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巡礼|鲍鹏山讲《诗经》:大众的心情(十四)

说谗言

说到“比兴”,说到“苍蝇”,我一下子想到了《诗经》:

营营青蝇,止于樊。

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营营青蝇,止于棘。

谗人罔极,交乱四国。

营营青蝇,止于榛。

谗人罔极,构我二人。(《小雅·青蝇》)

——飞来飞去的苍蝇啊,把它阻在篱笆外。和睦爱悌的君子啊,不要受那谗言害。飞来飞去的苍蝇啊,把它阻在荆棘外。谗人作恶无休止,多国政治被他坏。飞来飞去的苍蝇啊,把它阻在榛树外。谗人作恶无休止,让我两人有嫌猜。

诗人为什么要用“青蝇”(即苍蝇) 来喻谗言或进谗言的小人?盖因苍蝇与小人有以下三点相同:一是“营营”,钻营不休,散毒不止,孜孜矻矻,一刻不止;二是“污白使黑,污黑使白”,颠倒黑白,播乱善恶;三是驱之不去,纠结缠斗不休,使人不胜其烦而自认失败。而且啊,谗言的危害,大到“交乱四国”,小到“构我二人”,从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元到国家民族,这种病毒能摧毁一切健康组织。所以,诗人一再告诫要止之于“樊”(即藩,篱笆)、止之于“棘”、止之于“榛”,要对小人谗言惧而远之。

《诗经》不愧是“经”,它对生活现象之描摹、对本质的揭示都成为一种经典的表达,并成为后人常常引用的典故。汉代的东方朔一生滑稽少正经语,但在临死前却对汉武帝说了一番“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话,就是引这《青蝇》诗,以劝诫武帝“远巧佞,退谗言”,弄得武帝很奇怪,这家伙怎么突然正经起来了?魏正始九年(248)何晏接连数夜梦见青蝇数十,集于鼻上,驱之不去,因问精于术数的管辂,管辂警告他:“鼻者天中之山,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今青蝇臭恶而集之,位峻者颠,轻豪者亡,不可不深思也!”当时邓飏在座,讽刺管辂为“老生之常谈”。辂曰:“夫老生者见不生,常谈者见不谈。”暗示将看到他们灭亡,后来果然如此。(《资治通鉴》卷七十五)

但如何让谗言“止”于身外?孔子曾对弟子子张说:

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论语·颜渊》)

用“浸润”来形容谗言之令人不觉其入而信之深,用“肤受”来形容被谗言困扰时自己的冤痛之感,十分贴切,可见孔子对谗言是真正地领教过。而一个人能否明辨谗言,且能对谗言病毒有免疫力,是一个人能否明智远察的标志之一。

来源:语文报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