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准高三家长们的6个忠告,比录取通知书更重要

刚走了一波高三生,马上就有下一波来接力顶上了!

有人只用了高三一年,就实现了从450分到662的高燃逆袭;

也有人平时成绩可谓佼佼,但到了高三成绩却一落千丈,高考名落孙山。

作为准高三生,对传说中魔鬼训练营般的高三生活感到既恐惧又迷茫是必然的,这时候,家长如何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学习呢?不妨听一下过来人对高三生家长的忠告。

忠告一:多换几个学习场所

既然我们无法预测需要展现水平的时候,周遭会有些什么,那我们最好在练习的时候就不断变换周遭环境。

传统的忠告要我们建立起严格的学习定式,可是我们需要应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突击考试、自发的临时竞赛,谨守定式的做法显然行不通。

我们要做的恰恰与此相反: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房间,换一个完全不同的时间段。拿着书本到外面去,去公园,去树林。换一家不同的咖啡店,换一个不同的练习场。

这些针对惯常行为的每一个改变都会帮你把要学、要练的东西记得更牢固一点、更清楚一些,帮你把记忆保留得更长久。其实,这样的实践本身就能强化你的学习,让你学得的东西越发不必依赖于周遭环境。

忠告二:最佳复习间隔很重要

研究发现,第二次复习与第一次学习之间的最佳间隔,与距离考试的时间间隔按比例递减。也就是说,如果距离考试还有一星期,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过后的一两天之内(20%~40%)。

如果距离考试还有6个月,那么最佳复习时间为第一次学习之后的3~5星期左右(10%~20%)。不过,如果间隔时间比这再长的话,则拖得越长,考试成绩反而下降得越厉害。

我们以15天为例吧,那就是我们留给自己的复习时间了。为方便起见,我们假设备考复习总共需要9个小时,那么,最佳复习计划就应该是这样的:第一天学3个小时,第8天学3个小时,第14天再学3个小时,可以有一天的调整余量。

每次复习的时候,我们都重复相同的内容。到了第15天,根据“间隔效应”,与一口气狂学9个小时相比,我们再不济也能考个旗鼓相当。而且,我们还得到了更多的好处,学过的单词能记得更久,至少能维持到这次考试之后好几个月。

而下一次考试时,我们也会考得更好,比如说新学期开学时的考试。而假如这次德语考试因故推迟了两天,我们还能考得更好。我们备考所花的时间一样多,可学到的东西却只会多不会少,而且还能记得更牢固。

忠告三:教会孩子如何思考

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幻想: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靠什么谋生?如何构建有意义的生活?一想到他们将来在工作中能干、成功,是富有成效、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公民,在社区受到尊重,有一天还会成为别人的伴侣、配偶,会为人父母,我们心中就荡漾着预支的自豪感。

在那个想象中的未来状态,孩子得知道如何思考,也就是说,他们得能真正把事情想明白,能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要有把控事情的能力,懂得审视,头脑里要有概念,并能够以之进行推理。

如果遇到的真是一个问题,他们要决定解决办法;如果那是一个概念,就需要决定赞成、反对的程度及理由。

今天,太多的学校提倡鹦鹉学舌和死记硬背,而在家里,我们的指挥和保护又太多。我们帮孩子想得太多了,他们需要自己思考。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如果我们不让孩子自己思考,那岂不是剥夺了他们自由意识存在的权利吗?

事实证明,思考不仅是一种生存的必需,而且,也越来越是一种经济的必需。

忠告四:让他们自己规划人生

“你长大后想做什么?打算主修什么专业?”大人常常把这类问题抛向孩子和即将上大学的学生,然后根据孩子的回答,做出不同的反应,或面露喜色,或满腹狐疑、眉头紧蹙。即使根本不了解他们,我们也很肯定哪些追求对他们有价值,哪些没前途。

其实这样在这个世界上,你要决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打算做什么事。到你自己内心去寻找线索,看看什么对你来说是真正重要的,允许自己成为那样的人,做那样的事。这一切,都需要孩子自己去决定,去经历。

忘记“每个人”都希望他学习的东西,或者应该从事的职业,学习他所喜爱的东西,其他的自会水到渠成。

要相信孩子们可以学会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发现共鸣。人生旅途中,遇到坎坷是最好的事情。

忠告五:选择大学时不要只盯着那几所顶尖名校

今天,有很多学生身在很好的地方,却觉得应该去另外的地方。如果怀着这种想法,那他的大学经历就毁了。这些地方都是礼物,却不被视为礼物,因为你一门心思认为自己该去另一所学校。没有充分的理由,却对自己的大学经历感到不满。

父母的思维导致孩子们没来由地对自己的大学经历感到不满,在我看来,父母的思想本身是他们所处的朋友圈、种族与社会团体、专业环境及家庭观念的产物。

这座充满了地位、声望和价值,或美其名曰“质量”的意见大山让我们望而生畏,只有让孩子进了最难进的学校,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和自己感到骄傲。这种带着恐惧的感觉成了我们给孩子戴上的眼罩,这样他们就可以专注于我们为他们设定的清单化童年。

这是孩子的生活,孩子的旅程,孩子的跑步比赛,而给孩子戴上眼罩的人却把孩子当做赛马,让他们冲向理想的终点。他们跑得越来越艰难,可在我们的推动、引导、激励和鞭策之下,仍然咬紧牙关,沿着这条赛道拼命奔跑,尽一切可能克服几乎不可能克服的困难。

有些孩子做好了赛跑的准备,但很多孩子想选择不同的比赛,也许他们希望有机会享受童年的旅程,而不是浮光掠影般匆匆度过。我们知道,有些孩子只是得过且过。

忠告六:倾听他们的心声

大家那么忙碌,在外面有那么多责任,我们发现家人之间无法真正地沟通。希望能有时间自由地交流,一家人一起说说话。

选择你知道孩子最愿意说话的时间,是睡前时间,乘车去训练的途中,还是事情不多的周末早晨?找到合适的时间后,发起谈话。不要从你心中的问题开始,对他们所做的事情、对对他们而言重要的事表示兴趣。

青少年常常觉得父母只想谈成绩、成就或大学申请。向他们表达你对他们的关心,关心他们的兴趣、快乐和忧伤。

放下手上的事情,听孩子说话。保持眼神接触,听的时候不要打岔,即便你很难接受他们的看法。他们说完以后,把他们的话复述一遍,你可以说:“所以听起来你真的很喜欢这个……”或者“你觉得这件事压力很大吗?”询问他们解决问题时是否需要你的建议或具体帮助,还是说只是希望你听他们发泄一番。

上面的忠告都是《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中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给父母们的建议。

其实每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这样的家长,知道何时牵手,更懂得适时放手。

俞敏洪也曾说:父母过度养育孩子,在中国是个普遍问题。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这样做是在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和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同时也剥夺了孩子的成就感和自信。

请父母们克制一点吧,你对孩子的过分爱护,只会让孩子虚弱,让自己悲苦,这本《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真的值得你一读,能够让你摆脱困惑,成为一名合格的家长。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