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游暑期升温 游与学相得益彰

近期,随着疫情形势好转以及暑期旅游旺季的来临,国内旅游市场出现复苏迹象。暑期旅游市场上,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的方式走出校园拓展视野的研学游等旅游形态备受追捧。推动研学游良性发展的关键在于平衡“游”“学”“研”的关系。本篇选取黑龙江、陕西、山东、吉林的优秀研学游路线产品,介绍研学机构如何在研学游产品升级上发力,通过精心设计路线、加强研学课程开发、完善研学基地建设等,让旅行体验与学科知识、兴趣培养、延展思考、动手实践等有机结合。


用双脚丈量壮美兴安

张建友


7月30日,由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教育局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教育体育局联合组织的“同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圆满落幕。5天时间里,来自鄂伦春旗大杨树镇的400多名小学生在布苏里军事基地、飞龙航校、加格达奇区民俗博物馆等地参加了VR体验、激光打靶、烙画等20多项研学活动。


▲ 研学游的学生们在飞龙航校进行飞行知识培训(关卫宏 摄)


该主题研学活动是大兴安岭地区开展研学活动的一个缩影。大兴安岭地区于2014年成立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综合实践学校,承担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生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任务。该校校长高莉表示,研学旅行不能走马观花,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一路上真正有“研”又有“学”,力求在亲身实践中探索课本中没有的知识。


大兴安岭地区旅游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关卫宏表示,实践学校与地区各大景区进行无缝对接,在景区内开展各种独具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使参与活动的学生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境界,有效提升了其综合素质,得到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好评。


据了解,实践学校深挖大兴安岭研学资源优势和内涵,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设计推出了森林工坊、艺“树”创意、航模等创意课程,以及抗疫德育、党史微课、环保等主题活动领域课程,通过“VR+教育”的形式,结合3D建模、动画等多种技术手段进行研学课程开发,制作了五六火灾纪念馆、南瓮河湿地、漠河北极村、拓跋鲜卑历史文化园等16门线上研学课程,开发了生存体验、素质拓展、劳动锻炼、兴趣培养七大类35门互联网互动在线课程,让学生在研学游中锻炼成长。


2019年8月,广东省揭阳市的50名中学生来到漠河,参加“莘莘潮汕学子,畅游醉美兴安”研学实践活动。学生们参与了漠河北极村文化探究、深度边境研学课程、航空科普研学课程、百泉谷岩画探秘、鲜卑文化溯源等系列研学课程,了解了南北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差异,感悟家国情怀,有力推动学生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大兴安岭地区在繁荣研学游市场上进行顶层设计,发布《“旅游+教育”融合发展推进方案》和《关于开展大兴安岭地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推荐工作的通知》,逐步建立起一套管理规范、责任明确、安全保障到位的研学实践活动工作机制,推动研学游走上大发展快发展的轨道。


大兴安岭地区开展研学游因质量高、项目接地气、实用性强而得到学生家长的一致认可。大庆市学生家长刘女士说,通过参加大兴安岭研学游,她家孩子过去内向、任性、做事拖拉等问题大为改观,研学游为孩子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获,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为了推动大兴安岭地区研学游发展,地区创建了研学游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研学游学生家长评价机制、社会调查问卷机制等十大机制,赢得了广大家长的高度赞誉。在研学游推介机制作用下,实践学校和各大景区在地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的带领下,到广东、浙江、江苏、北京等地,向1700余家旅游及教育机构推介大兴安岭研学实践教育营地,扩大了大兴安岭地区的研学游影响力。


虽然大兴安岭地区在研学游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服务需要提升、内容需要丰富、品牌影响不够大、教师队伍有待加强等各种问题。为此,关卫宏表示,地区将充分发挥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功能,以营地为中心,积极提升营地内涵,推出更多高质量的研学游产品,让学生受益、让社会受益,让大兴安岭研学游结出更多硕果。


文物赋能,让研学鲜活、充实起来

秦 毅 陈杭钰


近日,“千宫千鼓之乐——宫廷之音·千宫回响”活动在陕西西安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梨园拉开帷幕,非遗传承人和西安长安区第三小学的学生共同演奏了何家营鼓乐,高扬、奔放、浑厚的音乐飘扬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内,学生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唐代“交响乐”的魅力。


7月24日,由陕西省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西安市文物局联合主办的“品读长安 研学赋能”西安市研学旅行推广活动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举办。活动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4家单位围绕人文、历史、工业、生态、自然等方面的研学内容进行了推介,推出的研学课程和研学活动进一步完善了研学旅游产品供给体系,促进了研学与人文、历史、工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


