的30%。1955年8月至1956年6月,各车间1929种零件569种合件调整基本结束,发动机等13个车间相继生产出发动机、后桥、转向器、驾驶室等。


从无到有,“解放”牌汽车下线

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CA10汽车试制成功。14日,第一批“解放”牌汽车徐徐驶出装配线。从此,结束了我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当天,首批12辆国产“解放”牌汽车开上了长春街头,前往省委、市委报捷。原一汽副厂长兼总工程师韩玉麟回忆“当天沿途都是红旗,耳畔锣鼓喧天,路边挤满群众,人们往车上撒着寓意丰收的高粱、苞米、谷子,有人为此还写了幅对联‘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

1956年7月14日上午,举行庆祝建厂三周年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会后职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中央大道,观看第一批“解放”牌汽车

1956年7月15日《人民日报》报道《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1956年10月14日,国家验收委员会讨论并批准了一汽基本建设工程鉴定书。1956年10月15日,一汽举行开工典礼,并正式移交生产。全厂职工满怀喜悦的心情,投入到生产的战斗中。


1956年10月15日,一汽举行开工典礼

一汽落成,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建筑面积38.2万平方米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全国支援和苏联的帮助下,一汽的建设者们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建成了一座能够在流水线上进行大量生产的汽车制造厂。一汽的建成投产,为我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支撑他们的正是那种为建设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透过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见证物,我们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稀看到了那风华正茂的青春、昂扬向上的身影、艰苦而快乐的时光……鉴往知来,这种精神和使命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撰文/熊伟

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中国汽车工业史》编委会.中国汽车工业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7

[2]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宣传部.一汽记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

[3]郑明武.汽车摇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工建设[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12

[4]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建厂的施工管理经验[M].北京:建筑工程出版社,1956

[5]张柏春.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概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4.7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