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重大文化地标上海文学馆开工,就在这片“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

6.jpg

“在不久的将来,上海就将拥有一座记载、研究、讲述自身历史的博物馆,一个满目琳琅、字字珠玑的精神家园。”今天下午,上海又一重大文化地标——上海文学馆在虹口区武进路439号正式开工。

上海文学馆由扆虹园等3幢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及1幢新建建筑组成。该馆将对标国家一级文学馆建设目标,以上海文学史料等文物资源研究为基础,突出展示海派文学与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汇集全球文学艺术资源,实现征集保护、陈列展示、学术研究、公共教育、文化交流等功能,成为人民城市的一处“文学家园”。

上海文学馆预计于2024年建成并开放。作为北外滩区域城市综合体建设的一部分,该馆将与周边商业、办公、花园步道等,成为海派文化集聚展示区,保留历史脉络,延续城市风貌。

选址百年前沪上闻名的公共空间,开创市区共建文化项目新模式

5.jpg

8.jpg

上海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镇,建设上海文学馆,是上海几代文学工作者和广大读者的共同心愿。市委市政府回应这一呼声,着眼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需要,批准立项建设上海文学馆。

几经论证,上海文学馆最终选址文化资源丰富的虹口区武进路四川北路——这片区域是百年前沪上闻名的公共空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群星璀璨之地:孙中山曾三次到访扆虹园,南强书局、水沫书店、辛垦书店等进步出版机构在此成立,鲁迅、茅盾、郭沫若、巴金、丁玲、柔石、施蛰存等大批知名作家在这里创作、生活、战斗……这里掀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的热潮,影响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方向,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记忆中的重要篇章。

建设上海文学馆,将传承上海内涵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延续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文学文脉,成为上海推动“世界文学之城”和文学之都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窗口。上海文学馆还将开创市区共建文化项目的新模式,即由上海市设立、虹口区政府委托开发商崇邦集团建设,之后交付上海市作家协会布展和运营。

“高质量地建设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是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重要内容之一。”上海市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文学馆的综合作用,不仅有良好的展陈、保存功能,还能在文学研究和普及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旅游等方面有突出表现,让上海文学馆成为能够代表国际文化大都市水准、吸引人们近悦远来的文化空间。

新老建筑跨时空对话,成为未来文学的温床和摇篮

9.jpg

7.jpg

“这些标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的作家、作品,产生于这个环境,而一座新的文学馆在此设计建造,正是以建筑的形式回应了产生这些重要作品的城市记忆。”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在新作《千里江山图》中,就提及了在上海文学馆所在地公益坊、扆虹园开展的革命进步活动。在他看来,上海文学馆的建设,预示着一段新的文学旅程的开启,“它将融入不断发展,成为未来文学的温床和摇篮,接续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接续着上海这座伟大城市的光荣传统。”

根据规划,上海文学馆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将包含第五批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扆虹园的三栋老建筑,以及一栋新建筑。当前,根据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相关修缮要求,三栋老建筑正“修旧如旧”:无论是外立面、空间格局、门窗、阳台,还是其他具有特色装饰的重点保护部位,都按照原式样、原材质、原工艺进行修缮,力求全面保持建筑原始风貌和肌理保留,预计今年11月修缮完毕。而作为主体建筑的新建筑,将结合扆虹园及紧邻的“今潮8弄”66栋老建筑风格,糅合所属风貌保护街坊特征,并在外立面中注入红色元素,形成新老建筑之间的跨时空对话。

“用城市让文学活化,用文学为城市赋能。”虹口区委副书记、区长胡广杰表示,上海文学馆是该区结合旧区改造建设的沪上文化新地标,将在城市更新、空间重构中,留存下市民的乡愁,赓续“最上海”的文化基因,打造集中展现海派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动区域。接下来,虹口区将以建设上海文学馆为契机,开展文学服务及文学活动,推动公众可持续、多维度地亲近文学、感知文学。同时,为文学人才搭建交流平台,提升文学原创力,用文学形式挖掘好、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并将积极打造城市文学文化IP,推动其与旅游、创意、商业、影视等多元文化业态的发展,塑造更具神韵魅力的城区软实力。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市委常委、虹口区委书记郭芳出席活动。


作者:单颖文

编辑:王宛艺

责任编辑:张晓鸣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