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Show!“功夫”了得

“城,所以盛民也。”

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

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标尺。

用“绣花”功夫做细做精城市管理工作,让数据资源在兴业惠民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各类文教卫体民生工程遍地开花……十年来,合肥倾力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用好用活数字资源,推进合肥城市建设高质量、高水平、高速度发展,使城市“骨骼强、血脉畅、气质美、活力足”,让市民在细节中触摸城市文明,在细微小处感受城市温度。

绿色引领

城市优雅精致、品质提升的背后,是精细化管理。

位于肥东县龙泉山的龙泉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原本是全市最大的垃圾填埋场,现如今实现了垃圾焚烧发电。


位于肥东县的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2021年4月9日,龙泉山垃圾填埋场退出“历史舞台”。与龙泉山垃圾填埋场填埋使命终结同步,龙泉山皖能生活垃圾焚烧厂启动试运营。合肥生活垃圾进入“零填埋、全焚烧”时代。

“这里新建4台日处理能力为750吨的机械炉排焚烧炉,日处理生活垃圾约3000吨,按照一个家庭每日3—5度电计算,可满足30万到40万户家庭的生活用电。”合肥龙泉山环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慈祥介绍。


在合肥龙泉山环保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员通过电子大屏对垃圾焚烧各个环节画面和数据进行监控。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从2012年全填埋到如今“全焚烧、零填埋、全利用”,合肥上马大块头项目,垃圾处理能力实现综合提升。目前,全市日焚烧处理生活垃圾约8400吨,年发电总量约12亿度,节约标准煤约48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19万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为合肥市“无废城市”建设和“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第一步到“最后一公里”,合肥坚持绿色引领,纵深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2020年12月1日,《合肥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垃圾分类工作进入法治化轨道。同时合肥运用积分红黑榜、星级家庭评定、先进家庭企业评选等奖惩结合措施,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十年来,合肥构建起垃圾分类全程闭环体系——前端高标准推进4000余座垃圾分类投放点建设,中端按照四分类标准实行分类转运,配齐转运设施,后端设施建设全面发力,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2017年合肥被住建部列入生活垃圾分类46个试点城市以来,持续有力、有效、有序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用更加标准的垃圾分类,诠释城市绿色发展。 

下足“绣花”功夫管理城市,还需要紧盯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拆违。

十年来,合肥市开展大拆违专项工作行动,始终保持查违高压态势。截至目前,全市共拆除违法建设8.8万处,拆除违建面积共计1225万平方米。


在合肥街头,部分违建在拆除后被修建成临时停车场、游园绿地等。图为庐阳区五金五厂小区健身广场。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拆除的是违建,腾出来的是幸福生活空间。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利用拆违腾退土地和空间,新复建公园绿地186处约22万平方米、市民休闲健身场所36处约2.9万平方米、临时停车场136处,新增车位6303个。


在合肥街头,部分违建在拆除后被修建成临时停车场、游园绿地等。图为庐阳区五金五厂小区公共停车场。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程,既需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也需微观层面的精雕细琢。合肥正在让精细化管理带来的城市新变,成为市民可感、可知、可触摸的城市“温度”。


蜀山区城管部门稳步推进立面景观提升工作,图为改造后的环境监测站。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数字赋能

“没想到这么快。”近日,在庐阳区政务服务中心里,绿城房地产建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工程经理陈鹏笑着说,“不需要线下提交繁杂的纸质资料,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我们林店家园项目很快就办理好了施工许可证。”


市民通过庐阳区政府信息查询终端查询信息。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全程网办并以电子证照形式发放,是合肥深入推进数据汇集、治理、应用,推动数据能力提质增效的一项典型案例。

数据资源赋能政务服务,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轻松。

自2018年以来,市数据资源局以“减证便民、应用为先、分类推进”为原则,依托城市大脑数字底座(政务云+城市中台),累计归集各类政务数据350亿条,促进了部门间数据的融合,打通了数据共享交换通道,推进了全市的数据治理,实现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联办,“沉睡”的政务数据被彻底激活。


在庐阳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为市民办理相关业务。全媒体记者 李予 摄

近年来,我市数据资源在强政兴业惠民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合肥跻身数字经济发展新一线城市,成功入选ISO智慧城市标准城市和全国首批“十大办事不跑腿城市”,获批国家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市开展了一批智慧城市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推动政务管理、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智能。

