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久矣何以解,博物馆里看美玉

极目新闻记者 戎钰

通讯员 丁燕

“石之美者谓之玉。”早在8000年前,中华民族就有了爱玉和用玉的传统,玉文化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玉不琢不成器”“化干戈为玉帛”“瑕不掩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些金句的流传,无不说明玉器已然成为表现社会道德内蕴的重要载体。

酷暑难耐,不如到博物馆看看玉器文物,在冰冰凉的玉世界里感悟古人寄托于玉器中的情怀。

上过央视的爱情信物

说到玉器,不得不提武汉博物馆珍藏的皇家爱情信物——清代“乾隆”款双凤交颈玉执壶。

武汉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这是一件带有“皇家爱情色彩”的玉器,8月4日七夕节当晚,它还被选为应景文物代表,登上了央视七夕特别节目《古韵新声》。

据介绍,这件器物应为清宫皇室大婚时所用,器物造型精巧雅致,研琢严谨规矩,纹饰婉约柔美,是中国制玉工艺鼎盛时期的杰作。

清代“乾隆”款双凤交颈玉执壶

值得称道的是,该器物造型为两只交颈互拥的联体雏凤。壶盖为两只交颈的凤首,交颈贴面,状极亲昵,似喁喁私语,取“双凤合颈(卺)”之意;壶身由两只互拥着的凤鸟组成,两足相抵,亲昵偎依;壶颈雕蝴蝶状结绳,将两只凤鸟系在一起。

众所周知,乾隆帝酷爱玉器,宫中每有重要玉器制作,他都要亲自过问,甚至参与设计。而这件玉执壶的壶底就刻有“乾隆御制”描金篆书款。

管窥大清盛世景象

古人常以玉寄情,武汉博物馆珍藏的清代碧玉“海晏河清”烛台便是久负盛名的一件玉器。据介绍,该器物以整件碧玉碾琢雕刻而成,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三层圆形蜡扦承盘,盘中有蜡扦用于插放固定蜡烛;中部为一只站立的大雁,大雁头顶承盘,嘴衔宝珠,挺胸收腹,神态安详,羽翼丰满,作展翅欲飞状;下部为洗式底座,底座中部是浮雕玄武,昂首作爬行状。

碧玉“海晏河清”烛台

“海晏河清”出自唐代诗人郑锡的《日中有王子赋》,“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比喻沧海波平,黄河水清,国家安定,天下太平。这对碧玉海晏河清烛台为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制作的御用生活品,取“雁”与“晏”的谐音,形象呈现出“海晏河清”的美好寓意。

龙纹玉佩

除了这款碧玉烛台,武汉博物馆的十大精品文物之一唐代龙纹玉佩也值得参观者驻足细品。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该器物是唐代玉雕的上乘佳作,佩为昂首盘身三爪龙形,龙首居中,颈后毛发似于风中向后飘浮,龙身满饰鳞纹,龙尾与龙爪穿插缠绕,呈盘旋状,“运用了圆雕、浮雕、镂雕、浅刻等多种技法,展现出龙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的形象,其浓郁的雕塑韵味,体现出盛唐重体量、重骨法的玉器风格。”

“谐音梗”集大成者

喜欢金玉的文博爱好者,肯定无数次踏访过湖北省博物馆的梁庄王展,也一定会对这副玉禁步印象深刻。

玉禁步

湖北省博物馆讲解员谌夏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禁步为婚配喜庆之物,它和步摇一样,都是用于约束女子的行为举止和规范仪态,“这副玉禁步由32片玉叶和16件串饰及1件玉珩共49件玉饰组成,推测可能是皇帝为梁庄王纳继妃而特赐的礼物。”

据谌夏介绍,根据饰件名称的谐音和特点,学界认为这副玉禁步有着吉祥美好的多重寓意:叶子代表着金枝玉叶,瓜代表着瓜熟蒂落,鸳鸯代表着鸳鸯戏水,鳜鱼代表着鱼水之欢,也有富贵有余的含义,石榴和桃子则分别代表着多子多福和平安长寿。

金环白玉葫芦饰

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极目新闻记者肖颢摄)

多看看这种造型精美又寓意深刻的器物,不比“买桃花”更有感染力?有需求的朋友还不赶紧择日去“打卡”。除了这副玉禁步,梁庄王展的青白玉镂空云龙纹带、金环白玉葫芦饰等玉器都值得你拍上100张。

先秦玉器中的极品

逛省博,怎么能不去曾侯乙展厅?谌夏也向记者着重介绍了出土于曾侯乙墓的精品文物——十六节龙凤纹玉挂饰。据介绍,该器物通长48厘米,耗费五块玉料雕成,由三个玉环和一根玉销钉,联成了可以活动卷折的16节。其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工匠要先按所需的节数,将玉料从不同的方向锯成“切而不断”的小块,然后将每两块未断处镂成可活动的环套,再将相连各活动环以外未断的玉片剖断,做成此器。

十六节龙凤纹玉挂饰(极目新闻记者肖颢摄)

让后人赞叹的是,当时的工匠采用了透雕、浮雕、阴刻等多种技法,雕出了37条龙、7只凤和10条蛇,整件器物玲珑剔透,犹如一条飞舞的长龙,堪称先秦玉器中的极品,代表了先秦时期玉器雕琢工艺的最高水平。

(图片来源: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博物馆官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