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可听雨|江花

友人吴静从江南来,我请她在大慈寺檐下喝茶,水落香起,茶开人悦。看看周围的竹椅木桌,以及檐顶蔓生的紫荆和野花,她舒心地说:“此处该是听雨的好去处。” 

她是高邮人,工作在苏州,与我喜爱的汪曾祺是老乡,而我与她喜爱的苏东坡,都是四川人,也让她有亲切感。我们是在大理的一次笔会上认识的,并一直交往多年,而今天的这句听雨,大大地拉近了我们的距离——因为我也是个有相同爱好的人。 

少年时,对雨和雨声,我是不喜欢的,因为一旦瓦屋顶上嘀嗒声起,便不能出门嬉闹。父母总是在一句“下雨了,你往哪跑?”作为不容抗拒的禁令,结界一般将我封禁在小小屋子里,望天听雨,便成了主要甚至唯一的娱乐方式。那时候还不会识字看书,也没有收音机和电视,就只有在黑黑的小屋子里,听着雨声,一会儿如撒豆,一会儿如滚珠,一会儿如有人端着簸箩往下倒石子。一会又如成群的小鹿,呼啸而来,一阵乱踢乱跳之后,又呼啸而去,蹄音由整块到散碎,直至零落。我最喜欢的,当然是最后的这片结束之声,这就意味着雨小了,又可以出门了。 

那时候,我并不懂得雨的妙处,更不懂得欣赏雨。我甚至不能理解我头顶上那片13平方米的瓦檐,于我有什么样的意义。我所感知到的,就是它的憋屈、压抑和禁锢,还有就是每逢雨天来自屋子各个角落声调、节奏完全不一样的滴水声,落在木盆里的低沉,落在瓷盆里的尖利,打在床顶塑料纸上的木然和打在灶间锅盖上的空洞…… 

只有妈妈的叹息,从来不变,永远是高一声、低一声,最后是长长一声叹气…… 

那时候的雨声,是苦难的声音。 

真正喜欢听雨,是在初恋以后。谈恋爱的年轻人,总喜欢往人少的地方去,而我老家公园的一处碑林,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去处。那时还不流行广场舞,碑林里常常只有三两个写字或打坐的人,我和那个在每封信里都会抄一首诗送给我的女孩,总在长廊的檐下,聊一些这个世界上永远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比如忧愁是不是可以锤成薄如蝉翼的诗,比如佛前五百年许下的愿是否会实现?那时,我们总相信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那样的场景,很像多年后看到的《言叶之庭》,那绿树和静谧环抱的世界,既清净如水,又炽烈似火。 

好的摄影需要光,好的爱情需要雨。这时,不期而至的雨,适时而来,整个世界,顿时变为乐器,任雨在上面,轻敲或重击。雨如幕帐,将我们围在碑林中央的古戏台上,我们并肩相倚,希望一场雨就是一生。 

后来,我去了山区小厂工作,爱情和许多好东西,都离我远去。在长达七年的山区生活里,我独居在一间像监牢一般只有一排铁栅窗的小黑屋子里,守着一套电大语文教材,一本《白话聊斋》,一套《世界五千年》,度过了二千多个黑漆漆的夜晚,山里风疾,所有树都指向山外的方向,像我想离开的心情。那时候,我最爱做的事,就是独自跑到离厂子不远的大王庙檐下听雨,看春花秋叶飘落,听雨声和风铃在风中纠结,并在千年的青石上凿出岁月的痕迹。那时的我,还不懂得“静坐听雨”是一种境界,更不明白这份宁静对我心灵的滋养和修复作用。只觉得这样很舒服,每一滴雨声都由耳入心,给人安慰。 

那时的雨声,于我而言,是一种药。 

后来,离开山区,到城里打工,租住在郊区农民的家里,最喜欢的,就是听到由远而近的雨声,这意味着我可以名正言顺地给自己放半天假,在母亲怀抱一般的雨声中,婴儿般地补上拖了大半个月加班或赶工欠下的睡眠。当然,偶尔会有隔壁传来卖凉粉或烤土豆的小贩们因为不能出摊的谩骂和抱怨,但那时的雨声,是可以抚慰一切的,至少被失眠困扰的我,会在梦里梦到自己睡着了…… 

我过往的大半生,还在杜甫的草堂听过打在塘中荷叶上珠玉落盘的雨声。那是我和妻双双失业,在等待另一家单位的录用消息,我们在这座城市,连供秋风所破的茅屋都没有半间,但我们在檐下听到的,却是安得广厦的豪情与期待;我也在老家什邡百货公司的老单身宿舍里,听我的老师徐式文一边泡着脚,一边对着盈窗的雨帘给我讲诗,在浩大的雨声中,他两眼如炬,让我不要被眼前的雨困住,而应该把目光放得更远,这里面既有对我的鼓励,也有对自己的安慰,还有对整个人类的期许。我们像一老一少两个杞人,在漫漫无边的雨声中,担忧着人类的命运。那场景,既庄重神圣,又荒诞滑稽。 

五十多年的人生,快得如一声叹息。如今的我,在历经了太多阴晴成败之后,依然对雨声,抱着亲切而欣喜的心境,如同我对每个朝阳和每一轮新月一样。我开始随遇而安地相信,风雨阴晴与酸甜苦麻辣一样,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场景和味道,我开始对它们,一视同仁地报以欢喜,我知道,它们的存在与否,与我的意愿,没有多大关系,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选择与它相遇相处相别的姿势和心态,“竹杖芒鞋轻胜马”“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人说是一种潇洒,有人说是一种无奈。这对于雨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但我更愿意给那些本无意义的从气态到液态且正在发生位移的水,赋予一些美好的诗意。也更愿意,更多地碰到那些在奔忙的人生中,偶尔停下脚来,望望天或听听雨的人,听他们说声:“此处可听雨。”并对他们会心一笑。(曾颖)

【编辑:张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