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闻游戏的前沿动态与创新经验

 作者:施畅(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张国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来源:《青年记者》2022年第15期

新闻游戏是指有助于用户理解新闻报道,或有助于提升用户媒介素养的特定游戏类型。近年来,黄鸣奋、曾祥敏等国内学者多围绕新闻游戏的概念、特征、叙事、创新价值等方面展开研究。本文追踪近十年来全球新闻游戏前沿案例,从议题聚焦、创新表达等角度整理归纳全球新闻游戏的探索实践,以期弥补既有研究在前沿案例研究上的不足,并借此总结出我国新闻游戏生产的改进策略及发展方向。

新闻游戏的前沿议题

(一)后真相时代的事实核查

后真相时代的关键特征在于,情感以及个人信念的表达较客观事实的陈述更能影响舆论。在此背景下,以博取社会关注、煽动公众情绪为目的的假新闻不断增多。为提高受众媒介信息素养,新闻游戏制作将重点转向事实核查,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受众判断信息真伪,体验假新闻的生产传播机制,从而掌握辨别假新闻的基本方法。

就假新闻的辨别而言,新闻游戏让玩家扮演“事实核查员”,通过答题的方式让玩家根据线索判断信息真伪,进而提高玩家的事实核查能力。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制作的新闻游戏《识别假新闻》(The Fake News Game,2021)为例,该游戏为玩家提供了大量新闻案例、学术文章以及网络帖子,包括科技、饮食、宗教、政治、娱乐等常见信息。在玩家开启游戏之前,制作者会给玩家提供识别假新闻的方法,如检查链接来源、语言风格等,帮助玩家将事实核查意识融入日常生活。此外,美国独立游戏《假新闻侦探》(Fake News Detective,2020)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引导玩家辨别假新闻,从而令玩家掌握查证信息真伪的技巧。

就假新闻的生产而言,新闻游戏让玩家摇身一变成为“信息造假组长”或“假消息传播者”,炮制假新闻,借此操纵舆论,进而引发一系列社会舆情事件。例如,在剑桥大学和英国政府合作开发的新闻游戏《病毒式传播》(Go Viral,2020)中,玩家扮演的是一名假新闻传播者,玩家倘若能顺利发布假新闻,即可迅速涨粉并声名大噪;但如果玩家信息造假过于拙劣,或是发布客观真实的信息,粉丝数量则会不同程度地流失。游戏通过“教会”玩家如何使用煽情话语激发公众的愤怒或恐惧,以及借用“假专家”进一步造谣,令玩家深入理解“假新闻兜售者”(Fake News Dealer)的各种令人迷惑的套路。剑桥大学学者梅丽莎·巴索尔(Melisa Basol)曾评论,“游戏没有采取‘破解假新闻’的常规操作,而是通过让用户接触假新闻背后的生产策略,进而帮助用户接种‘假新闻疫苗’”。同样从假新闻生产方面着手的新闻游戏,还有由BBC制作的《BBC记者》(BBC iReporter,2018),以及由芬兰广播公司开发的《巨魔工厂》(Troll Factory,2019)。这两款新闻游戏超越了假新闻内容本身,侧重于揭示与之相对应的欺骗策略,从而让人们更好地抵御其他情境下的虚假信息。

(二)全球疫情下的健康传播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与公共卫生议题同样突出的是“信息疫情”(Infodemic)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健康传播不仅意味着需要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成普通民众易于接受的知识与信息,而且需要着重向民众普及疫情防控策略与措施。疫情相关的新闻游戏大体可以分为:针对疫情防控的新闻游戏和探讨病毒如何演化与扩散的新闻游戏。前者主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进行知识科普,在游戏中呈现包括疫情防护、防疫政策、世界各国疫情现状等信息。以波兰独立游戏《新冠病毒:疫情大暴发》(Covid: The Outbreak,2020)为例,游戏中玩家需要扮演一名虚拟的全球领导人,通过作决策、下指令来控制疫情蔓延。凭借其出色的创意与丰富的内容,超半数玩家在Steam平台上给予了这款游戏五星好评。

