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特色示范社区系列报道①|澳门路社区:打造鸳鸯螳螂拳的传承阵地

前言:2020年,青岛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首批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城市。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了一系列“非遗在社区”活动,突出扎根性、生活化、传承性,以非遗保护单位和传承人为核心,以社区管理机构为支撑,以展演比赛等特色活动为载体,以理论研究为推动,以“非遗特色社区”建设为抓手,形成非遗管理部门、社区管理机构、非遗保护单位、社区群众、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合力推进工作态势,非遗社群基础逐步壮大,非遗传承保护方法路径逐渐拓宽,一大批“非遗特色社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阵地,涌现出一批优质非遗特色示范案例,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自即日起,市文化和旅游局将联合本网推出“非遗特色示范社区”系列报道,围绕市南区珠海路街道澳门路社区等10个青岛市非遗特色示范社区进行经验宣传、成果展示,借助非遗特色示范社区的示范效应,推动“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深入持续开展。

青岛新闻网讯(记者 王磊)自青岛市开展全国“非遗在社区”试点工作以来,市南区依托辖区内28个非遗项目和8个特色非遗社区,把握“尊重社区居民主体地位”“选择适合非遗资源”“创新工作模式”“发挥传承人作用”等工作原则和重点,制定具体方案,切实推进落实举措,进一步培育非遗在城市中传承发展的土壤,探索在城市中传承非遗的有效方式,打造了诸多“非遗在社区”的优质案例。

image.png

珠海路街道澳门路社区就是市南区特色非遗社区之一。澳门路社区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鸳鸯螳螂拳为特色项目,拥有各年龄层的受众基础。

社区联手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非遗传习阵地“养成”

据了解,鸳鸯螳螂拳传承至今已达2700余年,源远流长。作为鸳鸯门派六大精髓之一,鸳鸯螳螂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和左右双修的全面训练思想,成为螳螂拳中颇具特色的流派。2014年,鸳鸯螳螂拳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在青岛市“非遗在社区”工作的推动和鼓励下,澳门路社区非常注重鸳鸯螳螂拳的传承保护,借助传习场馆,打造传习场所,组织进社区、进校园等方式,广泛培育鸳鸯螳螂拳的习练群众基础。

图片来源:董志刚 摄

据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澳门路社区在燕儿岛公园等地设立户外传习场地,打造“非遗在社区”阵地,同时发挥传承人作用,免费为社区居民传授螳螂拳,使得居民学螳螂拳成为一种习惯。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螳螂拳代表性传承人,鸳鸯门派第五代传承人介绍,孙日成及其父亲每天早晨在传习地教授社区居民鸳鸯螳螂拳,共上课700课时,成为澳门路社区一道美丽的风景,为“非遗在社区”活动扎根社区做出良好示范与探索。

作为中华传统武术,鸳鸯螳螂拳在我国武术界素有“只闻其名、不见其身”的说法。而如今,它不再只是一门束之高阁的武功。在社区传习场所普及推广下,在鸳鸯螳螂拳非遗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慢慢走进了大众生活,并随着“非遗在社区”活动的开展,逐步扎根社区、融入居民生活,进一步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非遗传习普惠大众,探索非遗保护新模式

非遗源自群众,活在群众之中。为了让非遗文化真正走到群众中间,从2020年“非遗在社区”活动开展以来,澳门路社区专门为项目设立宣传牌、印发宣传册页,大力宣传鸳鸯螳螂拳;组织开展多种公益宣传表演活动,组织志愿者帮助推广;每年春秋冬季举办养生讲座等,让社区居民更加了解鸳鸯螳螂并参与其中。2020年以来,社区居民参与人数共计3000多人,举办活动共20场。学习这项技艺既能强身健体,也丰富了业余生活,居民们拥有强烈的获得感,切身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图片来源:董志刚 摄

2021年,珠海路街道和澳门路社区根据《人民中国》杂志社考察调研情况,在街道和社区打造鸳鸯螳螂拳非遗传习基地,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展现新亮点,整合各类资源,实施设施建设,对场地进行升级改造。以“非遗在社区”为载体,让非遗文化在社区活起来,使社区居民对非遗认同感、参与感越来越强,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赓续非遗文化内核,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在国家、省、市各级部门对非遗的重视推广下,鸳鸯螳螂拳的传承推广无疑是全市非遗传承发展的标杆。澳门路社区党委书记栾孟宾表示:“澳门路社区将发挥非遗特色社区的示范作用,以鸳鸯螳螂拳为核心依托,探索非遗传承保护的新路径,推动形成保护传承非遗的浓厚氛围,赓续非遗文化内核,将千年文化‘活化石’厚植于民。”

在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的统筹领导下,市南区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传承新模式、展现新亮点。举办2021青岛市首届“非遗+”文创大赛暨第二届“指尖上的青岛”民间十大匠人评选;开展“非遗四进”,通过非遗市集、展览、展演、公益课等多种形式开展传承传习,构建特色传播体系,拓展社区非遗发展空间;策划“顺时令·承非遗”24节气“非遗在社区”传承创新活动等,深入项目指导传承人广泛开展非遗文化传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一系列创新举措丰富全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广大群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逐渐营造出“处处见非遗”“人人讲非遗”的浓厚氛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