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农业助力大连庄河海鲜“游”向全国

生蚝、花蛤、蛏子、扇贝、海螺、鲍鱼、黄蚬子、白蚬子……近日,在辽宁大连庄河的海产品加工车间里,一批批刚出海的产品正被工人马不停蹄地清洗、分拣、打包,通过冷链运往全国27个城市的300多家盒马门店。众多海产品中,最先向全国运输探路的是“生蚝”。5月31日,全国首家“海上盒马村”在大连庄河立牌。从4月初开始,盒马以订单农业方式,从庄河市下订单,每天4万斤生蚝的订单量,为养殖户及时缓解压力,帮助当地海产品品牌化成长。这些产自水产养殖黄金纬度——北纬39度的生蚝正“游向”全国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育种“破限”

三倍体品种解决“蚝荒季”

消费者对“肉肥体壮”的生蚝情有独钟,这些生蚝是如何养殖培育的呢?

据了解,每年5月到10月是通常意义上的“蚝荒季”,由于我国很多地区的生蚝是雌雄同体(二倍体),每年这个时间段生蚝都处在产卵期,这时候较瘦,市场效益不佳。想要解决这一问题,育苗则是关键。

“在育苗环节上,我们联合全国34所大学和16家科研院所,成立海洋研究院,共同在苗种的优良选育上下功夫。”大连玉洋集团董事长、“海上盒马村”负责人于志洋介绍,“海上盒马村”建立了系统的研发队伍和育苗机制。现在的三倍体品种生蚝是使用四倍体和二倍体的生蚝杂交培育出来的,属于雄性,不具备繁殖功能,只能一直生长,个头大、生长快,可比二倍体增产30%—100%,打破了以往的季节常规。“我们下一步也将在海参、扇贝、海螺种苗的研发上下大功夫,和全国的水产院校合作,培育出更好的一代苗种。”于志洋说。

除了育种,北纬39度的地理位置,也为生蚝“肉肥体壮”创造了条件。据介绍,北纬39度海域相比其他海域温度、盐度都更低,比如其他海域盐度在30%左右,这里盐度在26%—28%之间,是生蚝养殖的极佳“舒适区”。生蚝贝类养殖时间达到18个月后,肉质口感特别好。

7月27日,在捕捞船上,工作人员打开一吊生蚝养殖笼,随便拿出一只生蚝重量都超过半斤,撬开一只生蚝,肉质肥美、鲜嫩饱满。玉洋集团副总经理王迎春边吃生蚝边介绍说:“在海上吃生蚝,是不需要像饭店里那样蘸着柠檬、芥末食用的,生蚝本身就很新鲜。”

物流“抢鲜”

今天在海里 明天到锅里

刚刚出海的海产品新鲜度不言而喻,但在盛夏时节,海鲜要被运往全国各地并不容易。比如生蚝,生长温度约为20摄氏度,一旦出海,就要面临30多摄氏度的高温,运到数千公里外,怎么保证鲜活?

上海惠号供应链公司负责人余凯峰介绍,3个月内,“海上盒马村”专门在全国建了18个销地仓,在这些“保鲜中转站”有多种冷鲜、冷藏设备,还可以做二次分拣、加工,把状态不佳的海鲜清除出去,最后经由18个销地仓就近进入盒马门店。

为了“抢鲜”,物流环节里,海、陆、空齐上阵。海上捕捞时段多集中于夜里10点至凌晨2点,为初次分拣和运输空出黄金期。陆运时则先将海鲜装进0摄氏度恒温箱,生蚝等贝类产品可以进入休眠期,保障鲜度不受损失。0摄氏度到4摄氏度的全程冷链车也为生蚝运输加一层保险,车内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可以实时掌握温度变化。成都、重庆、昆明、贵阳、广州、深圳等城市,则全部采用空运。“海鲜从大连出海之后,到达近地,当天就可以进入盒马店;超过1000公里的远途,可以做到次日达,基本上能实现生蚝‘今天在海里,明天到锅里’。”余凯峰说。

订单“保险”

稳定供应关系 助力乡村振兴

质优量大的海产品加上速度飞快的运输链,为消费者带来美味的同时也为当地养殖户带来收益,推动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助力乡村振兴。

“盒马村”是指根据盒马订单,产销之间形成稳定的供应关系,推动农产品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改造,发展数字农业的村庄。盒马水产采购经理邹威邦表示,“海上盒马村”建成后,众多海产品开始出海远行。截至目前,出自于“海上盒马村”的8种海产品,平均每天供应盒马全国门店接近7万斤。未来,双方合作能更稳健、长期,更多品类海产品可直达全国盒马门店,希望通过与上游企业合作,优化供应链,减少中间环节,带动当地的产品形成品牌化。

于志洋在谈到订单农业时说:“盒马保证每天至少下4万斤订单,不但打通了销售通道,而且有盒马给的农业订单,我们养生蚝更放心,不愁销路了。”

据介绍,目前,“海上盒马村”上下游产业链共惠及2000多养殖户,户均1年增收10万元。依生蚝而生的“砍工”,也在“海上盒马村”的订单农业下,解决了“砍完上顿没下顿”的难题,保障了每个月4000元—6000元的收入。

此外,在保障海产品质量安全上,每一个端上消费者餐桌的产品都要经过层层检验把关。余凯峰说:“每天晚上货物到达上海后,我们会进行每一批次的日检,检测报告出得快。针对玉洋集团的这片海域,我们也会出国检的CMA报告,每三个月做一次。以生蚝为例,玉洋集团收生蚝时,首先就要检查生蚝的肥度;其次,生蚝在运输到每个销地仓时会进行检测,这批次某个卫生指标等项目就检测出来了,能够保障产品上架前的绝对安全。”

文|摄 本报实习记者 闫 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