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从1到5, “地铁时代”呼啸而来

10年来,合肥“地铁时代”呼啸而来。

10年间,合肥地铁从无到有、从线到网,合肥人的生活半径越来越大,城市越来越“小”;10年间,合肥开通了5条地铁线路,运营总里程156公里,累计载客量超10亿人次;10年间,地铁的延伸改变了合肥人的出行方式、置业半径,更丈量着大湖名城的城市空间拓展。

南岗地铁维修中心 熊志祥/摄

发车 杨忠铭/摄

  加速

5线联运,从1到5的“加速度”

  2012年6月1日,奔向“轨道交通时代”的“发令枪”打响,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一、二期工程开建,为实现合肥人的轨道交通梦全速开跑。2016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运营,成为安徽省内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让合肥阔步迈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2021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家族再迎新成员——“活力橙”4号线开通。四通八达的“田”字形换乘格局自此形成,完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极大方便市民出行。如今的合肥,已从最初的1条线路、24.58公里、23座车站发展成为如今的5线联运、156公里、122座车站。

  10年间,合肥轨道交通建设“加速度”,从无到有、从1到5,背后有诸多挑战、创新与变革。

  你看——1号线的包公廉政文化主题站点,全面展示了合肥作为一代名臣包公故里,全国首批廉政教育基地的文化底蕴。包公脸谱、包公铜浮雕壁画构成站厅层设计,五大块壁画以时间顺序展示了包公在不同时期的典型事迹,体现其爱民如子、刚正不阿、不畏权贵的人格精神。

  你看——2号线沿长江路敷设,沿线单位、商户、居民区众多,道路两侧空间十分局促、地下管线错综复杂,给工程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考验。建设者们通过采取多次交通导改、先主体后附属分段分点错开施工、铺盖法施工等举措,尽可能减小施工对沿线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的影响,光三孝口站就先后实施了20多次交通导改。

  你再看——3号线建设中,盾构机下穿南淝河时,隧道顶部埋设有一条混凝土承插污水管,承担着四里河片区居民每日污水排放。为避免发生隧道内涌水涌沙、地表沉降等事故,建设部门经过反复推演,历经七天掘进施工,盾构机平稳穿越南淝河道及污水管。

  这样的案例在合肥轨道交通建设、运营中不胜枚举。在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过程中,合肥轨道交通建设遇难克难,持续“加速度”,步履铿锵。

  跨越

9线在建,让线网运营从“起步”迈入“起跳”

  合肥轨道交通的发展,要加速,更要跨越!

  2020年9月29日,轨道交通2号线东延线、3号线南延线首根桩开钻,合肥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拉开建设大幕。不仅如此,从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到项目开工,仅用了187天,这也创下了合肥轨道发展史上最快开工速度!

  第三期建设规划包含2、3、4号线延长线,6、7、8号线一期工程共6个项目,全长约109.96公里。第三期规划项目建设大幕拉开之后,把现代化的交通延伸到城市的四面八方,轨道交通线网运营也将从“起步”迈入“起跳”新阶段。加上目前在建的5号线北段、1号线三期及合肥新桥机场S1线工程,合肥轨道交通9线在建,建设里程约178公里。

  第三期建设规划项目吸取前两期项目建设的经验,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打造“智慧车站”,进一步提高乘客服务的便捷化、舒适化和智能化水平。这些规划项目全部建成后,合肥轨道交通将形成9条线路,总里程约334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这样的长度,相当于绕全长17.2公里的一环路19圈还要多。届时,合肥轨道交通线网单日客运量将超200万人次,轨道交通客运量占公共交通比例将进一步大幅提升。

  出行

东西南北中,地铁承担公共交通出行的一半

  一路走来,飞驰的列车满载着幸福驶向未来;一路走来,灿烂微笑描绘温暖的色彩;一路走来,地铁倩影始终都让人信赖。自1号线开通运营至今,合肥市946.5万市民平均每人乘坐过105.7次地铁出行。

  今年6月,合肥轨道交通在全市公共交通出行中分担率首次过半,已达到51.25%。2022年7月26日下午,合肥轨道交通线网总客流更是突破10亿人次!其实,对于生活在这座城的不少人来说,美好的一天,或许是从搭乘家门口的轨道交通开始。

  家住瑶海区柏庄春暖花开的李多菊,在政务区银泰中心上班,以往每日上班单程通勤成本近2小时。“我先坐146路公交到雨花池站,再换成41路公交在市政务办公区东站下车。”自从轨道交通3号线开通,李多菊只需步行到家门口的2号线漕冲站上车,坐23分钟后在西七里塘换乘3号线,再坐6分钟即到,车程仅29分钟,至少缩短1小时。

  合肥轨道交通由线成网,让合肥市民深刻感受到便捷、高效。

  合肥轨道交通集团提供的一组数据显示:常态化运营服务时间从最初16.5小时延长至18小时,其中节假日最长运营服务时间达19.75小时;线网常态化行车间隔由最长7分10秒压缩至最小3分58秒;增开合肥南站末班车,高铁接驳率超98%……持续优化运输组织调整,精细化设计线网运输组织。

  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而言,修建地铁是必需品。同时,逐步加密的线网,更是让地铁成为越来越多合肥市民绿色出行的必需品。

  蝶变

驰骋的列车,掩藏着合肥人幸福指数

  一座城市的地铁建设史,浓缩了交通的进步、岁月的变迁,还有城市的华丽蝶变。可以说,便捷的出行、舒心的体验、更多的智慧服务,赋予合肥人绿色出行更多的幸福感。

  “我今年77岁,家门口地铁开通后,生活真是越来越方便了。”提到地铁,家住明光路金色梧桐小区的刘大爷幸福溢于言表。刘大爷儿子住在滨湖新区,孙女今年上二年级,几年前孩子还在上幼儿园时,儿子、媳妇都忙着上班,根本照看不过来。

  “1号线刚开通后,我每天一早从明光路地铁站上车,到滨湖紫庐站去送孩子,又快又方便。”刘大爷表示,车站大气漂亮、列车快速准时、工作人员热情周到,每次坐地铁都是一种享受,今后,我还要坐地铁送孩子上到高中呢。

  不仅是刘大爷,这种选择更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大多数人的共识和习惯。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塑造着一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底蕴和精神气质,轨道交通本身已经成为合肥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驰而不息的轨道交通承载着一座城市流动的文化风景,成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

  2021年3月5日,2号线桂庄站,一老人在站台昏倒,值班站长夏夏使用站内配置的AED对其进行除颤电击,待老人恢复心跳后,又多次对其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为老人后续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今年6月25日,1号线南站南广场站,一男乘客在车厢中突然倒地晕厥,紧急时刻,一约莫20来岁的小伙冲向前去,双手按压其胸部进行施救。8月7日,3号线四泉桥站A端站台扶梯位置,一家长在电梯上行时未站稳向后摔倒,压倒下面的小男孩,两人同时摔倒并向下翻滚,辅警许成智发现冲上前挡住,避免二次伤害。

  地铁,代表着我们探索城市的深度、链接周边的广度、体验科技的精度……而在这些快捷、智慧、便利的生活方式里,又藏着一座城市的幸福指数。地铁,终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合肥、爱上合肥。

  十年来,这一条条城市动脉给予我们更多对生活的期待;未来,她将载着满满幸福,继续刷新、串联合肥人的生活日常,为这座城市的每一个人献上美好出行的新体验。

合报全媒体记者 王峰/文

  (图片来源于:合肥轨道交通集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