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跨界院士团”纵论大健康前沿发展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8月5日讯(记者王春岚 邹婵娟 黎清)8月5日,2022年世界大健康院士论坛在武汉以全程线上形式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医学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肝胆外科教授陈孝平为论坛致辞时表示,作为世界大健康博览会的重要论坛之一,世界大健康院士论坛已是连续第四年举办,希望通过中外专家的睿智之言、务实之策,汇聚成建设健康中国的强大科技力量,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论坛首次组建了“跨界院士团”,邀请到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肿瘤学教授大卫·科尔,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朝辉,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中国科学院院士顾东风等医学、数学、生物等多领域院士专家,围绕医学发展与改革、大健康产业、健康管理、促进数学在健康领域的应用、生物医药等开展医疗前沿多学科技术的交流,分享全球医疗科技先进成果,纵论科学发展与世界大健康的紧密关系。

【亮眼】

“湖北造”创新成果国际领先

本次论坛以“健康智汇向未来”为主题,院士们从不同层面对当下的相关热点问题、理论研究、前沿技术等进行分享,其中,两项“湖北造”的创新成果令人瞩目。

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首位,急需提高对肺部疾病的检测技术水平,精准筛查肺部疾病。但常规的肺部影像学检测手段显示效果比较模糊;磁共振成像技术也只能显示模糊的“黑洞”。

叶朝辉院士。

“临床磁共振成像信号主要来源于人体中水质子的信号,但肺部是空腔组织,水含量很少。能否换个思路,通过气体来实现成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叶朝辉介绍,团队按新思路研发出医用氙气体发生器,可将磁共振信号增强70000倍,通过肺部快速成像技术令影像显示更清晰。现在,患者接受检查时,只需吸入特制的氙气体,屏气3—5秒钟,磁共振影像结果就能清晰显示肺部从吸气到充盈,逐渐变亮的全过程,可帮助判断肺部结构的健康状况。

叶朝辉院士表示,目前,该项科技成果全球领先,“临床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装备”已经获得全球首家进入临床的医疗器械的注册。

邓子新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药学院院长邓子新则分享了该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和探索。通过人工设计,引入微生物来参与合成药物及大健康产品,不仅简化过程、降低成本,且更环保。2018年,邓子新院士团队创造性采用微生物发酵的方式参与维生素E的合成,迅速颠覆传统产业,改变了此前维生素E全化学合成、技术被国外垄断多年的状况。

“今后,合成生物技术将使新药设计如摆拼图,只要有一个化合物结构,用不同的基因、蛋白,就可在细胞中衍生出各种不同的化合物,各类衍生药就能成批涌现。”邓子新院士展望认为,合成生物学在大健康领域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可颠覆传统工艺、打破现有垄断,驱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聚焦】

关注“个性化”,令诊疗更精准

阿龙·切哈诺沃院士。

青霉素的发现,在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一刀切”的治疗模式已被更精准化、靶向化、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医学所取代。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阿龙·切哈诺沃院士介绍了这一现代治疗模式的发展史。他认为,随着个性化医学的发展,人们能得到最精准的治疗,有望战胜更多疾病,人均寿命进一步延长,最多可以活到120岁。

大卫·科尔教授。

英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肿瘤学教授大卫·科尔介绍了所在团队的研究:使用人工智能和数字病理学,为患者设计出“数字生物标志物”,根据不同曲线来预测癌症复发可能性,量身定制治疗方案;还可通过人工智能与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开发出基因测试方法来识别高危患者,为肿瘤患者制定更适合的化疗方案,可以减少疼痛及毒副作用,减轻卫生服务系统的负担。

顾东风院士。

不过,中国科学院院士、预防心脏病学与流行病学家顾东风也提醒,需尽快转变“重医轻防”的老观念,多从预防入手来减少疾病的发生。

【建言】

“跨界”培养人才,先学对方“语言”

本次论坛的亮点之一来自首次组建的“跨界院士团”,除邀请医学、生物等领域院士外,本次论坛还特邀了数学领域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

袁亚湘院士。

袁亚湘院士认为,健康领域的很多工作都与数学相关,小到个人体检数据分析、预测身体状况,大到医院安排医生护士值班、管理和调配药物库存,以及医学大数据的应用、重大疾病人工智能辅助诊疗、医学影像探索、大数据建模等,数学的身影无处不在。

“推动数学和健康界的交叉合作,首先需要互相学会对方的语言,进行充分的沟通。”袁亚湘院士分析,数学家喜欢用抽象符号,医学家常常讲到专业术语,只有了解对方的基础知识和需求,才能更好开展交叉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强化交叉合作,要从人才培养方面就开始重视。袁亚湘院士建议,培养数学家时,不能单纯只追求数学方面的造诣,还要在课程设置时能广开兴趣,让数学家多了解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其他领域科学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也要加强对数学的训练,让数学技巧、知识和方法助推学科发展。

袁亚湘院士还为数学界及健康界专家们鼓劲:“现在正是做科研的好时代,要珍惜机遇、加强交叉合作,促进数学成果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