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绣花针”功 “绘”城市新气象

  肥东县龙泉山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

  蜀山区城市立面景观提升改造后的街景

  庐阳区城管局将五金五厂小区违章建筑拆除后,把空地改造成小区停车场和健身场

  “公园式”垃圾焚烧厂、整洁美观的立面景观、违建改造的健身区和停车场……十年来,从“面子”到“里子”,在合肥这座城市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背后有科学绿色的治理“秘方”,有对“细节”的“精雕细琢”,更有信息技术的智慧赋能,不断实现城市管理水平提质升级。

  【更科学】

  从“填埋”到“焚烧” 垃圾实现“变废为宝”

  在肥东县循环经济示范园内,2013年投入使用的合肥首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中节能(合肥)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平稳运行。

  工作人员正轻轻推动操作杆,悬挂在垃圾仓顶部的一个巨型抓斗,一把抓起近9吨生活垃圾,投进焚烧炉。

  去年4月9日,合肥最后一座垃圾填埋场——龙泉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停止接收生活垃圾。至此,合肥垃圾填埋场退出“历史舞台”,全市5座填埋场全部封场。

  与此同时,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同步启动试运营。

  去年4月,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建成投产。合肥龙泉山环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慈祥介绍,新建4台日处理能力为750吨的机械炉排焚烧炉,日处理生活垃圾约3000吨,按照一个家庭每日3—5度电计算,可满足30万到40万户家庭的生活用电。

  值得一提的是,建成后的厂区既闻不到异味,又看不到冒烟的烟囱,花园式工厂的建设风格处处体现绿色环境的设计理念。

  目前合肥已建成6座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其中龙泉山焚烧发电厂为全省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成后全市的总焚烧日处理能力已达9500吨。

  从2012年的全填埋到如今“全焚烧、零填埋、全利用”,十年来,持续投入大手笔资金、上马大块头项目,解决垃圾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生态环保等问题。

  垃圾焚烧是垃圾处理的后端,十年来,合肥着力打造垃圾分类全程闭环体系,前端高标准推进4000余座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中端按照四分类标准实行分类转运,配齐转运设施,后端设施建设全面发力,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但垃圾分类的落地绝非易事,合肥也在完善立法并积极探索创新方式。2020年12月1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

  为确保全民参与,各种“新玩法”陆续“上线”,积分红黑榜、星级家庭评定、先进家庭企业评选等措施让更多市民“学会分”、“分得好”。

  在住建部对76个大城市的最新考核中,合肥位列第10位,为中部第一阵列,进入一档等次。

  从第一步到“最后一公里”,合肥用了十年的时间打通生活垃圾分类各环节。自2017年合肥被住建部列入生活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以来,合肥正用更加标准的垃圾分类,诠释着城市的绿色发展。

  【更精细】

  下足“绣花针”功夫 做好城市治理“针线活”

  当这辆小型清扫车启动时,车轮附近的4个扫把就自动旋转起来,外八字的形状让路旁的落叶也能轻松“吸”入垃圾箱,清扫的同时,车底还会向外喷水,避免扬尘对行人的影响。

  在合肥街头,会看到不少这类车的身影,小小的清扫车“穿梭”在人行道等相对狭窄的路面上,在实现精细化作业的同时,也减轻了人工保洁的压力。

  一系列“保洁利器”上岗的背后,是合肥对于道路清扫作业水平要求的提高。

  “应扫尽扫”、“适扫必扫”……2022年,市城管局首批推出125条道路和12条高架桥为一级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和质量执行国标一级道路标准。

  同时,推广“冲、洗、扫、洒、保”联合立体作业,实行机械清洗+机械洗扫联合作业,推动道路深度保洁,机械化清扫率由2012年的70%提升至2022年的93%。

  从“灰蒙蒙”到“清清爽爽”,回望十年,清扫保洁的不断完善,让合肥有“里子”,更有“面子”。

  除了路面,城市的立面景观也至关重要。为此,合肥组织开展各类户外广告治理专项行动、立面容貌整洁行动、立面景观提升行动,充分考虑与城市绿化、水体的融合,注重与街区风貌、建筑风格相统一,让户外广告“穿上”合适的“衣服”,成为城中一景。

  这宛若“绣花针”一般的功夫,还被用在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拆违。

  十年来,合肥开展大拆违专项工作行动,对存量违建持续攻克,对新建违建露头就打,发现一处、整改一处,销号一处,不留空白、不漏死角。

  今年7月,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天山路与洞庭湖路交口西南角的枫丹园小区的一间阳光房违建被标注,业主房产交易受限,以此督促业主自行拆除。

  “房产标注”只是治理违法建设方式的一种,通过暂停该房屋所有权、抵押权的新设、转移和变更登记,来倒逼违法行为人自觉整改,全市违建自拆率、助拆率达94.2%。

  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除违法建设8.8万处,其中住宅小区内违建5.41万起,占比61.4%,在建工地、厂区违建1.31万起,占比14.9%,公共道路、公共场地违建0.93万起,占比10.6%,其他违建1.15万起,占比13.1%,拆除违建面积共计1225万㎡。

  拆违后的空地如何利用?在合肥街头,部分违建在拆除后被修建成临时停车场、游园绿地等,缓解停车难,释放公共空间,方便居民生活。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利用拆违腾退土地和空间,新复建公园绿地186处约22万㎡、市民休闲健身场所36处约2.9万㎡、临时停车场136处,新增车位6303个。

  【更智能】

  智慧赋能,让城市管理“耳聪目明”

  随着车辆保有量的增长,如何破解“停车难”成为城市治理的“大难题”?在“科里科气”的合肥,已经给出了智能化的解决方案。

  2022年,在马鞍山路皖能大厦北侧,安徽省内最大“机器人”智能停车楼正式投入运营。车主只需将车辆开至停车场出入口,后续的停车工作就由“机器人”完成,在取车时,车主只需提前按下“取车”按键,车辆就可以“自动驶出”。

  2019年,合肥建成机动车停车综合管理平台,研发长三角首个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合肥停车”APP,导入830家停车场数据,服务410万车主。同时,推动310多家停车场对外共享停车,实时提供机动车停车信息服务,释放泊位9万余个。

  当停车插上智慧的翅膀,这意味着停车位资源被“盘活”,“抢车位”不再是大多有车一族的烦恼,关键小事的解决成就了满满的幸福。

  机动车面临“停车难”,共享单车却“想停就停”,造成共享单车无序停放的重要原因。为此,合肥城管部门推动完善电子围栏技术,以此来提高停车区域精确度,截至7月,已科学优化电子围栏点位8000余个。

  有序停放后的共享单车不仅还路于民,不同颜色相互辉映,也成为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停车问题只是城市治理中的一个环节,日常的城市管理可谓“千丝万缕”,大到城市美化,公共场所的环境治理,小到一个井盖、一个垃圾桶等细节管理,传统“扫街式”方式已无法适应现在城市管理的需要。

  2015年数字城管正式启用,合肥开启城市智能化管理。2020年,数字城管市县一体化平台建成运行,进一步细化标准,平台覆盖范围1065平方公里。2015年1月至今,数字城管信息系统共立案的各类城市管理问题1174.7万件,按期结案件1163.48万件,按期结案率为98.69%,总结案1163.48万件,总结案率达99.05%,通过“全市一张图,全域一张网”,让城市管理各类问题能够得到快速高效的处置。

  合报全媒体记者 李润媛/文 高博/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