探讨病毒演化与扩散主题的游戏则主要针对病毒本身,玩家可以从病毒视角出发,了解病毒的演化过程与扩散规律。例如,在英国独立游戏《瘟疫公司》(Plague Inc,2012)中,玩家需要制作“完美病毒”,以此感染并杀害地球上的每个人。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使用不同类型的病原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并决定其传染性、致死性等指标,每种病原体都有其传播“优势”与“不足”。通过不断“制造”病毒,玩家得以审视和反思当今世界疫情防控的漏洞与不足。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该制作团队发布了续作《瘟疫公司:治愈》(Plague Inc: The Cure,2020)。与原作不同的是,该游戏需要让玩家派遣团队在世界各地寻找“零号患者”,采取区域封闭策略,积极推动疫苗研发,以遏制病毒传播。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玩家得以理解全球疫情防控的复杂性。

(三)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

近年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争论日益激烈,如何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成为新闻游戏生产的新议题。在此背景下,新闻游戏重点探讨全球政治、经济与战争冲突,并把合作议题关注点聚焦于气候变化,探寻改进全球气候环境的新方案。

在政治、经济冲突议题中,“英国脱欧”和“中美贸易战”成为全球新闻游戏制作的热门选题。“英国脱欧”以瑞典独立游戏《英国脱欧巴士》(Brexit Bus,2017)为例,游戏创作者将英镑汇率的波动绘制成崎岖不平的道路,驾驶“脱欧巴士”的玩家需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巧,控制好车辆平衡以避免“翻车”。创作者从汇率波动这一角度切入以揭示脱欧过程中英国经济所遭遇的困境,并借助可视化的游戏方式帮助玩家理解政治冲突背后的经济影响。“中美贸易战”则以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制作的新闻游戏《躲避特朗普的关税》(Dodging Trump’s Tariffs,2019)为代表,在游戏中,玩家所扮演的贸易顾问需要为卷入中美贸易冲突的众多企业提供纳税建议,并尽可能帮助各公司减少特朗普关税政策带来的影响,以此感受中美贸易冲突给全球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在以战争冲突为主的议题中,大多数新闻游戏则聚焦难民的生存困境,让玩家以第一人称视角体验战争给普通民众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例如,法国独立游戏《亲爱的,请将我埋葬》(Bury Me, My Love,2017)基于叙利亚战争期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还原了一对普通夫妻在战争中的真实处境。在游戏中,玩家将会面临一系列关键抉择,每一个无心之举都有可能让丈夫或其妻子付出生命的代价。制作者通过游戏帮助玩家获悉难民的处境,反思战争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借此呼吁世界和平。该游戏在第14届国际移动游戏大赛中获评“最具价值游戏”。

在全球合作议题方面,探讨全球气候变迁逐渐成为新闻游戏的热门话题。基于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能源行业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图》,英国《金融时报》推出新闻游戏《你能在2050年实现全球净零排放吗?》(Can You Reach Net Zero by 2050,2022)。在游戏中,玩家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各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程度和措施,在2050年之前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并且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1.5℃以内,即可顺利通关。该游戏能够帮助受众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以及保护计划,掌握减排的标准与相关措施,从民众观念入手推动全球气候向好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5年《巴黎协定》通过前夕,《金融时报》就曾推出形式较为简单的互动新闻《气候变化计算器》(Climate Calculator,2015),用户通过“计算”各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而将全球气温增幅控制在2℃以内。时隔7年,以气候变化为议题的新闻游戏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比前作更具创新性。

新闻游戏的创新表达

(一)主体设定的多元化

传统新闻报道要求记者采用第三人称视角叙事,以确保报道的客观与公正。在此叙事模式下,受众成为新闻的“旁观者”,既无法亲身经历新闻发生的全过程,也难以与新闻当事人发生情感共鸣。但在新闻游戏的实践中,创作者通过程序语言设计邀请玩家来到再媒介化的新闻场景中,并赋予了玩家特定的“身份化身”[1],玩家由此可以成为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亲临“现场”并收获真实体验。

