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情无价!弟弟遭遇二次肾衰竭 哥哥挺身而出割肾救弟

“作为亲人的不去帮助,等谁去帮?”

“他比我大7岁,真是像父亲一般爱护我,遇到这样的哥哥是我三生有幸。”8月11日,大医二院器官移植中心病房,45岁的刘国生难掩对哥哥的感激之情。如今,哥哥的一个肾正在他身体内正常运转,为他带来了生命的希望。“兄弟有难,咱们作为亲人的不去帮助,等谁去帮?”旁边病床上,52岁刘国龙淡淡的一句话,道出了一个哥哥的担当。

肾移植十年后 弟弟再遇病魔

刘国龙和刘国生兄弟俩出生在吉林农村,二十多岁时结伴来大连创业,从小吃摊起步,一起打拼出一个500多平的美食城。日子越过越好,兄弟二人也将父母接到身边安度晚年。兄弟俩虽然早已各自成家,依然十分亲密,逢年过节,两个家庭都在一处过。不想弟弟突然患病,打破了这种平静的生活。

据了解,弟弟刘国生29岁的时候,曾被查出尿毒症;35岁的时候,接受了第一次肾移植手术。去年12月份,因慢性排斥反应,这个肾也“罢工”了,刘国生再次出现肾功能衰竭。今年元旦后,刘国生开始靠透析维持生命。

刘国生对透析的反应十分强烈。他说,透析4个小时,高压能飙升到190mmHg,头特别迷糊,回家只能躺着。而且,饮食上也受到诸多限制,营养摄入不均衡,牙龈经常出血,味觉、嗅觉明显减退,身体也开始浮肿。

看着弟弟日渐憔悴,刘国龙十分心疼,决定要捐一个肾救弟弟。“最初听到哥哥的想法,我没答应这个事儿,不忍心伤害哥哥的身体。父母还都健在,我身体坏了就坏了,留一个好的,以后给父母养老送终。”但是,刘国龙捐肾的想法却非常坚定,他对弟弟说,“你才四十多岁,正当壮年,孩子才15岁,你要是有什么闪失,家就散了。”刘国龙说,他宁可少活十年,也要延续弟弟的生命,让弟弟有机会看到孩子成家立业。就这样,哥俩在眼泪中达成了一致,今年7月28日,在大医二院接受了亲体肾移植术。

兄弟俩恢复良好 即将出院

7月28日上午,大医二院院长刘志宇和副院长王立明为兄弟二人进行了肾移植手术。在达芬奇机器人的辅助下,经过近4个小时的手术,哥哥的肾脏成功地在弟弟体内开始运转。王立明教授表示,这场手术难度不小,首先弟弟是二次肾移植,以前就用过抗排斥药物,体质很差。同时,术中从哥哥身上取下来的肾脏保留的动脉很短,又是双支动脉,术中既要保障两根血管不受伤,还得确保腹主动脉截断的部位不出血,可谓是“两头为难”。通过术前用药加大抗排斥反应力度,术中精细的血管吻合,最终确保了手术的成功。

哥哥刘国龙告诉记者,他最担心的就是自己摘了一个肾却救不了弟弟,“术后我醒来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他有尿没?正常不?听到他说有尿了,正常,我就放心了。”

如今,经过十余天的住院治疗,兄弟俩各项指标都基本恢复正常,即将出院。刘国龙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和以前比没什么变化。提起这次选择,刘国龙说,“当我提出这个事情的时候,家里没有反对的。少了一个肾,或许会对我的健康产生影响,但是对我弟弟来说,这是一个重生的机会,我觉得值。”

亲体肾移植优点突出 接受度却不高

据了解,对于终末期肾衰竭患者来说,透析和肾移植是主要治疗手段,而肾移植是患者回归正常生活的唯一渠道。根据排斥反应、后期养护等情况的不同,移植肾在每个患者体内的存活时间也不同。王立明教授表示,一般情况下,肾脏移植后一年存活率在98%左右,3年为96%左右,最长的能存活四十多年。

王立明教授表示,亲属活体肾移植具有基因融合性好、发生排斥的概率低、器官长期使用的概率高、费用低、等待时间短等优点。但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在该院开展的100余例肾移植手术中,亲体肾移植手术量占比不到10%。目前,大医二院尚有近200名患者在苦苦等待肾源。“能够实现亲体移植,既需要捐献者与受者深厚的感情,也需要家庭高度和谐。”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黄凤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