数字防疫筑起智慧防线。全市安康码累计申领1440.8万人次,做好26.7万个场所扫码网络保障,累计核验超21亿人次,亮码20亿人次。搭建“安康码(合肥)”平台、开发全员核酸检测系统、在全省率先上线新冠疫苗预约登记,迭代开发入境来肥人员闭环管理系统,完成1.92亿人份核酸采集检测。运用合肥市返肥登记、中高风险地区来肥人员信息核验、密接跟踪等重点人员管控系统,实现重点群体、重点对象的闭环式管理和流程化作业,采集返肥人员38.6万人次。

此外,我市在全国率先成立大数据行业党委,强化政治方向,打造红色引擎,塑造“数据帮”党建品牌。我市还成立大数据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数据要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区块链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为企业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优化企业朋友圈、生态圈。与此同时,在全国率先征集数字经济发展痛难点及解决方案,连续5年举办中国(合肥)数字经济创新峰会,不断为数字经济发展加油助力。

民生情怀

身有所居,心有所安。

在精细化城市管理、数字赋能城市治理让市民生活越来越便捷、有品质的同时,我市建设各类文教卫体民生工程,把项目建设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2022年7月21日,由中铁四局承建的金寨路快速化改造主线桥。全媒体记者 张大岗 摄

气势恢宏的体育场,穿水而过的生活带,以“科大红”为基调的一栋栋学科楼……这里就是中国科大高新园区。

该项目位于合肥高新区创新大道、习友路、石莲南路、复兴路围合范围,占地约595亩,总建筑面积约48.3万平方米。目前,该项目图书教育中心等16栋单体已经全部交付使用,已有约3000名学生入住;3栋学科楼、行政与师生服务中心正在等待验收,预计8月中旬全部完工。


中国科大高新园区(资料图)

“规划、建设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为学校未来10-20年留出了发展空间,为学校扎根合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坚强保障。”中国科大高新园区管委会办公室副主任何昊华说,“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作为高端人才培养基地与原始创新平台,一定会成为合肥高新区乃至合肥市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在安徽省科技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十年来,我市民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场馆、文教卫体工程遍地开花。市重点局建设的各类文教卫体民生工程从211万平方米增长至1763万平方米,增长了7倍有余。


8月5日,航拍的安徽省美术馆,美观大气的建筑仿佛一颗明珠镶嵌在巢湖北岸。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加快校园建设,丰富教育硬件设施。

建成黄麓师范学校改扩建工程,打造全国知名幼教培养摇篮;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合肥特殊教育中心北校区,更好地保障了特殊儿童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安徽公安职业学院整体搬迁项目建设完成,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条件最优、水平最高的公安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黄麓师范学校。(资料图)

——精心谋划建好服务惠民工程。

建成市工人文化宫、市球类健身馆、市青少年综合实践基地、市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市车管中心和驾驶人考试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安徽省百戏城、市中心图书馆、为民服务用房、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项目,不断满足市民文化体育生活美好需求。


市中心图书馆。(资料图)

——建好家门口的医院,守护百姓安全。

建成市公共卫生管理中心、市一院门急诊住院综合楼、市三院门诊医技楼、市二院老年护理院、市儿童医院综合楼、合肥血液集中化检测中心、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等,大力推进市三院新区、市中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和口腔医院滨湖分院、市一院老年护理院、市智慧养老中心等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为人民健康提供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项目建设现场。(资料图)

——构建清水穿城的和谐生态。

王小郢污水处理厂经过提标改造,在全省首个实现类地表四类水出水标准;十五里河污水处理厂二期、陶冲污水处理厂、合肥经开区污水处理厂三期、蔡田铺污水处理厂二期、西部组团污水处理厂以及小仓房污水处理厂二期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工程顺利完工,为我市实现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进一步夯实基础。十五里河水质达标应急工程、许小河、关镇河生态补水工程如期完工,增强了河道生态基流,为城区消除黑臭水体、打造“活水合肥”添砖加瓦。十五里河河口湿地运行良好,湿地水质明显改善,为擦亮巢湖这张“最好的名片”提供了生动样板。


王小郢污水处理厂(资料图)


文字 | 全媒体记者 王骏超

摄影 | 全媒体记者 李予 张大岗 郭如琦 宋炎骏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 董媛康

出品 | “湖畔点经”融媒体工作室、“看合肥”融媒体工作室、“姗姗不迟到”融媒体工作室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