近年来,玩家在游戏里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可供玩家扮演的“身份化身”也由此呈现出多元化态势。玩家可以是《车祸现场模拟器》(Accident,2021)中一名专职报道车祸现场的记者,可以是《优步游戏》(The Uber Game, 2017)里需要抚养两个孩子的全职司机,也可以是《亚马逊公司里的多元族裔》(The Amazon Race,2019)中来自少数族裔的一名普通工人,更可以是《穿过苏伊士运河》(Steer Through the Suez Canal,2021)里执掌巨型油轮的舵手,用户可以借此体验不同的职业,并获知各类群体的生存困境。除了以“人”为主体的角色扮演,全球新闻游戏的创作者们也从“物”的视角向玩家展示不一样的新闻故事。例如,在《假如我是人工智能》(Big Brother Is Shaping You,2019)中,玩家需要扮演“算法机器人”,根据用户喜好为其精准推送信息;在前文谈到的新闻游戏《瘟疫公司》中,玩家则需要从病毒的视角理解疫情流行始末,探索一个病原体从诞生到传播的全过程。

就受众的游戏体验而言,扮演主体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视角的限制,不仅能够增强游戏的可玩性,而且能够带给受众沉浸式的参与体验。对创作者而言,玩家主体性的增强意味着新闻游戏设计观念的变革,即新闻游戏不再是属性数据和通关道具的一味堆叠,而是将玩家带入其中,打造属于玩家自己的游戏世界,从而使游戏更好地促进玩家在认知、态度、行为上的转变,增强新闻游戏的传播效果。

(二)互动叙事的强体验感

互动叙事意指一种新兴的数字叙事形态,即通过“输入—反馈”实现用户与系统程序的交互,从而令故事情节产生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对人物言谈举止的决策来影响后续情节的走向,由此引发的支线情节会导向或好或坏的不同结局[2]。在新闻游戏的实际运用中,则突出表现为“决策重要型”(Choices Matter)新闻游戏。玩家需要深入思考行动策略,体验由选择引发的冒险故事,玩家一系列决策及行动将影响故事情节的关键走向。

“决策重要型”新闻游戏意味着玩家的选择不仅与主角的命运相关联,而且决定了新闻游戏的叙事方向。以BBC出品的《叙利亚之旅》(Syrian Journey,2015)为例,玩家需要在游戏中扮演逃往欧洲的叙利亚难民。难民旅途艰险重重,游戏设置了诸多关键节点供玩家选择,每一种选择对应不同的故事模式。玩家有可能在途中遭遇走私犯的阻挠,也有可能身无分文地滞留叙利亚,还有可能在即将抵达欧洲之时被遣返回国。每一次决定都有可能引发所谓的“蝴蝶效应”。该游戏虽然内容丰富,制作精良,但此类题材也存在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风险。同为“决策重要型”新闻游戏的还有瑞典独立游戏《格伦罗赫之谜》(Faefever,2020),玩家在游戏中作为记者调查发生在小镇上的一起失踪案。在走访调查过程中,不同的受访者会给玩家带来不同的选择和答案。经过不断的走访摸排,玩家方能一步步揭开事件的谜底。

在互动过程中,玩家的每一次点击都具有探索与发掘的隐喻之意,即参与并发掘隐藏在时空“褶皱”中的诸多叙事可能[3]。新闻不再局限于一种结局,而是可以供玩家选择的开放故事。以《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制作的新闻游戏《海洋游戏:海平面正在上升,你能拯救你的城镇吗?》(The Ocean Game: The Sea Is Rising. Can You Save Your Town,2019)为例,在游戏中,因海平面不断上升,沿海小镇面临着被海水淹没的风险。玩家作为沿海小镇的决策者,需要合理分配有限的预算,并给出一揽子解决方案。玩家可以选择建造岩石墙抵御海水的侵蚀,但岩石路障占用了海滩上的休闲空间,造成游客数量锐减,结果影响了小镇经济收入;若玩家选择用沙子扩建海滩的方案,则会面临预算超支的问题和沙子被冲走的风险。玩家的一系列抉择或令民众平安度过此次危机,抑或令小镇彻底被海洋吞没。