前不久,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教育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通知》,要求将博物馆资源与教育资源充分融合,使博物馆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不断用优秀的民族文化、璀璨的文明、奋进的精神,培养和激励广大中小学生,提升中小学利用博物馆的学习效果。西安市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先天优势,加快博物馆品质建设,加速文博与文旅融合步伐。


▲ 小朋友们在大明宫展示乐舞之美(秦 毅 摄)


“老师,我发现了古人用的钱!”“老师,我发现了玉器!”“老师,我的唐三彩来通杯修复好了!”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内,只见一群孩子拿着手铲,发掘高仿文物,拼接碎片、细心打磨,化身“小小考古专家”,沉浸式体验考古学家的日常生活。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考古探索中心作为西安唯一一家考古主题探索体验馆,以考古研学为核心,将“游”和“学”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背景,采用多学科融合的方式,研发“考古达人”“文物保护家”“大唐工匠”“未来遣唐使”四大主题系列课程,深层次、多角度地诠释大明宫遗址文化及唐文化精神。


此外,通过参与“文华昭昭·探寻唐宫”主题活动,孩子们化身“唐代公务员”,了解发生在大明宫内的事件。“今天的课程真有意思、有趣,让我们穿越唐朝,增加了对大明宫和大唐文化的了解。”一名学生这样说。


西安市羊文化博物馆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启动后,前来参观的学生既可以通过老师在博物馆中的教学,体会羊文化与中华民族文化伦理道德融合的魅力,又能够在饮食中体验膳食文化,了解膳食文化背后的故事。


西安自然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发了各具特色的研学课程,孩子们既可以体验感受历史文物的古韵古香,又能够感受自然魅力,切身体会文化科技以及自然的趣味。研学期间,学生们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培养了独立能力与创造精神。


西安丰厚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为开展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基础。据悉,西安市文物系统梳理了全市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研学资源,推出了20余家博物馆的60余项适合中小学生特点需求的展览课程和研学活动,各博物馆将通过科普讲座、小小讲解员、文物考古和修复师、亲子体验互动教育等多种形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积极探索形成西安博物馆研学示范项目。


研学旅游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

孙丛丛


7月29日晚,山东博物馆迎来了30名学龄前小朋友,他们在这里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亲亲山东龙”系列科普研学。孩子们以“任务+沉浸”的方式与“恐龙博士”进行时空对话,并夜宿帐篷感受“博物馆奇妙夜”。


▲ 夜探恐龙展(山东博物馆供图)


在“山东龙——穿越白垩纪”展厅,小朋友们观看着这些巨大的史前怪兽,兴奋地叫着各种恐龙的名字。在诸城暴龙的骨骼化石前,山东博物馆讲解员高嘉耐心地和小朋友们互动。


“这只恐龙在行走的时候是两足行走还是四足行走?”


“两足!”


“非常棒!那另外两只小短手在干什么呢?大家看一下,这两只小短手只有1米左右的长度,有作用吗?”


“有!”


“当它遇到一些猎物的时候呢,就可以辅助进食……”


通过实地探展和讲解员的生动讲解,孩子们记下了恐龙家族中多个类群成员的形态特征、发现地,也产生了继续“探秘”的兴趣。据介绍,“山东龙——穿越白垩纪”展以山东白垩纪恐龙为主角,共展出标本模型约160件,展出山东从最早到最新发现的13种恐龙种类。同时,展览综合运用裸眼3D、VR、科学绘画、实景小模型等手段,描摹白垩纪山东恐龙的生命图景,解读它们的身体结构、习性、演化等,十分吸引小朋友们的目光。


走出展厅,孩子们在讲解员带领下玩起“认蛋归亲”小游戏,根据在展馆里了解到的恐龙知识,他们画漫画、画思维导图,根据恐龙蛋寻找恐龙妈妈。“我感觉是棘鼻青岛龙!”“是巨型诸城暴龙!”……经过一场头脑风暴后,孩子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并阐释了各自的理由,也让学以致用的种子在心中发芽。


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还分享了“山东龙与我的故事”,观看了有关恐龙的电影,DIY恐龙装束,并在展厅搭起帐篷与喜爱的恐龙共眠。对于此行的收获,孩子们也提供了各不相同的答案,有的说和恐龙同住锻炼了勇气,有的认为DIY装备非常有趣,也有孩子说通过看展、听讲增长了知识。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及“双减”政策影响下,孩子们暑假去哪里玩、怎么玩,是摆在家长、学校、研学机构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据了解,山东博物馆的教育团队推出“亲亲山东龙”科普体验活动,就是围绕“研在博物馆、学在科考室、伴在化石边”进行的精心设计,旨在通过沉浸式探索,让博物馆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二课堂”,实现“游”与“学”更好地结合。


