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黄文秀让我明白,不是站在光里才算英雄

    通过演绎黄文秀,杨蓉自己也获得了成长,那是她为角色添上属于自己的色彩时得到的感悟,“去百坭村感受她的一天和她的工作强度,心中充满了对她的敬畏和喜欢,她让我明白——不是只有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最平凡的日子也需要伟大的灵魂去守护。”

    ■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钟玲

    “昨晚看完《大山的女儿》最后一集,爆哭之后,一个人坐在椅子上,脑子里空空的……”

    7月15日,以“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为原型,讲述她返乡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用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在央视收官后,一直在同步追剧的杨蓉在微博写下了500多字的感言,字字真情、句句肺腑,那其中,有她接下黄文秀这个角色时的忐忑,有塑造人物过程的艰辛,也有剧集播出后得到赞许反馈的所想所思。

    这是杨蓉在踏入演艺圈20年多后,首次尝试演绎一位“时代楷模”,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专访时,她的言语之间仍流露着与收官感言相似的表达。似乎,杨蓉还没有从那个“大山”中走出来。《大山的女儿》,让她第一次看自己的作品也会落泪,而与黄文秀的人生短暂相逢的经历,让她尝试了一次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艺术之旅。

    “饰演黄文秀,最难的是如何成为她”

    《少年天子》里娇媚明艳、明朗狡黠的佟腊月;《陆贞传奇》里美艳与狠辣并存的萧唤云;《当家主母》里才貌双全、睿智清醒的曾宝琴……从艺多年,杨蓉曾经饰演过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大多是性格各异的古装美女,不是倾城便是倾国,这让人很难将她与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联系起来。

    但在《大山的女儿》中,当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红色马甲、梳着高马尾、不染铅华的杨蓉一出场,那种无法将她们的形象合二为一的疑虑便转瞬即逝,让人们忘却了剧外的杨蓉,只记住了剧中的黄文秀。那个爱笑的、感性的女孩儿,那个从前在各种新闻报道、艺术作品中呈现过音容笑貌的大山的女儿,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仿佛更真实可爱、更饱满立体了。

    而接下这个角色的初衷,杨蓉说,是黄文秀的魅力让她无法拒绝。“她那种牺牲小我选择大我的精神,令我十分敬佩,所以如果有机会通过出演电视剧,感受她的生活、处事态度,对我来说是一种殊荣,另外,还可以将她的精神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决定演绎“黄文秀”,杨蓉在感到“何其有幸”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黄文秀的故事,电影、话剧、歌舞剧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有过成功地塑造,珠玉在前,我如何有新的突破?同为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大山的女儿,但我离开家乡多年,我能否还原纯粹的乡音乡韵?这都是电视剧开拍前我对自己的疑问。”

    诠释角色要承受的压力,变成了动力,成为“黄文秀”,也变成了杨蓉在演绎这个角色时一直秉承的信念,“对我来说,最难的不是怎么演好她,而是如何努力让自己能成为她。黄文秀的事迹是真实的,不需要‘演’。我就是个介质,需要做的就是想她所想、行她所为。”

    “我不仅要做到形似,还要做到神似”

    成为“黄文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杨蓉将这个过程,称作是“追随黄文秀的脚步,也从新手到熟路走了一回”。

    开拍前,杨蓉阅览了很多关于黄文秀的文献、报道和纪录片,还提前学习了当地的方言,希望从口音开始就将自己代入角色。之后,杨蓉提前到了百坭村,去黄文秀生活过的地方,一步一步地走黄文秀曾经走过的路。

    拜访黄文秀的父亲、家人、同事、村民,去了解更真实的黄文秀;在拍摄《大山的女儿》的三个月内,杨蓉要求自己一直说广西普通话;杨蓉尝试做了很多农活,养猪、养鸭、养蜂,学过种枇杷、种砂糖橘,以及修椅子、修路、刨地……

    杨蓉还有意识地模仿黄文秀的仪态,“我不仅要做到形似,更重要的是做到神似,我在看纪录片时发现,黄文秀其实不是一个时刻都在意自己仪态的女孩儿,很多时候她在站立时双脚都不是并拢状态,所以我在演绎她时也保持这一特点,刻意没有将她塑造成一个坐姿和站姿都很淑女的形象。”

    身临其境地走进黄文秀的生活,只是杨蓉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之一,如何尽己所能地去理解黄文秀的精神世界,才是杨蓉觉得最重要的事。

    “在我驻村满一年的那天,我的汽车仪表盘里程数正好增加了25000公里,我简单地发了一个朋友圈:我心中的长征,驻村一周年愉快。”

