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医大吐血事件令人唏嘘:年轻一代的透支,正面临可怕的代价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哈尔滨,哈医大一院群力院区急诊室,有这样一个病例。

一个男子因天气炎热,一口把一瓶冰镇的冰红茶喝了,结果瞬间就开始吐血。只见他佝偻着腰,大概吐了1000毫升。

医生表示,冰镇食品或者刺激性食物快速进入消化管的时候,消化道黏膜不仅会产生强烈的痉挛,而且还会对黏膜产生机械和物理的损伤。这类由贲门撕裂导致患者大出血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旦发生,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身体是铁打的,无论如何磨损,都不会出现致命问题。直到有一天,身体受到不可逆转的损伤,才知道原来自己不过是肉体凡胎。毋庸置疑,哈医大吐血事件令人唏嘘,年轻一代的透支,正面临可怕的代价。

任何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我们对身体犯下的罪,终有一天都会报复回自己身上。

现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社会竞争压力大,“内卷”不断,把工作时间延得越来越长,更是在吃喝方面随便应付,以为自己还年轻,身体很好。殊不知,长年累月下去,这也是对自己健康的凑合,必将会形成隐患。

2017年,触手一位名叫孤王的主播,因为长时间的日夜颠倒熬夜直播打游戏,年仅20岁的他因为过度劳累而死。

有网友称,每次深夜里打开直播,基本孤王都在,他的直播时间为每天晚上12点到早上9点。而长时间的“美国时间”使得他没有好好休息,最后猝死,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游戏与直播。

2019年,主播泡泡龙,是一个靠吃播火起来的主播。由于长时间的病态地胡吃海喝,使得他的体重一路飙升,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一段时间后,有粉丝发现,他的脸上出现了明显的黑斑,头发也日渐稀疏。于是粉丝们纷纷劝他不要这么吃下去了,但是泡泡龙却不以为意。

后面他更是因为高强度的工作,超出了身体承受能力,不过30岁的他早逝了。

2022年7月9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科卢骁副主任医师接诊了一位22岁女孩,被同事送到医院时已经心跳呼吸骤停。

据悉,这名女孩连续四五天,每天熬夜加班到凌晨四五点。她被送到急诊室时已经没有了意识,进一步检查发现没有了心跳和呼吸,浑身皮肤已经发紫,情况十分危急。

之后,这位女孩在急诊ICU抢救了6天仍未脱离危险。

……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现在的年轻人如此放纵自己的身体呢?

第一,内卷化的社会。内卷指非理性内部竞争,通俗来说就是“被竞争”。举例来说,明明大家都可以早上8点上班,但因为有人提前到7点,有人就再提前到6点……最后导致所有人通宵加班。

在现如今如此高压的环境下,人们生活的节奏在加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年轻人即使到了晚上,也常常偷偷“内卷”,忙着加班与深造学习。

而长时间的熬夜,不利于各个器官得到充分的休息与正常运转,进而过度操劳,使得身体各项机能水平下降。

第二,不正确的观念与焦虑。世界卫生组织的口号:健康就是金子。如果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将归于零。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可是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于容貌焦虑、身材焦虑,不惜几天几夜不吃不喝或者是在一段时间内只摄入少量的营养物质来保持身材,最后导致身体变得十分虚弱,身体各项机能都出现问题。长此以往,还引发了低血糖、低血压等疾病。

还有一些年轻人虽然心理压力大,但是却不选择正确、合适健康的排遣方式,而是选择流连于泡吧、喝酒、吸烟……认为自己身体好,有消耗的资本,于是肆意挥霍。

简单来说,当一些人认为透支身体工作是常态的时候,他们就可能会聚集起来,调侃甚至指责那些“养生”的人。渐渐地,当有人不这么认为的时候,群体的“去个体化”特征就会显现出来,这个人就会被“排外”。为了避免被“排外”,很多年轻人选择了顺应群体心理,最后身体也搞垮了。

有专家表示,如果出现了以下几个状况,就预示着你的身体可能透支了,需要注意:

一是对光线、噪音变得敏感。人体长期处于压力中,神经高度紧张,大脑长期处于警戒状态,对周围事物就会变得很敏感,一旦出现光线、声音变化,大脑的“警报”就会被拉响。

二是呼吸急促,全身酸痛。长期高负荷的工作会大量消耗身体能量,导致肌肉、颈椎等部位出现酸痛症状,同时身体对氧气的需求量增加,导致呼吸急促。

三是普通工作做起来变得不再简单。压力状况下,人对信息的把控及分析能力都会受到影响。此时,平时看起来很普通的工作都会让人觉得力不从心。压力的确会让人的注意力、反应速度下降,从而影响工作效率。

四是睡眠变少,白天易犯困。压力会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导致失眠或睡眠过浅,白天则浑浑噩噩容易犯困。

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在世几十年,腰缠万贯也好,穷困潦倒也罢,都是过眼云烟,钱再重要,也要有命来耗。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