家住济南槐荫区的学生家长朱建军表示,相较于单纯地观光赏景,自己更青睐一些重过程、有内涵、可实操的研学活动,可以在课堂学习之外,培养孩子探索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与人合作的能力。


近年来,山东精心开发研学课程、设计研学旅游线路,不断升级研学旅游产品体系。比如,围绕历史文化和乡村体验,推出7053次公益“慢火车”研学游,串联鲁中山区15个古村落、6个特色小镇,连接济、淄、泰三地自然人文资源;为挖掘黄河生态旅游新亮点,山东发布了“登泰山、游黄河”踏寻孔子足迹等12个场景主题突出、课程特色鲜明的“黄河自然课堂”,这些产品、线路都通过实地参观、导师讲解、亲身体悟、动手实践等形式,鼓励大中小学生“在游中学、在学中思”。


相关专家建议,有关部门须从给予政策优惠、加大人才储备、健全组织实施和管理体系等方面为研学旅游提供更多保障,让研学旅游活动更加规范、有序,从而使“行走的课堂”真正成为推动学生增进知识、培养兴趣、延展思考的新空间。


研学长见识 行走即读书

费 菲


长白山天池为什么只有出水口?朝鲜族辣白菜怎么制作?如何体验国家级非遗拓片技艺?……正值暑期,吉林省研学旅行进入旺季。


位于长春市的慢山里营地综合体以“自然的守护者”为理念,研发包括“劳动教育”“冰雪体育”“非遗文化”在内的八大主题、200余项研学课程,深受家长和孩子的欢迎。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插秧、除草、收割,了解农业知识,体会劳动的乐趣;抽冰猴、骑趣味自行车,感受冰雪的魅力;体验泥塑、剪纸,接受文化熏陶,领悟传承的意义。


“这里没有枯燥的学习和父母的说教,只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课程,有和同学老师在一起活动时的欢声笑语。”前不久,来自双辽市第一小学的李安安参加了慢山里营地综合体的研学之旅。研学活动中,给李安安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丛林穿越,穿着防护装备走在圆木上,他的腿直打哆嗦,在老师和同学的鼓励下,他战胜了恐惧,勇敢穿越过去。课程结束后,李安安的妈妈感慨地说:“在这次的研学课程里,孩子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不仅收获了关爱、鼓励和友谊,还收获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和理解。我们明显感到,孩子回来后更加积极、向上、自信了。”


研学游是行走的课堂,学生们走出课本,感受外面的世界。日前,吉林省成立研学旅行协会,该协会对吉林省研学课程开发、景区转型、基地升级、人才培养及研学市场规范都将起到促进作用,为构建学校与基地间的合作提供平台。


刚放暑假,长春市宽城区育红小学的9名红领巾小小志愿者就在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李红梅的带领下,走进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重温历史、研学实践。通过实地参观、互动体验、拓展训练等体验方式,学生在趣味中加深对城市文化的了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长春市第三十中学校长张晶认为,通过研究性的任务清单,孩子们可以在研学过程中学习、探讨、体验,结识更多朋友,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熟悉更多学习方法,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提升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长春市文庙博物馆依托优势资源推出多个研学游课程,学员通过换学服、正衣冠、参观“科举专题展览”,了解科举制度发展的历程及其历史影响;通过学习投壶的历史发展并亲自体验投壶趣味,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通过体验拓片技艺,感受延续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春市文庙博物馆运用专业的研学方法和丰富的研学资源,引导学生将研学旅行所学知识外化于行、内蕴于心。


▲ 体验拓片技艺研学课程(长春市文庙博物馆供图)


吉林省环球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研学部经理徐娜表示,暑期研学游应将冰雪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等研学资源深度整合,充分挖掘研学深度,丰富研学课程内容,提供不同维度的体验。在设计课程的同时,做到学中有研、学研结合、激思导学,促进校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产业处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吉林将全面拓展研学旅行产业和发展空间,重构研学旅行体系,丰富研学旅行概念,进一步上升研学旅行梯度,逐渐形成全口径研学旅行体系,积极挖掘科技内涵,延伸文化内涵;盘活资源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学基地,开发一批精品课程,培养一批人才;坚持传统新兴并举,创新资源整合新思路,发挥产业优势及引领作用、市场导向作用、协会作用,支持相关主体对研学旅行产品和线路的开发。


2022年8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研学游暑期升温 游与学相得益彰》

↓ ↓ ↓ ↓ ↓ ↓ ↓ ↓ ↓


责编:张海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