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逆行是责任!”中国医师节前夕,记者连线奋战在海南、西藏的江苏抗疫医生

苏琼同心,汉藏一家。海南省、西藏自治区疫情暴发以后,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部署,连日来江苏省先后组织医疗力量分赴海南、西藏,支援当地开展流调、社区防控、医疗救治、核酸检测等抗疫工作。今天是中国医师节,记者连线了几位奋战在海南、西藏抗疫一线的医生。

江苏省援琼医疗队 黄英姿

援琼,纤手执剑再出发

8月2日刚结束支援甘肃抗疫,8月13日下午两点,黄英姿又踏上了南下抗疫的征程。江苏省援琼医疗队方舱医疗队共517人,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黄英姿任副队长,此行的目的地是海南省儋州市,按计划整建制接管儋州市第二方舱医院2000张左右床位,目前方舱已经开舱,与病毒直面的又一场战斗,开始了!

从厂房到方舱,3天内开舱!

三月份上海暴发疫情,3月21日,黄英姿再次带队出发接管方舱,在上海整整待了57天。回来刚恢复到正常工作一个多月,她又被调入国家联防联控,支援甘肃抗疫,8月2日回南京,隔离期7天,8月13日再出发支援海南。

支援武汉时对病毒还有太多的未知,而此次出发援琼,黄英姿说,与病毒交手多次的医疗队员们,其实是更有底气了,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3月份,奥密克戎毒株让上海及全国面临一次大考,这次海南的考验也不小,当然,我们有信心来战胜它。”14日凌晨一点,江苏省援琼医疗队方舱医疗队抵达儋州市,早上8点多,黄英姿已经到了正在建设的方舱现场,“那时还是个大仓库,各种建筑施工还在同步进行。”医疗队立即加入到了方舱医院前期建设中来。有着多次方舱抗疫的经验“打底”,黄英姿带领医疗队迅速指导方舱建设,改进相关环节,尤其是感控,更是建设的重中之重。

方舱医院,并不是有了场所、有了医生就可以运转起来。“从防护物资到病人的生活物资,患者日常用药、抢救用药和器械,我们迅速开出了单子,请各方赶紧筹备。另外还有交通如何来管控、警力如何来布置、安保及维修人员如何配备、保洁人员招募与培训、患者信息系统的对接与升级……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每一个漏洞都要补上。”黄英姿介绍。

在医疗队与当地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方舱里医护办公站建起来了,各项物资快速到位!医疗队14日凌晨抵达,16日傍晚开舱接收了首批20多位患者,第一批20名医护人员同时进入方舱医院。

“队员们会按照医疗护理的要求去筛查患者,分层分级为患者诊疗。”黄英姿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截至记者发稿时,方舱接收的患者超过400人,接下来会有更多的患者转运到方舱医院,医疗队与病毒的正式战斗,打响了!

“当医生,于我而言是幸运的”

要指导方舱医院建设,要协调各方物资准备,要理顺各个医疗环节……黄英姿到达儋州的每一天,都没有在夜里12点之前能休息的。时间紧张,但和记者通话中聊到医师节这个话题,她仍然愿意多说上两句。

“我现在一直和我的孩子、我的学生说,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一定是你要从骨子里喜欢并且愿意做的事情。在这一方面,我觉得我是幸运的。”黄英姿说,她的父亲也是一名医生,所以对于这个职业她从小耳濡目染,很熟悉,心中也有潜移默化的定位,觉得自己是愿意且适合当一名医生,之后高考填志愿、学习、就业,一切都是顺理成章。回看自己的医生生涯和抗疫的日子,医生的工作需要值夜班、需要熬夜,疫情下逆行也是常态,但因为喜欢,所以所有付出也都是顺理成章的。

作为医生,能将患者医治好,尤其是重症医学科医生,常常见证某种程度的“起死回生”,这种成就感和自豪感,无关收入、无关患者送的锦旗,可以将所有的辛苦都抵消。

江苏省援琼医疗队 包亚飞

工作刚一年,毫不犹豫即刻出发

江苏省援琼医疗队队员包亚飞是一位工作刚一年的年轻医生,来自扬州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到支援海南抗疫的通知时他正在值晚夜班,毫不犹豫、即刻随队出发。