(三)运行机制的高拟真度

当前新闻游戏主要通过模拟世界的方式,提升运行机制的拟真度。模拟世界指游戏开发者通过预设的流程和模型来模拟世界运行的规律或原理。模拟世界的运行机制不仅打破了传统图文报道对新闻事实描述的局限,而且嵌入了游戏创作者对理想世界的乌托邦式追求与期待。对受众而言,模拟世界中的仿真场景增强了游玩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以此唤起其共情意识。

模拟世界大多聚焦对特定社会系统的模拟,让玩家从全新视角理解、反思社会问题。以美国新闻评论网站Vox制作的《大学奖学金大亨》(College Scholarship Tycoon,2017)为例,该新闻游戏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的大学排名,要求玩家通过发放奖学金的方式吸引优秀学生,以此提高玩家所在大学的排名。在游戏中,玩家可以选择将奖学金发放给家境殷实的学生,他们条件不俗,成绩优异,可以迅速提升大学知名度。当然,玩家也可以选择资助贫困生完成学业,尽管他们可能并不会给学校带来更多亮眼的成就。游戏帮助玩家理解奖学金发放的运作机制,以此揭示美国高校奖助体系的失衡以及对贫困学生的系统性歧视。再如马来西亚独立游戏《像国会议员一样花钱》(Spend Like an MP,2020),该游戏模拟了国家预算资金的支出与收入情况,借此揭示、批评党派选举中资金耗费的不合理现象。美国独立游戏《头条新闻:诺维新闻》(Headliner: NoviNews,2018)则让玩家扮演媒体主编,通过发布新闻对都市大众施加影响,借此模拟媒体对公众舆论的引导力与影响力。

揭示某些特定情境下的现实图景以及预测事件后续发展状况,同样也是模拟世界的制作思路。例如,美国独立调查新闻机构ProPublica与游戏工作室联合出品的新闻游戏《等待庇护》(The Waiting Game,2018),该游戏以真实故事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五名寻求美国庇护的难民身上的故事。玩家既可以是来自萨瓦多尔的家暴受害人,也可以是来自刚果的学生抗议者。据创作者自述,供玩家选择的五个角色代表了联合国1951年《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中的五个难民标准。虽然《公约》明确定义了难民的标准以及庇护规则,但在现实生活中,难民寻求庇护的过程依旧困难重重。在模拟故事的呈现中,玩家通过一系列短片了解他们每日的遭遇,体验难民的生存困境,反思漫长的庇护程序对难民造成的身心伤害。

我国新闻游戏发展的可参考方向

(一)内容上强化事实核查

后真相时代,谣言大行其道,真相日益稀缺。公民需要掌握事实核查能力以更好地识破谣言陷阱。因此,我国的新闻游戏有必要增加事实核查类内容,如上述《病毒式传播》《识别假新闻》《假新闻侦探》等产品就深入假新闻生产传播的全流程,揭秘假新闻的“生产工序”,以期培养受众事实核查的意识和能力。具体而言,借鉴全球新闻游戏的成功案例,国内新闻游戏创作者可以从谣言的生产、扩散、辨别三方面入手,探求谣言治理的本土难题与破解之道。谣言生产方面,国内新闻游戏可以探讨营销号编造谣言、医药广告造假链条、反华势力恶意抹黑中国等痛点议题,揭示其造谣手段与传播套路。谣言扩散方面,创作者可以聚焦社交媒体上出现的谣言传播现象。谣言辨别方面,创作者则可以邀请玩家在游戏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可以是缺乏反诈意识的中老年用户,或是外出务工的小镇青年,或是饱受校园贷迫害的大学生,从信息接受端探究谣言的辨别技巧以及分析策略,加深受众对谣言的认知,进而提升受众的信息辨别以及事实核查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高强度的互动参与可能会导致受众高度沉浸于故事情节和互动行为中,从而削减受众对信息本身的关注程度。因此,创作者也需注意故事情节的把控,避免受众在游戏过程中的过度自主化解码[4]。

