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粮养德,劝农兴国”,粮食安全历来是国之大事

文 | 崔志远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学校办公室秘书科科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粮食虽小,却关乎国运。中国自古以来的圣贤君主,无一不把粮食安全作为稳社稷、强国力、保民生的重中之重。保住粮食生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和根基。对一国之君来讲,如何调集最优质的资源服务粮食生产,如何动员最广大的力量促进粮食生产,是摆在安邦治国首要位置的“国之大事”。

当冬雪消融、春意萌发的时候,国君敏锐地感受到了蓬勃生机的气息,更警觉到了春耕与国运之间的紧密联系。于是,他带领贵族百官,阵势浩大地来到农田里,举办隆重的仪式,向天帝和先祖祷告,更向农人百姓发出动员号召:

成王率播谷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诗经·噫嘻》

释义:

成王啊,召集大家相聚于此。

目的是要带领大家播种百谷。

时不我待,尽快挥动你们的农具,耕耘这广袤的田地。

大家要齐心协力,相互配合,两人一组并耜而耕。

君王在上,代表天命。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号令,如同一阵阵气势宏伟的春雷,激发着种子破土而出的力量,鼓舞着百姓奋力劳作的热情,也预示着春天里这片广袤大地即将展现的蓬勃景象。

这位在田间带头春耕的君王,就是周成王,即讨伐商纣王、开创周王朝的周武王之子。在他继位之初,年纪尚幼,国家政权便由皇叔周公旦统摄。周公旦是大贤,有圣德,不仅辅佐武王伐纣有功,而且在摄政期间还平定了动乱。更重要的是,他主持对国家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将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宗法制度,为周朝的百年稳定乃至中华文化的千年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对于自己的侄儿,周公旦寄予厚望,要求严格。他时常对成王耳提面命,教诲提醒其身为一国之君的准则和底线。比如,他告诫成王不能贪图安逸,要先知道农民百姓生活的艰辛不易,尤其是在农业劳作上的艰难困苦。这样,在自己将要安逸的时候,才能理解农民百姓的苦衷和他们的期望与寄托。(《尚书·无逸》记载“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在周公旦的指导和训诫下,成王渐渐成长成熟,也逐步掌握了安邦治国的要义,了解了国计民生的关键,并开始躬身实践,治国养民。农为国本,食为民天。这次亲自参加春耕,做出表率,就反映出周成王在政治上走向了成熟,也说明他俨然已经蜕变成为一位贤明君主。

在农田里的周成王,想必是心怀敬畏的——敬畏天道的无常变幻,敬畏祖先的养民使命,更敬畏民众的协作之力。尤其是在王朝交替的初期,政局未稳,百废待兴,国家前景未知,人心顺逆不定,国君更应该意识到民众的力量是极为关键的治国资源,要以敬待之,亲力聚之。 这种意识,反映在农业生产上的典型表现就是,国君每年要行“籍田之礼”。“籍”,有“借助”的意思。“籍田”指的就是“借助民力来治理田地”。“籍田之礼”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典礼,体现出君王对农事劳作和农人作用的高度重视。这一传统延续千年,影响深远。

噫嘻,成王!率播百谷!踏在待垦的土地上,听着国君的动员鼓舞,农人百姓当是响应号召,闻令而动:成千上万的人,遍布在农田里,他们两两结对,并肩劳作,操运起农具耒耜,让沉睡的大地觉醒,让微小的种子勃发。这样的场景,即将拉开一个王朝兴盛的帷幕。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在周成王与其子周康王在位的四十多年里,周朝社会和谐稳定,民众安居乐业,呈现了西周盛世——史称“成康之治”。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君王和贤达不懈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内能修己、成己,在道德修养上不断精进;外能率人、为人,在具体功业上有所建树。周成王敬粮养德,劝农兴国,能够做到内外两方面兼顾,并且都比较出色,确属难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