13日、14日,包亚飞支援海南文昌大规模核酸采样,而后转战儋州。在儋州,每位采样医务人员每天需要为200多人采集核酸样本。有了援琼医疗队的协助,当地核酸样本采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从前需要一两天完成的量如今在一个上午就能结束。

不仅因为有了成规模的医务人员支援,也因为这些医务人员大都和包亚飞一样有着一定的经验,对于采样操作、穿脱防护服等等已经相当熟练。“我自己支援过上海、常州。虽然海南人口密度没有上海那么大,每天采样量没有那么多,但是毕竟现在夏天穿着防护服、戴着N95口罩还是很闷热的,也就五六分钟,脖子上的汗就会流个不停了。”

今年的8月19日是包亚飞正式成为医生后度过的第一个医师节,远在海南投身抗疫工作的他,也陆陆续续收到了来自同事和亲朋的祝福,“虽然不能见面庆祝,但是能打个电话也算是很好的问候呢。”

江苏省援藏抗疫医疗队 霍翔

克服“高反” 让流调跑赢病毒

医生的工作内容,其实不止治病救人。“我们是公共卫生医师。”在电话中,江苏省援藏抗疫医疗队流调组组长、江苏省疾控中心主任医师霍翔告诉扬子晚报记者。

在西藏,霍翔和其他疾控小伙伴已经工作一周多了。初到高原,霍翔和很多队员都要面对高原反应的挑战。“会水肿、会失眠、会头疼、会喘不上气,很多人心率会在140以上,血氧饱和度掉到85%,甚至以下,说话都不能说得特别快。”霍翔说,即便医疗队有氧气供应,刚到的几天在“高反”下工作,挑战仍是巨大的。在藏区强光照下穿着隔离衣、戴着N95口罩检查和指导中高风险区的防控情况;每天要打上很多电话,常常喘不上气来……身体有不适,但流调工作紧锣密鼓地在展开。

“我们来到西藏后,首先理顺了流调的工作机制,从阳性病例上报到流调队员排查出密接和次密接,再到社区管控组跟进,流程顺畅地跑起来。”霍翔介绍,一旦发现阳性病例,4小时内完成核心信息表,24小时内完成流调报告,第二天还需要跟进继续完善,流调组的压力也在持续增加中,霍翔和流调队员们每天能睡的时间几乎只有四个小时。“我们队员很多都参加过很多次省内省外抗疫的行动,但在3700米海拔的高原上抗疫,还是第一次。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挑战,但我们没有一个队员退缩。对我们来讲,今年也是绝对特别的一个医师节。”霍翔说。

江苏省援藏抗疫医疗队 章文豪

第二个在战疫一线度过的医师节

对于江苏省援藏抗疫医疗队队员、南京市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章文豪来说,今年是他成为医生的第14个年头,也是第二个在战疫一线度过的“医师节”。

8月11日,江苏省援藏抗疫医疗队火速集结,有着援鄂和在南京市公卫中心两次抗疫经历的章文豪再次“逆行”。这一次,是上高原!从12日凌晨落地拉萨至今,星夜兼程的章文豪和同事们迅速进入状态投入工作中。“现在非常强调重症的早期介入。”章文豪告诉记者,把有潜在重症倾向或是病情变化迅速的患者尽早筛选出来,把“关口前移”,让他们能够尽快接受到规范治疗且避免往重症发展,就是重症医学科医生此次参与援藏抗疫最大的作用。

章文豪坦言,通常普通人要适应起来至少要准备2到4周。可要与病毒拼速度,留给他们的时间并不多。“所以我们出发前也是做了相对充分的应对。”为了避免高原上最可怕的肺水肿,医疗队还准备了无创呼吸机以及时应对紧急情况。更为重要的是,所有援藏医疗队队员们都在用顽强的斗志去战胜身体上的不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彦 见习记者 吕彦霖

编辑:景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