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锚定目标,体系保障,文化惠民暖民心得民意

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现辖4个街道、8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96万,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综合奖。

近年来,青州市把“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作为加快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举措,坚持统筹城乡、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一四三三三”基本工作思路,即确保演出全覆盖“一个确保”,健全制度、资金、考核“三个保障”,通过送戏+种戏、规范承接主体、节目资源建设、规范采购流程“四项措施”,抓好送戏下乡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群众文艺团体建设、特色活动品牌打造三个结合,实现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市民文明素养三个提升,助力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自2012年10月青州市十大民营团体集中揭牌成立并开始“千场大戏送农村”文化惠民演出活动,至今“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累计开展10000余场次,行政村文艺演出覆盖率100%。2021年,青州市文体生活在全省136个县市区中取得第1名的好成绩。

(一)“一个确保”提效能

强化顶层设计,精准组织实施。根据行政村数量,科学编制年度公益演出计划,确保每年每村(社区)至少安排1场演出,避免一村多演、有村不演。坚持从实际出发,采取“连片就近”演出方式,在村落密集地区采取“联村演出”,在偏远分散的小型村落采取小分队演出,确保实现全市行政村文艺演出全覆盖。

(二)“四项措施”保质量

一是送戏+种戏,让惠民演出动起来。“送戏”,即组织惠民演出进乡村;“种戏”,即通过培训方式提高文艺爱好者技能,以授“渔”方式将文化种在田间地头,解决基层文化薄弱问题。将“全民公益艺术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开展“艺术进万家”基层艺术培训,根据群众不同需求,组织专业人员下基层、到乡村、搞培训,提升文艺爱好者水平。今年以来,已开展培训700余场次,培训文艺骨干5000余人,带动文艺爱好者2万余人。

二是规范承接主体,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演出主要依托各类文艺团体、文化馆(站)、市京剧团承接。每年组织专人进行院团资质审核,将依法登记注册、年检合格的文艺团体纳入承接范围,将不符合条件的文艺团体列入培育清单,确保演出质量。目前,年均参与青州市“一村一年一场戏”的各类文艺团体近30家,演职人员1000余人,演出1200余场,惠及全市群众96万余人。

三是加强剧(节)目审核,提高文艺演出质量。严格审核承接主体演出剧(节)目,将主题思想好、艺术质量高、演出效果佳、的优秀作品入库管理,编列指导目录,供群众自主选择。同时,积极推进新作品创作,鼓励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大时间节点等创作具有较高思想艺术水平的优秀剧(节)目,共同唱响时代主旋律。

四是规范采购流程,确保精准配送。规范政府购买公益演出流程,按照“自下而上、以需定供”原则,对照采购需求清单,实行“群众意见需求征集、演出团队搭台推介、基层采购洽谈下单、主管部门监督指导、第三方随机抽测”模式,根据群众文化需求进行“点单”,形成“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文化惠民模式,实现惠民演出供需无缝对接,从根本上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

(三)“三个结合”促发展

一是送戏下乡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结合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为文化惠民演出构建展演展示平台。先后投入资金2.3亿元,建设新文化馆、新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改造提升云门剧院、宋城大舞台等文艺演出场所。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文化站、农家书屋、文体广场服务水平,为广大群众搭建活动平台。

二是送戏下乡与群众文艺团体建设相结合。广泛开展戏曲擂台赛、声乐舞蹈锣鼓大赛、民营演出团体展演等赛事活动,让群众走上舞台当主角、秀才艺、提素养,营造全民唱戏爱戏的良好氛围。每年举办30余场文艺才艺赛事,近千名文艺爱好者走上舞台,让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和群众性文化团体脱颖而出,活跃带动了文化繁荣发展。

三是送戏下乡与特色活动品牌打造相结合。按照“天天有演出、周周有亮点、月月有专题、常年不断线”要求,大力开展覆盖城乡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建设市民和游客广泛参与、尽情互动的群众文化之城。市级培育“群众文化艺术节”、“古城青州过大年”、“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各镇、街道通过政府买服务的方式,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形成“一镇一品”的群众文化工作格局。

(四)“三个保障”出实效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青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工作,自2013年起,将文化惠民演出工程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中。制定系列管理办法,每年修订《文化惠民演出实施方案》,明确演出任务、补助标准,从政策上保障“一村一年一场戏”惠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二是强化资金保障。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购买优秀民营文艺团体、市京剧团以及地市级以上专业院团的文艺演出,根据演出考核情况,及时拨付资金,确保各文艺演出团体的积极性。争取社会资本支持,发动企业冠名赞助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实现政府、企业、群众三方共赢。

三是强化考核保障。成立宣传、财政、文化部门组成的考核领导小组,牵头日常演出考核,根据演出团体实际情况,将演出分类划级,分别确定演出补助标准。成立考核督查小组,建立演出采购计划和实际演出情况台账,工作人员现场督查,从制度上规范演出管理,保障文化惠民工程顺利实施。

(五)“三个提升”树品牌

一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原则,增大政府投入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加强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建立群众文化菜单式服务模式,为群众构筑起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明显提升。

二是提升群众文化生活满意度。把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作为提升基层群众文化满意度的突破口来抓,面向基层抓普及,贴近群众抓服务,着力构建大文化、广覆盖的工作格局,每年组织开展新春文化艺术节、农村文艺汇演、广场艺术节等,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满意度越来越高。

三是提升市民文明素养。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弘扬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展现孝老爱亲、敬业奉献、诚实守信、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生活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文明素养。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