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博类新馆辈出,如何与老馆“错位发展”?

微信图片_20220802163045.jpg

“十四五”期间,上海优化城市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全方位营造城市人文气息,将建成一批市、区两级重大文化设施项目,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等赫然在列。从名称可见,新馆致力于把文化的荣光洒向新的版图,并映照着老馆悠久的历史。

那么,新馆要承载什么样的基因,要凸显什么样的时代符号?今天,记者来到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与馆长、设计师对话。

能够走进童心的新建筑

微信图片_20220802163033.jpg

7月19日,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长风馆)开馆迎客。在此后半个月里,这座绿意之中的“透明盒子”令家长们趋之若鹜。据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党支部书记卢秋勤介绍,开馆之日起至7月底,每天释放600个预约名额——按照50%限流原则,读者分时段经预约并核验相应健康信息有序入场。鉴于平均到馆率约82%,馆方从昨天起增加18%的名额,后续将结合防疫情势,把指标提升为75%乃至更高。馆方表示,目前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保证阅读空间的舒适度,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众所周知,阅读对孩子而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在互联网这个处处充满诱惑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们放下游戏、电视,主动走进图书馆阅读呢?或许营造一个舒适、趣味、自由的阅读空间就够了!

微信图片_20220802163103.jpg

长风馆北邻长风公园,南望苏州河畔,从空中俯瞰,微微起拱的建筑犹如一拱虹桥,融于城市绿地之中。在空间布局方面,长风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莫奈的《桥》,每一层的空间设置都与少年儿童的年龄相仿,一楼是公共服务区域,二楼服务0-6岁儿童,三楼服务6-12岁(小学年龄段)儿童,4楼服务青少年等群体,逐层上升,寓示着少年儿童从幼年走向成年,从大地走向天空。步入长风馆室内,宛如进入了一座阅读“森林”。馆内分布着大小不同、高低起伏的圆形书架,一棵高大的“智慧树”与中庭、螺旋楼梯联通,一本本整齐排列的书籍向上延伸入开放式穹顶,展现枝繁叶茂的阅读生命力。

从细节看设计,长风馆整体色调以绿、白为主,鲜见大面积出挑的色彩,凸显出书本的环境场,有趣而低调。同时,考虑到低龄读者必然会有亲子阅读和交流的需要,空间间隔大,空间设计得当使得交流的声音感觉消散了很多,座位也大多是自由度更大的形态,减少了课桌式的阅读座位。

这些巧思都是在无数次多方碰撞中交融的结果。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三院总建筑师助理,少年儿童图书馆设计总负责人、主创建筑师严赉赟介绍,2017年左右进行方案深化设计师,邀请幼儿园、教育学者、心理学家座谈,出意见、给建议,经过设计师的打磨、消化,形成了可行性方案。

演绎第三代图书馆的新定位

微信图片_20220802163058.jpg

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目前以“一馆两址”(南西馆、长风馆)模式运行,相较于长风馆近1.6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建于1941年的南西馆格外袖珍,确是上海文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几代人成长的阅读记忆,名副其实的“不老书房”,未来继续承担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卢秋勤表示,南西馆将更专注于发展研究、指导的功能,长风馆侧重于阅读体验、学校课外活动、文体融合等。

微信图片_20220802163203.jpg

由此可见,随着数字时代的革命,图书馆不再专为书籍而建。严赉赟提出了“第三代图书馆”的概念。第一代图书馆主要是“藏”,第二代是“藏+阅”,第三代突出互动这一关键词,包含着阅读的舒适性、读者的参与感。

进一步来讲,图书馆从收藏信息、加工信息、流通信息到保存信息,原来都是以书为主体的;在以数据为基础的价值链中,每一个节点都是能够产生价值的。简言之,第三代图书馆迎合着阅读生态的整体变化。

诸如此类的例子有很多,上海图书馆东馆的功能定位也全面升级,被打造成全媒体时代的智慧复合型图书馆,侧重提供面向大众的多元化、主题化、体验型服务,打造新一代阅读文化交流中心。位于淮海西路的本馆将逐步改造调整,进一步加强面向机构和读者的专业化、知识化、研究型服务,转型为服务专业研究的学术交流中心。


  作者:史博臻

  编辑:朱伟

责任编辑:张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