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垦戍边34年,81岁再踏新疆热土,她说......

  “我最后还想来一次,

  看我多大年龄了,

  猜一下。”

       近日,喀拉峻草原,一位清瘦矍铄的老人,从容地摘下遮阳帽,只见老人一头银发,面带微笑,用手比划出了自己的年龄。“抓紧时间,再到新疆来走一走,把这些美好的景象记录下来,给我们上海的朋友介绍。”

  81岁再踏新疆热土,

  这位耄耋老人是谁?

  老人名为杨永青,今年81岁,来自上海,7月17日,老人从上海出发来到新疆,一路上,老人认真地写下旅行日记,记录着在新疆旅行的点点滴滴,而就在58年前,老人也曾在进疆的路上写下日记:天热热不过我们的心热,山高高不过我们的志高。我决心在新疆干一辈子,将荒地变良田,戈壁变绿洲,为祖国增添更多财富。

       1964年5月,23岁的杨永青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主动放弃上海的工作,报名来到当时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8师所在的石河子总场(以下简称“石总场”),开始了新的人生。1965年7月5日下午,杨永青和其他几位上海知青代表一起,受到了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在这次会见中,周总理发表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重要讲话。“总理的接见,也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几次重大选择,就是听从总理的教诲,坚持在边疆工作。”杨永青说。

站在周恩来总理身边的女青年就是杨永青

杨永青与连队干部一起规划农业生产。

“艰苦困难×努力劳动=理想幸福”

  锄草、播种、搬土块、背苇子,当“建设祖国、建设边疆”这个宏大使命被分解成一个又一个具体动作时,从城市来的杨永青尝到了不曾想象的辛苦,也尝到了前所未有的甘甜。

  40多年里,杨永青在兵团连队开荒、种地、摘棉、教学,带头组建科研组,推广菌肥、腐植酸肥,改良土壤,经常往返80余公里到农学院求得玉米良种,杨永青的努力使连队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为解决连队职工食用油紧缺问题,她多方联系,从国外引进油葵,经试种成功后,推广到全总场及北疆地区,改善了食用油短缺问题,该项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979年,杨永青调到自治区团委担任副书记后,当看到团场经营亏损时,立刻重返农场第一线。两年后,该场实现扭亏为盈。

  1996年4月,杨永青在赴木垒县检查青少年科技工作途中,遭遇车祸受重伤,退居二线。退休后,她定居上海老家。

杨永青(左)和老姐妹相聚时格外高兴。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杨永青再次来到新疆,而此次来疆旅行,喀拉峻草原并非杨永青的唯一行程,7月27日,她重返“第二故乡”石总场双泉集1连(原145团2营9连),向周恩来总理纪念碑敬献鲜花,并再次分享回顾了自己的知青历程,随后,她还详细了解了场镇发展现状,对石总场近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衷赞叹,并表示会继续发挥余热,为场镇知青文化系列的打造和周总理纪念碑(纪念馆)的资料完善再作贡献。

  “新疆现在的变化太大了,希望新疆更快地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的发展展开新的翅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