(二)设计上提供多元视角

面对日益复杂的前沿议题,多元视角的新闻游戏设计不仅可以避免新闻报道的同质化,更能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来自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同族裔与圈层的现实困境,进而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基于全球新闻游戏在叙述视角上的创新,我国的新闻游戏可以从“人”与“物”两方面切入,为受众理解新闻报道的对象提供新思路。从“人”的报道视角来看,国内新闻游戏可以借鉴《优步游戏》《亚马逊公司里的多元族裔》等国外作品,从普通民众着手,聚焦盲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弱势群体,让玩家了解这些群体的生存处境,进而推动该社会议题的解决。创作者也可以从领导者的视角出发,例如可以借鉴《新冠病毒:疫情大暴发》中的游戏设计,让受众深入了解健康知识,把握疫情对全球各国的深刻影响与潜在危害,探讨改进健康传播的新策略。从“物”的报道视角来看,全球新闻游戏也为国内新闻游戏制作者提供了参考范本。在健康传播方面,国内创作者可以参照《瘟疫公司》的游戏设计,以病毒或疫苗的视角帮助受众理解病毒扩散的内在原理与运作机制,促使健康信息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于民。在新兴技术方面,《假如我是人工智能》从算法本身着手的游戏设计,给国内新兴技术的传播与普及提供启示。创作者可以发掘技术本身的特征,探讨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兴技术的优势与伦理困境,引导用户化身“物”的视角感受“技术改变生活”的时代情境。

(三)视野上关切命运共同体

目前全球冲突不断,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战争冲突等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议题。基于此,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而我国新闻游戏需要做出更多努力以践行该理念。不同于海外新闻游戏创作者对国际冲突的持续关注,我国新闻游戏应充分展现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努力践行,在更为宏大的背景下回应全球危机及人类命运等重大战略问题,具体可聚焦生态保护、维护和平等议题。例如,就生态保护而言,我国近十年来对全球生态文明贡献良多。从早期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到晚近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等目标,从生态恢复到气候保护,我国在环保领域的切实行动都可以成为新闻游戏的创作素材。在游戏中,创作者可以邀请玩家扮演“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者,参与历时三代人的治沙工程,在与沙尘暴的斗争中,体验中国生态治理的决心;玩家也可以扮演生态文明示范村的村长,带领村民一起建设“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振兴的久久为功,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就维护和平而言,中国主张与中国方案也能与新闻游戏结合。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一带一路”倡议,玩家可以在游戏中了解中国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的力量,从世界和平建设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视角理解中国经验和中国道路。

基于以上分析,新闻游戏能够在兼具可玩性的同时,发挥其新闻属性,弥补传统新闻报道的不足,从而提升受众对所报道之物的认识与理解。并且,在培养事实核查能力、促进健康信息传播、理解全球冲突与合作这三方面,新闻游戏以其独具的沉浸交互式体验,增强了前沿议题的传播效果。同时,新闻游戏的创新表达也为受众带来了更好的游戏体验。目前,国内新闻游戏仍处在发展阶段,国内创作者应汲取全球新闻游戏的创新经验,结合本土经验,坚持价值导向,推动国内新闻游戏加速发展。

【本文为暨南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新闻游戏融入新闻业务实训的案例库建设与应用”(编号:JG2022111)阶段性成果】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施畅,张国威.全球新闻游戏的前沿动态与创新经验[J].青年记者,2022(15):16-19.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