    ……

    这是黄文秀曾在自己的驻村日记里写下的一段文字。从“新手”到“熟路”,黄文秀在百坭村所经历的点点滴滴,都被她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了下来。而在拍摄期间,收录了她的驻村日记和亲友回忆的《黄文秀扶贫日记》,一直被杨蓉放在床头,每天翻看,成为杨蓉的必修课。“对我来说,只有真切地感受她,明白了她的所想所悟,才能把她的奋斗精神和她的每一个抉择与坚持真实地演绎出来。黄文秀的日记能让我最大程度地代入角色,更好地诠释她。”

    书中记载着的黄文秀的心路,就这样成为一个桥梁,联结起两个曾经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的陌生人。

    渐渐地,黄文秀不再是那个与杨蓉距离遥远的“传说中的英雄”。在杨蓉眼中,“黄文秀也有当下年轻人的喜怒哀乐,在驻村脱贫的工作中也经历过很多困难阻力,她并不是全能的、无敌的,她就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孩子。”

    站在黄文秀的角度,走进黄文秀的心灵宫殿,杨蓉从心底把自己当成了黄文秀:她会因为觉得对家人的照顾不够而感到内疚;会因为想帮助村民家过上富裕的日子却被误解,而感到委屈,甚至落泪。她也学会了黄文秀的自愈,“无论之前有多难过,可是第二天,穿上第一书记的红马甲,带上笑容,我就可以信心满满继续前行。”

    于是,人们看到了如今《大山的女儿》中的黄文秀,那是杨蓉从外表到灵魂全身心融入角色的成果——

    以倒叙开启的人生,从返乡扶贫到意外离开,黄文秀短暂的韶华时光,再一次真实地呈现在荧幕上; 30集的故事,那令人惋惜的生命倒计时,也让人们感受到黄文秀炽热的灵魂里耀眼的光芒。

    剧中的黄文秀,感染了许多观众,也包括杨蓉自己。

    “《大山的女儿》值得!黄文秀值得!”

    雨夜,山洪,车祸……随着荧屏中黄文秀的生命画上休止符,《大山的女儿》首轮播出也在许多观众的热泪交织中收官,但有关这部剧的讨论热度却一直在攀升。7月30日,央视又开启了第二轮复播。这让杨蓉感到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这部剧,我想说,《大山的女儿》值得!黄文秀值得!”

    沉浸在黄文秀的生命历程,也让希望尝试不同类型角色的杨蓉,心灵得到了滋养。

    记忆里,拍摄期间发生的一些小事杨蓉一直记忆犹新,“剧组开机后,片场周围会总是出现一些村民,他们不是在看演员杨蓉,而是在看第一书记黄文秀的扮演者。有很多人,专门开几个小时车跑过来,只是想看看这个第一书记扮得像不像。”

    剧中一些干农活的群演,是从当地找来的村民,每一次杨蓉与他们擦肩而过,他们都会很高兴地和她打招呼,“黄书记,来我家吃饭呀。”

    他们给予黄文秀的热情,让杨蓉深受触动,“虽然黄文秀离开了,但是当地的人民没有忘记她,那片土地也没有忘记她。”

    3个月的拍摄时间,杨蓉对黄文秀了解得越多,对黄文秀的钦佩也与日俱增,她也更懂得和黄文秀做出相同选择的那个群体,“黄文秀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有许多像黄文秀这样的第一书记,他们都在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地建设着美丽乡村,努力地发光发热。”

    ……

    “杨蓉,你演得好棒!”

    “杨蓉,你饰演的第一书记,总是轻易就能让人泪目!”

    ……

    在杨蓉的微博里,网友们用留言激烈地表达着他们对这一角色的喜爱,以及对杨蓉演技的称赞。

    “世界”仿佛异常喧嚣,杨蓉却一如从前般淡然。比起自己的演绎有没有不负期待,杨蓉更在意的却是有没有把黄文秀的精神力量更好地传递出去。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杨蓉,说自己只是想踏踏实实做一名演员,“我所做的就是努力在角色身上找到让观众可以共情的点,去梳理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逻辑……至于演完之后,怎么剪,怎么呈现,效果怎么样,就交给观众去评判。”

    对杨蓉而言,《大山的女儿》带给她的馈赠早已足够,通过演绎黄文秀,她也获得了成长,那是她为角色添上属于自己的色彩时得到的感悟,“去百坭村感受黄文秀的一天和她的工作强度,心中充满了对她的敬畏和喜欢,她让我明白——不是只有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最平凡的日子也需要伟大的灵魂去守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