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岁时记 | 暑未消,秋已至

“秋风吹雨过南楼,

一夜新凉是立秋。”
比数日雨,
少解暑意,
今日,迎来立秋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
“立秋,七月节……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揫敛意为聚集、收敛。
立秋有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降;
三候寒蝉鸣。

立秋时节,初有凉风,
甚至会提前感知到丝丝凉意。
《清嘉录》里收有谚语:
“预先十日作秋天。”
虽然秋凉会早到,
但并不会短时间退去暑热,
立秋时节仍在“三伏天”里,
民间以“秋老虎”来形容这种燥热。

明·唐寅《虚阁晚凉图》四川博物院

立秋时节,
雨天行将结束,

凉风渐来,
这段时间,高高的梧桐树开始落叶了。
南宋诗人刘翰说,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意思是秋来无声,无处可寻,
只是屋前台阶上落满大片、泛黄的梧桐树叶,
像是一夜之间匆匆掉下的。
可谓来不及告别,夏日已去;
来不及相拥,秋天已至。

人们自古很重视立秋节气。
在周代,周天子率三公六卿诸侯大夫迎秋;
唐代每逢立秋日要祭祀五帝;
南宋的立秋这日时辰一到,
太史官会在宫中高声奏报,
百官额手相庆,齐呼秋来……

清代张焘《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提到: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
人们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
可清除暑气,预防秋燥。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争买,皆剪成花样戴之”。
楸与秋同音,
宋时的人们便赋予“戴楸叶”以迎接秋天到来的涵义。

秋风渐起,秋凉渐近,
为了抵御即将到来的秋寒,
这一天家家都要炖肉炖鸡,
补偿夏天的消耗,
谓之“贴秋膘”。
贴秋膘,行秋补,
至今仍是苦夏后、秋收时,
众人乐此不疲的养生之道。
古时农人农忙一夏,竭神费力,
待到立秋备佳肴,方得补养。
于今而言,
天朗气清,食欲见长,
人们以节之名,
得美食之喜,解身心之疲。
然秋日食补仍须谨记,
少辛多酸,适度为宜。

“立了秋,挂锄钩,消消闲,等秋收”。
立秋以后,
我国中部地区早稻就可以收割了,
北方地区也有“立秋果,处暑桃”的说法,
在山东、上海等地“立秋十日吃早谷”,
安徽等地则是“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
此时各种春播、夏播作物开始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立秋还是许多作物播种的好时机。
“立秋栽晚谷”,
晚稻可以移栽到田里了;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种到立秋后”,
晚季小米在立秋之后还可以播种;
绿豆、大白菜、大葱、芋头等作物
也可以赶在立秋前后抢种。

从今日始,
秋讯已到,
暑热将尽。
静待三候后,
处暑到来时,
暑热尽退,
方得一叶清秋。

清乾隆黄釉描金秋叶形笔掭 故宫博物院

清玉蝉 四川博物院
秋天是大自然馈赠的季节。
山河岁月,温柔以待,
人们对时令流转的重视,
对自然万物的崇敬,
在岁岁年年的传承中不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段祯 责任编辑 何齐铁 编辑 刘永豪 图片 除署名外均据视觉中国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